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林如海住在哪里_林如海定位

课程:

才高貌美的林黛玉,其真实身世背景有多么厉害?

林家曾经应该是富贵的。而且幼时的黛玉,曾亲历过林家不亚于贾府的富贵,且养成了富贵之家的各种习惯。

.

但是后来,也许由于政治仕途或其它的某种原因,林家家财散尽,导致黛玉“一无所有投奔来。”

书上明写了,林家“五代列候”,林如海又任兰台寺大夫兼巡盐御史,且林家家支单薄,没有诸如贾珍贾赦等那些挥霍败家的。

再看贾敏,应该是贾府唯一的嫡女,贾母的掌上明珠,“何等的金尊玉贵…”。古代讲究“低娶高嫁”,贾敏的婚配,也说明了当时林家的家世富贵,以及展眼可望的未来,至少是不低于当时的贾府!当时贾府的富贵,可是后来——宝玉等辈的时代无法比拟的。

林家这种富贵,应该一直延续到了黛玉的童年时代!理由如下:

第一,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不过六七岁的年纪。只看到大门和门上之匾,便心下断定“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这份眼力,不是能教导出来的,只能是见得多了才能有。

.

接下来一系列的思考和举措,“度其位次,便不上炕”“断定是贾政之位…再三邀请,方挨着王夫人坐了”……这份能耐和气派,也断不是寒薄之家的教导能达成的,只有素日浸润其中,才能养成。

第二,赏赐下人时的气度。四儿送趟东西,黛玉便把那银钱“随手抓了两把”。四儿直至回到怡红院,找到小红时,兴奋劲儿都没有褪去,开口便是“我好造化”。说明这份赏赐,四儿是很少见的!四儿虽是三四等的头,却是身在怡红院,大观园里最富裕最撒漫的单位啊!可见这份赏钱之多,在整个大观园都是不多见的。而且,是“随手抓了两把”。跟宝钗探春想吃油盐炒枸杞芽时,“特遣了个姐儿送了五百钱来”,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因为私事额外相烦,一个是日常往来随手赏赐!这份赏人的气魄和习惯,应该是林家养成的。

薛家送燕窝的婆子,接到赏钱也是喜笑颜开,“又破费姑娘赏酒吃”!一个“又”字,说明黛玉诸如此类的日常赏赐,在下等仆人中是出了名的。这个婆子,或她的同事,都是心知肚明的。若林家寒薄,这份气魄是养不起来的。

.

但是黛玉入贾府之后,很明显并没有带来那万贯家财。

理由之一,她自己说的:“我原是一无所有投奔来的。”以黛玉的性子,若有钱财无数,这话必不肯出口!若有足够的财力作后盾,她必不肯任由贾府仆人言三语四。

理由之二:黛玉是由林如海“假充男儿教养”的!请的当朝举人,且出过仕的贾雨村作老师!红楼众女儿,谁曾有过这样的待遇?

潇湘馆这个小公司,被黛玉管理的滴水不漏。在凤姐儿口里,黛玉的管理能力是与宝钗并列的——“林丫头和宝姑娘倒好”。

这样的黛玉,若林如海!真有大笔钱财留下来,她是绝不会一无所知的。或许她阻挡不住贾府的侵吞,但侵吞了多少,她应该心里门清。绝不会说出“一草一纸,都和他们家姑娘一样”,诸如此类妄自菲薄的话。

既然她说了,恐怕就证明,这是真的!可能会有部分傍身之银,但也不过聊胜于无,在贾府众人眼里,是提不起来的。

而黛玉作为林家唯一的嫡女,不管有没有继承权!只要林府有,林如海就绝不可能少了黛玉的。林如海清高不假,但在官场浸润多年,自有圆滑地应对和手段,还能少了黛玉的银钱吗?

