课程:
战斧巡航导弹是怎么确定目标位置的?
“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性能很先进的导弹,它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例如,在制导系统中率先采用了地形匹配技术,即在飞行中段采用地形——等高线匹配制导,由雷达高度表在沿航路预定部位产生地形轮廓,将这些地形轮廓与制导计算机中的基准面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飞行校正。通过几次修正,就可提高导弹的飞行精度。在末段寻的制导阶段,由数字式景象匹配系统产生自然地貌与人造地貌的数字式景象,并将其与计算机内存的景象进行对比。正由于这种地形匹配制导的精度高,所以“战斧”巡航导弹能“按图索骥”击中千里之外的目标。
导弹定位追踪是用的什么原理?
不同种类的导弹 定位方式不同
近距离空空导弹主要是激光 红外 以及雷达的辅助引导 个别的是根据战斗机尾部的热量追寻 中距离以及远距离空空导弹采用中段惯性制导与末段主动制导相结合的复合制导体制
地地导弹也称反坦克导弹 目前,反坦克导弹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的典型产品有法国的SS-10和原苏联的AT-3等,它们的制导方式类似于现在的遥控玩具飞机,射手通过一个手柄来控制导弹飞向目标,这就对射手的训练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也有不易受干扰的特点。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也是有线制导,射手只需将瞄准具对准目标,导弹便会自动飞过去,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过程也变得更加简单,典型产品有美国的“陶”式,欧洲的“霍特”、“米兰”等。第三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热成像、毫米波等先进制导技术,改用光纤导线,或干脆取消这根“尾巴”,导弹射出去就不再需要射手控制,做到了“发射后不用管”,其典型产品有美国的“标枪”、以色列的“长钉”等等。
反舰导弹是打击水瓦舰艇的导弹,可由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直升机发射和从岸边的导弹阵地发射。反舰导弹射程近的约15公里,最远的可达500公里,是目前对舰作战的主要武器。
反舰导弹所用的动力装置因射程而异。近程的多数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在4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导弹几乎都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固体助推火箭。导弹的飞行速度绝大多数是亚音速,即0.7~0.9马赫。导弹的制导方式有多种,从导弹发射到飞行中段一般采用惯性制导或自动驾驶仪制导、指令制导、波束制导;飞行末段采用主动雷达、被动雷达、红外、电视、激光寻的制导,或者其中两种制导方式组合的复合制导。复合制导的优点是抗干扰性好,当一种制导方式被干扰时可改用另一种。因受地球曲面的影响,舰载雷达的作用距离不超过40公里,因此,使用中、远程反舰导弹需有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或其他舰艇提供目标信息,以修正中段制导,否则弹上的末制导系统将捕获不到目标。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有半穿甲型、聚能穿甲型和爆破型三种,而且威力都比较大。半穿甲战斗部重100~230公斤,穿透舰体以后在内部爆炸,有较大的破坏力;聚能穿甲战斗部重量在500~1000公斤,可穿透大型战舰的厚装甲;爆破战斗部适合于攻击壳体较薄的快艇一类目标。导弹的命中部位以越靠近水线越好,这样容易将敌舰击沉。反舰导弹大多数可掠海飞行,即导弹起飞后,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然后下降到离海面10~50米高度作巡航飞行,末段飞行高度再降至2~7米。飞机发射的反舰导弹末段有的也采用大攻角俯冲攻击目标。为了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在战术上可采用先敌发现、隐蔽发射、饱和攻击等方式;在技术上可采用尽可能低的掠海飞行弹道、减小导弹的雷达反射面和采用抗干扰的末制导系统等。
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是增加导弹射程,改进末制导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用全球定位系统为中、远程导弹提供中段制导修正,发展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等。
