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1、eclipse是什么软件?
- 2、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么样?
- 3、手持GPS的使用方法
- 4、罗兰的juno-g,gw-8和juno-stage这三款合成器怎么样?
- 5、天王星是???什么来的???
eclipse是什么软件?
Eclipse 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框架和一组服务,用于通过插件组件构建开发环境。幸运的是,Eclipse 附带了一个标准的插件集,包括Java开发工具(Java Development Kit,JDK)。
虽然大多数用户很乐于将 Eclipse 当作 Java 集成开发环境(IDE)来使用,但 Eclipse 的目标却不仅限于此。Eclipse 还包括插件开发环境,这个组件主要针对希望扩展 Eclipse 的软件开发人员,因为它允许他们构建与 Eclipse 环境无缝集成的工具。由于 Eclipse 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插件,对于给 Eclipse 提供插件,以及给用户提供一致和统一的集成开发环境而言,所有工具开发人员都具有同等的发挥场所。
扩展资料:
Eclipse最初是由IBM公司开发的替代商业软件Visual Age for Java的下一代IDE开发环境,2001年11月贡献给开源社区,现在它由非营利软件供应商联盟Eclipse基金会(Eclipse Foundation)管理。2003年,Eclipse 3.0选择OSGi服务平台规范为运行时架构。2007年6月,稳定版3.3发布;2008年6月发布代号为Ganymede的3.4版;
2009年6月发布代号为Galileo的3.5版;2010年6月发布代号为Helios的3.6版;2011年6月发布代号为Indigo的3.7版;2012年6月发布代号为Juno的4.2版;2013年6月发布代号为Kepler的4.3版;2014年6月发布代号为Luna的4.4版;2015年6月项目发布代号为Mars的4.5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clipse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么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
建所以来,高能所开创并推动了中国的粒子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粒子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发了许多高技术产品,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能所的战略定位是:国际领先的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
高能所现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谢家麟院士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以及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纳米中心共建)、粒子加速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射线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高能所下设实验物理中心、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单位,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高能所玉泉路园区占地460多亩。
高能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的骨干力量,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大型装置;正在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空间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的强流质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高能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开展重大科学和前沿高技术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列,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高能所率先开展高能天体物理实验、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建设,参与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的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与空间探测作出卓越贡献。1978年至今,高能所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21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高能所向社会开放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慢正电子束流装置、试验束装置、工业CT等大型通用设施,为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提供公共平台。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每年向用户提供2000小时专用实验机时,1992年至2012年来累计支持了全国9155个用户、3200个课题实验,有力支持了生命科学、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解析SARS病毒主蛋白酶及抑制剂结构、测定高等植物捕光膜蛋白复合物结构、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的机制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成果。
高能所依托北京谱仪、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成功组织了大型国际合作,并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国际粒子物理,包括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CMS实验,日本高能加速器机构(KEK)的BELLE 与 BELLEⅡ实验,德国的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的PANDA实验等。