黛玉“一无所有投奔了来”,只能说明林家“一无所有”了。

恐怕林如海在世时,林家富贵就已经不再了。

理由之一,是黛玉进贾府时的随从:“雪雁极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贾母“料定黛玉不随心省力的”。贾母能料定的,林如海想不到吗?如果只有两个仆人能显示林家对贾府的放心,为什么不派个得力的嬷嬷和丫环?黛玉才六七岁啊?贾府众人从未谋面啊?这是对女儿一生的托付啊?……我是认为,林如海此时已经无能为力了。

理由二,贾母清虚观拒婚时,她说的是“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配得上就行…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这时的贾母,对宝黛姻缘是极其热心的,之后两小人儿吵闹,贾母流着泪说到“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在古代就是夫妻啊!凤姐儿深谙贾母心思,才借势把宝黛姻缘挑明了——“两人都扣了环儿了”。

那么贾母那一段关于婚配的话,其实就是说的黛玉。

至于性格,可能好多书外人觉得:黛玉性格不好!但在贾母眼里却未必!在贾母心里,什么性格是好呢?只举两例对比。

第一,袭人和晴雯:书外人认为谁的性格好呢?在贾母眼里,却是晴雯性格好。“袭人从小就没言没语,没嘴的葫芦似的”!“晴雯那丫头我看甚好……言谈爽利”。一个是“没嘴的葫芦”,一个是“甚好,言谈爽利”,可见一斑了。

第二,凤姐儿和王夫人。“你姨娘不爱说话,可怜见的,木头似的”“凤儿嘴乖,怎怪的人疼她”。一个“可怜见,木头”,一个“嘴乖,疼”,很明显是凤姐儿性格儿好。

至于宝玉提到的“大嫂子”,那可也是个伶牙俐齿的,贾母焉能看不出来?

由此对比可见,黛玉的性格在贾母眼里,必是好的!结合后文,此话说的是黛玉无疑了。那么其中一句“不管她根基富贵”,是不是说明,此时的黛玉,已经不再富贵了?“便是那家子穷”,此时的林家,已经穷了?

如何评价蒋勋的《细说红楼梦》

事情是这样的——早先去吴哥的时候,看了他做的《吴哥之美》讲座。那时候挺喜欢他的。

后来发现他还有《细说红楼》系列,正好有录音版,于是一边画画一边听。但听了几章后实在听不下去了。。。对此人的印象也颇打了点折扣。

所以我只了解一部分,说在这里权作参考。

我个人对这个系列作品的感觉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先说坏处罢。

(1)细节硬伤

前面各位已经有过诸多举例,不再赘述。总之我好像是听到他说林黛玉进了贾府的门就再未出来过,就忍无可忍了。。。

(没过几回林如海就死了,林黛玉要回去见爹地。说她一辈子没再出过贾府大门这实在是打脸打得略快。。。)

值得一提的是,《细说红楼》原是一套讲座,后来被人整理成书。其实在听录音的时候,他说到某些细节,其实能听出他语气上的不确定或是不够底气。想必如此逐字逐句解读也是挺磨人,有些三不着两的地方,他自己或许就打算凑合凑合过去了。

不过我个人一直觉得,作者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如此不确定,甚至存在明确错误的解读,作为一个已经很有些名气的作者,是不应当拿出来公之于众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林黛玉进贾府,他描述了很久:这个女孩儿自从进去就再也没出来。如此明显的错误还大肆渲染,原谅我实在不能忍。

(2)过分强烈的情感代入

这一条见仁见智了。

看过蒋勋先生的画,也非常仔细地听过他那个《吴哥之美》的讲座。这位先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擅长捕捉细腻情感,并以此在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影响受众。所以前面有同学说他的这个作品更适合熟读红楼的朋友,除了各种细节纰(硬)漏(伤),这种算得上强大的主观情绪感染力也是原因之一。

蒋勋在讲述过程中喜欢加入大量抒发自身情感的片段。我们姑且不去论断这些情绪、感受的好坏对错,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片段对于不熟悉原著的读者而言,太过先入为主,虽然可以很快进入状态,但也很容易因此磨灭了自身的思考与判断。尤其是在有(1)存在的情况下,这样的煽情就显得比较危险。

但是蒋勋比起其他的所谓红学家,其实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好处。其一是对于细节,不带太多功利性的把玩与咀嚼;其二是对于青春与美发自肺腑的理解与赞美。

很多人钻研红楼梦里的细节,其实是为了索引,为后四十(?)回的情节走向自圆其说。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总之我看多了挺烦的。抓着几条线索非要扬言「这就是证据最后一定会XXX」,力图说服所有人,实在很没意思。但蒋勋没有。他对于一花一木、一衣一食的讲述,往往带有舒展的流动性,带有艺术质地的欣赏与玩味,带有存在情节主线之外的美感与价值,让你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去留意和捕捉那些细节里的美。