弹道导弹是一种导弹,通常没有翼,在烧完燃料后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其后的航向由弹道学法则支配。为了覆盖广大的距离,弹道导弹必需发射很高,进入空中或太空,进行亚轨道宇宙飞行;对于洲际导弹,中途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当在太空时,不提供推力,导弹做自由落体。
与弹道导弹相对的概念是巡航导弹,后者可以控制自身的飞行轨道。
中远程弹道导弹通常被用于投掷核弹头,因为它们可携带有效载荷很难保证常规武器有效摧毁目标,而弹头重入大气层产生的高热往往也会使生化武器失效。
许多先进的弹道导弹由多级火箭推进,它们的轨道也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
弹道导弹的射程和用途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弹道导弹根据射程的不同进行分类。
美国的分类方式:
洲际弹道导弹 (ICBM): 射程在5500 km以上
远程弹道导弹 (IRBM): 射程在3000 和 5500 km之间
中程弹道导弹 (MRBM): 射程在1000 和 3000 km之间
短程弹道导弹 (SRBM): 射程在 1000 km以下。
中短程的弹道导弹也常被称为战区弹道导弹(TBM)。
使用射程大于被攻击目标距离的导弹是有依据的:它能够到达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然后再以极快的速度俯冲下来,使得防卫更加艰难.比如说一枚3000公里射程的导弹如果用来攻击500公里的目标,它可以在到达目标时具有1200公里的高度,与洲际弹道导弹能够到达的高度差不多.这样,它就可以像洲际导弹一样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冲向目标。这种速度大约是音速17倍至18倍,几乎不能防御。
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是纳粹德国研制的V2火箭,它也是第一种投入实际使用的弹道导弹。在二战末期,纳粹曾用V-2攻击英国的城市。
弹道导弹能按预定弹道飞行并准确飞向地面固定目标,主要是由制导系统实现的。
其制导方式有无线电指令制导、惯性制导、星光-惯性制导等。
无线电指令制导是早期弹道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它易受无线电干扰,地面设备复杂,不能满足现代作战使用要求。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研制的弹道导弹绝大多数采用惯性制导。
惯性制导属于自主式制导。它采用惯性测量元件,不受外界干扰。按照惯性测量装置在导弹上的安装方式,惯性制导可分为平台式惯性制导和捷联式惯性制导。
平台式惯性制导的惯性测量装置具有测量精度高、计算机运算较简单、利用平台本身还可进行元件误差分离、发射时调平和瞄准也较简单等优点。因此,被广泛采用。与平台式惯性制导相比,捷联式惯性制导的惯性测量装置受弹体振动的影响较大,测量精度受到一定限制,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
惯性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有很大提高。例如6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的"民兵"ⅠA洲际弹道导弹,射程8000千米,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为1.8千米;70年代研制的"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千米。星光-惯性制导是在惯性制导的基础上,增加了星光测量装置,利用宇宙空间的恒星方位来判定初始定位误差和陀螺漂移 , 对惯性制导误差进行修正,进一步提高了导弹命中精度。
导弹是怎么找到目标的
导弹和普通炮弹的最大区别,就是导弹本身装有发动机和制导系统。制导系统就好像是导弹的眼睛,它能引导导弹准确地搜寻、跟踪和命中活动的目标。导弹的用途不同,制导方式也大不一样。就拿能自动寻找目标的导弹来说,制导方式就有三大类。
导弹发射后,导弹上的雷达发出电磁波,遇到目标时会发生反射,导弹上的制导系统根据反射波来进行跟踪。由于是导弹主动发射电磁波的,因此这种制导方式被称为主动式制导。
有时候,地面或舰艇上的指挥站发出雷达波或激光束,探测到空中的敌方飞机或导弹,然后将信息传输给导弹,再由导弹来跟踪并击毁目标。这种制导方式就称为半主动式制导。
目前使用最多的导弹“寻的”方式是被动式制导方式。千万别误解“被动”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导弹本身并不发出任何探测信号,却能灵敏地接收声波、光波、雷达波和红外辐射信号,所以这种制导方式控制信号的来源是最广泛的。只要敌方的飞机、导弹等活动目标发出上述任何一种信号,就会被导弹发现、跟踪并攻击,而导弹本身却很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