高能所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先驱。1986年建成中国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讯线路,并向国外发出中国第一封Email,1988年成为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节点,199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网站。目前,高能所是具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最大的研究机构,建有IPv4/IPv6双栈的万兆园区主干网络及双万兆网络出口,并建有到大亚湾、羊八井、东莞等工程园区的专用高速网络。近年来,高能所在高性能计算、高性能存储、网格计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是全球高能物理网格 WLCG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个大型科研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计算服务。
高能所积极建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平台,将先进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先后研制成功包括医用加速管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加速管、用于辐射加工的大功率高频高压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电子帘加速器、加速器X射线源,小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Micro-PET)、核素与荧光双模小动物成像系统、小型PET/CT扫描仪、乳腺癌早期诊断扫描仪(PEM)、乳腺专用SPECT扫描仪、高性能工业CT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了我国工业辐照、精密检测、核医学成像设备等产业的发展。
高能所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和第一位博士后均出自高能所。高能所现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核技术及应用等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等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近600人、在站博士后近百人。
高能所是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粒子加速器分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Chinese Physics C、《现代物理知识》、Radi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高能所图书馆馆舍面积2300平方米,纸版藏书14.5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827余种(馆藏总种数及现刊种数95),各类数据库100余个,数字资源总计15亿余条。
展望未来,高能所将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研究所战略定位,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朝着“国际一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手持GPS的使用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定地质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因此,在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中,要根据实际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布置很多的地质观察点:如岩性点、界线点、构造点、矿产点、地貌点、第四纪地质点及水文地质点等。确定准确的观察点地理位置(坐标值或经纬度)是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①根据典型地形、地物在地形图上手工定点;②用罗盘后方交会法测量定点;③用手持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点。目前主要采用第三种。
GPS导航产品的基本功能如图3.2所示。
图3.2 GPS基本功能示意图
当前市面上可以看到许多种手持式GPS接收机,例如美国Trimble(天宝)手持GPS、麦哲伦135、美洲豹12C、集思宝60等(图3.3)。
图3.3 天宝手持GPS(a)和集思宝GPS(b)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目前使用的是美国Trimble公司JUNO SA 手持GPS接收机(图3.4),其在森林中和困难环境中的定位可以实现2~5m的精度。下面介绍Trimble手持GPS的使用方法。
图3.4 Trimble手持GPS触摸屏、按钮、1158接口等
3.2.1 开关机
开机,按住电源键4s(指在完全关机的模式下);关机,按住电源键5s将完全关闭系统;挂机模式,按下电源键马上松开(此模式下系统并没有关闭,一样消耗电能,仅适用短时间不用设备。若是长时间不用,请务必关机)。
3.2.2 软件的功能菜单
TerraSync软件主要是完成外业的数据采集或更新的功能,实现外业点、线、面等要素的数据采集,同时记录该要素的属性信息。
TerraSync共有五大功能菜单:图形、数据、导航、状态、设置。
(1)【地图】区域可显示打开的数据文件中的所有要素。可在背景显示光栅或矢量地图以供参照;设置导航目标以及开始导航(图3.5)。
(2)【数据】区域可用于更新已有GIS、CAD 或空间数据库的数据(图3.6)。用户可以查看、编辑和更新要素的位置和属性。可以筛选数据,找出数据维护工作所需“数据”区域,也可用于准确高效地采集地理点、线、面的属性和GPS位置。这些信息存储在一个或多个数据文件中。可将这些数据文件传输到Trimble的GPS Pathfinder Office软件
图3.5 地图功能界面
进行后处理和编辑,然后,数据即可以各种GPS兼容格式导出。
图3.6 数据功能界面
(3)【导航】区域可用来导航到指定位置,可以根据箭头指引的方向前进,到达目标点(图3.7)。
图3.7 导航功能界面
(4)【状态】区域可用来查看有关软件、GPS接收机、已配置的任一实时信息源的概要或详细信息,以及接收机跟踪的卫星的位置和健康状况(图3.8)。
图3.8 状态功能界面
(5)【设置】区域可用来控制Trimble软件与GPS接收机及任一实时改正信息源之间的交互方式,并配置数据采集和显示设置(图3.9)。
图3.9 设置功能界面
3.2.3 外业数据采集
Ⅰ.新建数据文件
选择定义的数据词典文件名:在此输入数据文件名称。词典名:通过下拉键选择已经作好的数据词典。当输入文件名和选择数据词典后,点击【创建】,进入数据采集程序(图3.10)。
图3.10 新建数据文件界面
Ⅱ.采集要素
Trimble软件支持点、线、面的要素采集(图3.11)。