对于青春与美的重视,这就是他《细说红楼》系列的一大卖点。蒋勋的身份定位里原本就有「美学家」这一条,其实并不能算是枉担虚名。从录音里也能听出来他对自然、对文化、对「十几岁少男少女」身上散发的能量,由衷的爱怜与激赏。(但听多了也会有点发腻。。)

说穿了,此君现实中恐怕就是个至情至性之人,相信感情多于理智,相信直觉多于现实。如此逐字逐句的解读,只怕无论谁来做,都会有漏洞,而他只是挑了一件并不适合自己也并不好做的事情来做。

如果这是私人分享,我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有价值;但当它被作为公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读物,我认为实在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呼吁大家:尽信书不如无书,看完任何人的红学评论,都千万记得自己再去看看红楼梦原著。

以上个人见解,并不全面。欢迎各种温柔的探讨。

红楼梦中贾政的六次出场,到底都是何意义?

贾政是宝玉的父亲,荣国府的当家人,他也是荣国公的第二个儿子,本来想要通过科举出仕,可是皇上体恤老臣便给了贾政一个员外郎的职位,林如海为贾雨村谋取官职也是写信请求贾政的帮忙,林如海对贾政的评价非常高。

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那按理说贾政也是比较重要人物,可是为什么贾政在《红楼梦》中出场的篇幅那么少呢?

第一,相对于其他配角,他的篇幅已经相对很多

实际上贾政出场的次数根本少,若与主角们相比他出现的少,但是与其他配角相比他出场的次数就很多了,很多事件里都有他的身影。

第一次,秦可卿去世贾珍和是主角,但是贾政的存在感也很强,首先他建议不要使用千岁的棺木给秦可卿,后来路上遇到北静王也是他带着宝玉出来觐见。

第二次,大观园,采买和装修这样的事情贾政不熟悉于是他都交给贾琏和贾珍等去打理,他就负责大观园各处亭台楼阁的题诗作画,这一章贾政让宝玉一显身手,结果宝玉做的很好,贾政既然欣慰地笑了而且第一次夸了宝玉。

第三次,元春封妃,是贾政进宫谢恩领旨;元春回家省亲,贾政进献了文章,而且也男子中除了宝玉也只有他和元春说了话。父女两人都告诉彼此自己很好不要记挂,好好好保重自己。

第四次,贾政因为宝玉不成器痛打了宝玉一顿,结果闹的合家不宁,贾母骂了贾政,贾政自此以后再也不敢深管宝玉了。

第五回,过元宵节贾母很高兴便让大家做灯谜玩,贾政也准备了酒席和礼物请贾母参加。贾政见大家猜谜有趣便要加入,贾政猜到了元春的灯谜是炮竹、迎春的是算盘、探春的风筝、惜春的佛前海灯、宝钗的更香,几个小孩子所做之物皆太不详让贾政十分伤感。

第六回,中秋节的时候贾政还给众人讲了一个“怕老婆”的笑话,贾政对王夫人最真实的心理也就明白了。

除此之外,贾政还有其他的很多出场,所以贾政出现的篇幅短,是要细心一点好多时候都可以看到他。

第二,贾政的角色定位和性格决定了他的活动范围

贾政的性格在贾家是非常明显的,他不像贾赦、贾珍一般好色,但是他却没有少年时代的诗酒风流,反而显得古板迂腐。

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馀事多不介意。

贾政本是当家人,但是因为贾政不喜欢打理这些俗事,所以平日里只和清客相公们谈诗论画。

贾政这种闷闷的性格和当家人的威严,让好多人都害怕他,而他也不大参与家中的事务管理,所以他出场的场合就很有限,所以有时就会觉得贾政出场少。

第三,以宝玉视角,不常见到贾政

《红楼梦》是以宝玉的视角来写的,贾家的“严父形象”和“棍棒教育”让宝玉对贾政非常害怕,每次见到他都老鼠见到猫,而且贾政对宝玉一贯没有好脸色。

宝玉因为袭人姓“花”从“花气袭人知昼暖”中给袭人取名字也要被训;宝玉上学前去请安也要被训,还会被骂不要站脏了他的门槛、玷污了读书上学这几个字,所以一般宝玉都远着贾政,宝玉去看望宝钗,宁愿多走一段路绕过去也不愿意碰到贾政。

而且贾政一般都要上班,时常还会出差一去就两三年,所以贾政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宝玉也不常见到他,所以在宝玉的记忆中贾政出场次数就很有限了。

因为性格角色定位、因为不常和宝玉在一起、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主角,所以贾政出场的篇幅看起来有点少,但是细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贾政出场的次数还是很多的。

文/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故事!

林黛玉的地位

林黛玉虽然是《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文详细分解。

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但她在贾府中

贾母表面上很疼爱黛玉,但骨子里不过把林黛玉当作了她亲生女儿贾敏的化身而已。贾敏病死之后,贾母让黛玉“执意务去”贾府,黛玉来后,贾母却对下面的人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黛玉本来是要长期待在贾府的,但贾母却仅仅把她当作了一个“远客”。这里的远客大抵有两种意思,一种可以理解为贾母对黛玉到来的重视,要用迎接远客的方式来招待她;一种可以理解为,黛玉虽然现在要住在贾府里面,但她迟早有嫁到外面的一天,因此贾府并不是黛玉的家,她仅仅只是贾府的一个远客,充其量是位贵宾罢了。黛玉行完见面礼之后,贾母哭着对黛玉说“我这些女儿所疼者独有你母”等等,并把黛玉搂进自己的怀中。由此看见,贾母宠爱黛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对贾敏的怀念。真正喜欢一个人不能是出于对一个人的怜悯。况且黛玉临来贾府之前,林如海就说得很直白了,说黛玉此去是要“依傍外祖母”的。虽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但嫁出去的女儿却是泼出去的水啊!贾母嫡亲的孙女儿多的去了,凭什么会唯独喜欢你黛玉一人呢?

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但她在贾府中 不仅贾母把黛玉当作远客,贾府的大管家王熙凤亦是如此。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道出了黛玉不过是贾府的远方客人。而且王熙凤还讨好说黛玉不像贾母的外孙女,竟像是嫡生的。虽然像是套近乎的话,但仿佛又在提示黛玉不过贾府的亲戚,而不是家里的一员。此外,王熙凤在给薛宝钗筹办生日时,还专门咨询过贾琏,生怕宝钗的生日档次高过黛玉而会惹贾琏生气,但贾琏却一点不在乎,而且薛宝钗的生日档次最终超过了黛玉。在王熙凤看来,薛宝钗虽然没有黛玉跟贾母的关系亲近,但毕竟宝钗跟王夫人的关系比黛玉近得多,黛玉在贾府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靠着母亲的老关系,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林如海去世后留下的遗产了(林如海去世时,可是贾琏带着黛玉去料理的丧事)。

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自然要去拜会自己的亲舅舅的,但贾赦是怎么做的呢?贾赦不仅没有接见黛玉,还让人甩出了这样的话“连日身上不好,怕见了姑娘彼此伤爱黛玉,但骨子里不过把林黛玉当作了她亲生心……同家里一样……不要外道才是”。中国人有这种传统,口头上说不见外之类,其实心里往往很见外。想想看,贾赦见见自己的亲外甥女儿有什么好伤心的?难道说贾赦见了黛玉会比贾母更伤心吗?不见得吧!与其说贾赦不愿意接见黛玉,不如说黛玉在贾赦那里吃了一个闭门羹更恰当。

的地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为什么这样说 黛玉在未踏进贾府家门的时候,其实早就有了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更糟糕的是,当薛宝钗出现在贾府时,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在黛玉的心中变得更加强烈。宝钗虽然没了父亲,但好歹薛姨妈还健在,而且薛家还多少有些自己的钱财。但黛玉有什么呢?黛玉在贾府除了眼泪,几乎就没有什么了。虽然贾宝玉能和黛玉经常说说心里话,但薛宝钗出现却改变了所有的局面。宝玉自然是把黛玉当作自家人的,因为他一直把黛玉视为自己的“林妹妹”,但是在宝玉眼中,哪一位女人又不是自家人呢?而且就婚姻而言,连贵为皇妃的元春也并未看好宝玉和黛玉,黛玉不过是贾府的一个客人或者游人而已。

即使黛玉没有病死,她也不可能和宝玉走在一块。因为整个四大家族是靠什么东西组合成的呢?靠的是门当户对,靠的是功名利禄。利益的重要性远比真实的感情重要的多。总之,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多么高大,如果非要给黛玉一个定位,我觉得她的地位也不过是介于探春和宝钗之间罢了。

林黛玉家世显赫 为何还要寄人篱下?