采集点:点击【点要素】,然后再点击【创建】,在点的位置上保持不动,连续观测,在采集足够的时间后(建议不少于60s)点击【确认】即可。在此期间,可以输入点地物的属性信息。
图3.11 要素采集界面
采集线:点击【线要素】,然后点击【创建】,GPS开始采集,沿需要采集的线状地物前进,当移动到地物结束点后,再点击【确认】。在此期间,可以输入线状地物的属性。
采集面:点击【面要素】,然后点击【创建】,GPS开始采集,沿面状地物边缘前进,最后返回到起始位置,然后按【确认】,面状要素采集结束。在此期间,可以输入面状要素的属性信息。
Ⅲ.更新要素
更新要素是对文件中已经存在的点、线、面要素进行重新更新采集,更新原有的位置或者属性信息(图3.12)。
图3.12 更新要素界面
图3.13 文件管理器界面
Ⅳ.文件管理器
文件管理器列出所有采集的数据文件,以及相关的文件信息,采集时间、文件大小……选项窗口可以执行对数据文件管理指令(图3.13)。
【删除】——删除数据文件;
【复制】/【移动】——复制或移动到其他存储器中;
【电子邮件接收】/【发送】——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或发送数据文件;
【编辑】/【创建字典】——在这里,对已有的数据文件的数据字典重新进行编辑或创建,直接读取或者输出ArcGPS.SHP格式数据文件。
Ⅴ.关于记录间隔
【记录间隔】是设置当前间隔多久记录一个数据。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成1s 采样间隔或者5s采样间隔(图3.14)。
3.2.4 导航
这一项通过“方向盘”和“特写镜头”屏幕来帮助你导航到特征点上。导航和地图的有效组合使你无论走到哪儿都简单而可靠,尤其是确定隐蔽的或地下特征就更有用了(图3.15)。
图3.14 记录间隔设置界面
图3.15 导航设置界面
导航时,用户沿着设计的航线准确到达目标点上或者以前测过图的特征物旁。方向盘屏幕可显示从远处引导到目标点的各项信息。当用户位于几米之内时,局部特写屏幕会自动代替方向盘屏幕,这样有助于准确对目标定位。
首先,设置导航目标,然后设置导航开始,在导航界面就会实时显示目标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调整下面显示的是距离还是方向(图3.16)。
图3.16 导航目标定位界面
第二,选择导航目标。点击该点或者地图上点的位置即可。
第三,输入导航点坐标。选择对应的坐标系统,在导航界面下选择【路点】,新建路点文件,输入点的坐标,然后进行导航(图3.17)。
图3.17 输入导航点坐标界面
3.2.5 设置
【设置】功能用来进行数据采集以及软件系统本身的一些参数设置,分为:【记录设置】、【GPS设置】、【实时设置】、【坐标系统】、【单位】、【外部传感器】(图3.18)。
图3.18 设置功能界面
Ⅰ.记录设置
【记录设置】主要用来设置在数据采集时的一些必要的设置项目(图3.19)。
图3.19 记录设置界面
Ⅱ.GPS设置
【GPS设置】川来设置定位精度的参数选项,以及GPS接收机和电脑的端口(图3.20)
Ⅲ.实时设置
设置GPS接收机接收信标差分以及卫星差分。
Ⅳ.坐标系统设置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以设置数据采集系统的坐标系统(图3.21)。
图3.20 GPS设置界面
图3.21 坐标系统设置界面
V.单位设置
该菜单主要是对显示单位的设置,包括距离单位、面积单位、速度单位、角度单位、经纬度格式、精度格式等(图3.22)。
Ⅵ.外部传感器
【外部传感器】设置项主要是当GPS要接外部传感器,比如激光枪以及其他电子测量设备进行偏心测量时,用于端口以及通讯参数的设置。
图3.22 单位设置界面
罗兰的juno-g,gw-8和juno-stage这三款合成器怎么样?
这是我回答类似你的问题的另外一个人的回答~楼主可以看下~基本上和你的问题一样~我就直接复制粘贴了哈!
一款一款给楼主说把~
首先JUNO-STAGE(没用过的琴,朋友有) 舞台合成器~是强大的舞台利器~现场用琴~76键~半配重键盘,手感是3台琴最好的~音色是这3台琴里最好的!现场操作方便~音色编辑功能强大~2快SRX音色扩展卡!这些就是她的优点~
缺点~没有音序器~不能用来作曲~不过现在一般都是接电脑作曲哈~呵呵~只是不能播放MIDI,现场琴嘛~谁还播放MIDI````呵呵~相对不适合编曲用~
JUNO-G (我自己用的琴 这个比较了解~可以多说点)工作站合成器~主要用于作曲用~有采样器~这个东西很给力~算所有中端合成器里功能最全面的合成器了~性价比也高~也适合舞台使用~不过这是琴的主要设计还是面向作曲~~强大的音序器~数字调音台~4轨WAV录音~有分别的推子即使控制~然后是PEFORM模式下可以16个音色叠加和分割(一共可以同时控制16个音色,不过基本用不上,STAGE好像也是~因为没用过不好说)有块SRX音色扩展~可以CF卡音色扩展(这个是免费的,网络上有资源,等于能给琴扩展无限的音色,JUNO-G算是ROLAND琴里音色最多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听说有网友还采样了斯坦威的音色扩展到了JUNO-G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音色创建能力强大~可以自设定音色来分配每个腱子来有不同的采样(这个也是听说有网友做到了~很麻烦,我不会)她的光感是单独的一个光控合成器~~这个比较HI!最大的突出优点就这些~还有些铺片优点~就不说了~这琴还是主要倾向制作哈~
下面来缺点~最最大的缺点~慢···为什么说慢···因为她功能强大但是里面的硬件配置不高所以慢···就像以前WIN98的电脑配置的机器换成了WIN7的系统~增加了各种功能~但是跑的慢···CPU是饭桶X系列的CPU不过貌似在别的一些地方给简化了硬件···有着类似CORE I5的心脏缺用的是集成显卡玩大型3D游戏的那种感觉···总之能运行~也不会死机~就是在~主要是在采样的时候~哪个慢啊~慢的唉···读取数据~特别读CF卡的时候~那个慢啊···不过话说回来~不用CF卡或者不采样的话~她还是不慢的哦!就像你处理一些大型不需要GPU的数据的时候还是很强大的~比如切换音色~调制这些~还是很给力的哈~我主要是采样和用CF卡多了···然后有点急性子就有点忍耐不住呵呵~然后其他···额···貌似没缺点了···对我来说此琴此价位是完美琴了·
最后GW8 GW8不是合成器~是编曲键盘~不合理的说法就是强大的带编辑功能的电子琴~(没用过)
我在买JUNO-G之前也是比较的JUNO-G和GW8~不过我最后买的是GW8~不是因为不好~是不适合我~呵呵~所以我对GW8也有所了解
GW8 优点 自动伴奏~可编辑~这是那2台琴都没有的~··额~合成器都没有~呵呵~适合单编~也就是一个人弹着玩~上面2台琴演出的话一般都是作为乐队的一部分的说~不适合独奏~而GW8就适合~因为有自动伴奏···音色~大部分传统音色高于JUNO-G~电子或者一些管弦的大型音色肯定是没法和合成器比的~叠加分割2音色···这就是差别~呵呵~不过还是那句话~有自动伴奏嘛···额···想想除了自动伴奏是此琴的优点~和另外2琴比的话~相对的哈~就没有什么优点了~因此此琴的定位应该是现场舞台独奏~所以在很多电视台的节目上都可以看见GW8的身影哦!在节目中依靠她来进行现场的伴奏和做效果!哦!还有个巨大的优点!!!能插U盘播放里面的MP3而且可以对MP3的原唱进行消音!!当然这个特点也是说明她是现场独奏的特性~她就是一个乐队···当然我没说她不适合加入乐队哈~我只是说她擅长的而且另外2台办不到的~
缺点·音色编辑能力差···貌似不能创造自己的音色~扩展无···显示不是很好~
差不多就这些了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天王星是???什么来的???