对于《红楼梦》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林黛玉家世显赫,父亲是个盐官家财万贯,为何林黛玉还要去贾家寄人篱下,谨言慎行?

林黛玉家世如何

先看一下林家的情况,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林家钟鼎之家,书香之族

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但是巡盐御史是个什么官?巡盐御史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记载:巡盐御史,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各一人。

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盐商能否赚到钱全都得仰仗巡盐御史。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这是个既有实权又有油水的重职。

但是巡盐御史这样非常重要的差事,皇帝不会轻易让别人做的,一般只有两类人可以胜任,一是皇帝的亲信,二是大臣中清誉较高的官员。

《红楼梦》中林如海能得到巡盐御史这个官职,若说是皇帝亲信则不大可能,唯有一点就是他是个清官,在官场名声很好。

林黛玉寄人篱下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历来给出的结论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就带着“寄人篱下”的心理,依据是文章开头的交代:“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再加上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拜见王夫人时不肯上炕就座,吃饭时对座位的推让以及入乡随俗式的饭后饮茶等方面,似乎林黛玉吃住起居一应都是由贾府提供的,给人感觉是寄人篱下,她自己也这样认为常常暗自垂泪。

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以上这些方面只能反映黛玉由于受礼教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小心谨慎,如果把这种心理定位为“寄人篱下”,那就是对黛玉的误判。

所谓“寄人篱下”,就是依靠别人生活,自己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吃穿用度都要依靠别人提供,而且内心异常孤独凄苦又找不到排遣对象的生存状态。

那么我们看初进贾府的林黛玉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吗?显然不是,因为她刚刚来,完全谈不上生活在贾府。

如果此时的黛玉已是孤身一人,又没有生活来源,走投无路,那么初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尚可理解,但是情况并非如此。

黛玉为何要进贾府?《红楼梦》此前就有说道,是黛玉母亲刚刚去世,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让他去。”

兼其父曰:“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内顾之忧,何反云不往?”

由此可见,黛玉去贾府,一来是外祖母盛情邀请的,二来也是其父怕其在家孤单,极力劝说的。此番由扬州到北京,千里迢迢,为世上唯一的女儿寻找一个有利的成长空间。

林黛玉并非空手进贾府

那么林如海会让她空手而去吗?肯定不会。

一来,其身份地位决定他不会。林府比贾府平辈的那些老爷们强多了。从门弟上讲似乎比贾府还要略高些。再说官位,贾赦是袭了官的,并没有实职,那贾政也是一样也只得一个虚职而已;而林如海却是“钦点的巡盐御史”,在清朝,这盐官可是即肥且实的缺儿啊,皇帝若不是非常看得起你轻易是不会让你做的啊,可见林如海在“今上”的心目中的地位。

二来,其经济地位也决定他不会。林如海做的官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一个典型的肥缺美差。并且,林如海最后是在任上病死的,并没有说他获罪或是被抄家,林家只是没有直系的继承人而已,并没有败落。他又怎么会让女儿空手到人家去呢?

三来,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母对她疼爱异常自不必说。为这唯一的掌上明珠挑女婿,会拣穷酸之家吗?

所以,以林黛玉并非寄人篱下。

林黛玉性格的成因?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3  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4]。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3.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4]。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3.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交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死亡。孩子由于父母死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4]。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6]。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7]。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3.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3.4  早期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3——6岁,是个体性格的形成期,黛玉3——6岁期间,她在贾雨村的教育下,读了两年的中国书,从她后来的兴趣可以看来,她读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言情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这使得她对美好的爱情心存向往和幻想。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4:10:47  回复该评论
  • 的小心谨慎,如果把这种心理定位为“寄人篱下”,那就是对黛玉的误判。所谓“寄人篱下”,就是依靠别人生活,自己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吃穿用度都要依靠别人提供,而且内心异常孤独凄苦又找不到排遣对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看初进贾府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