罗马神话中,冥王星(希腊人称冥界的首领为Hades哈迪斯)是冥界的首领。这颗行星得到这个名字(而不采纳其他的建议)是由于他离太阳太远以致于一直沉默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凑巧的是冥王星(pluto)开头的两字母是发现者Percival Lowell是缩写。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于一个幸运的巧合而被发现的。一个后来被发现错误的计算“断言”:基于天王星
与海王星的运行研究,在海王星后还有一颗行星。美国亚利桑那州的Lowell天文台的Clyde W. Tombaugh由于不知道这个计算错误,对太阳系进行了一次非常仔细的观察,然而正因为这样,发现了冥王星。
发现了冥王星后,人们很快发现冥王星太小及与其它行星运行轨道有差异。对未知行星(Planet X)的研究还在继续,但没发现任何东西。如果采用了旅行者2号飞船计算出的海王星的质量,那么另一个质量差异就消失了,也就不会有第十颗行星了。
冥王星是唯一一颗还没有太空飞行器访问过的行星。甚至连哈勃太空望远镜也只能观察到它表面上的大致容貌。
很幸运,冥王星有一颗卫星,冥卫一。也是靠着好运气,它才能被发现。这是在1978年,它在向着太阳系内运行时,刚好运行到轨道的边缘时被发现的。所以可能通过冥卫一观察许多冥王星的运行,反之亦然。通过精密计算什么物体什么部分在什么时候被覆盖,以及观察光亮曲线,天文学家能够绘出两个半球光亮区域与黑暗区域的大致地图。
冥王星的半径还不很清楚,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数值1137千米被认为有±8的误差,几乎近1%。
尽管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总质量知道得很清楚(这可以通过对冥卫一运行轨道的周期及半径精确测量和开普勒第三定律而确定),但是冥王星和冥卫一分别的质量却很难确定。这是因为要分别求出质量,必须测得更为精确的有关冥王星与冥卫一系统运行时的质心才能确定测量出,但是它们太小而且离我们实在太远,甚至哈勃太空望远镜对此也无能为力。这两颗星质量比可能在0.084到0.157之间。更多的观察正在进行,但是要得到真正精密的数据,只有送一艘太空飞行器去那里。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第二个反差极大的天体(次于土卫八)。探索这些差异的起因是计划中的冥王星特快计划中首要目标之一。
冥王星的轨道十分地反常,有时候比海王星离太阳更近(从1979年1月开始持续到1999年2月)。
冥王星与海王星的共同运动比为3:2,即冥王星的公转周期刚好是海王星的1.5倍。它的轨道交角也远离于其他行星。因此尽管冥王星的轨道好像要穿越海王星的轨道,实际上并没有。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碰撞(这里有十分细致的解释)。
就像天王星那样,冥王星的赤道面与轨道面几乎成直角。
冥王星的表面温度知道很不很清楚,但大概在35到45K(-238到-228℃)之间。
冥王星的成份还不知道,但它的密度(大约2克/立方厘米)表示:冥王星可能像海卫一一样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盖着一些固体氮以及少量的固体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的组成还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机物质或是由宇宙射线引发的光化学反应。
有关冥王星的大气层的情况知道得还很少,但可能主要由氮和少量的一氧化碳及甲烷组成。大气极其稀薄,地面压强只有少量微帕。冥王星的大气层可能只有在冥王星靠近近日点时才是气体;在其余的冥王星的年份中,大气层的气体凝结成固体。靠近近日点时一部分的大气可能散逸到宇宙中去,甚至可能被吸引到冥卫一上去。冥王星特快任务的计划人想在大气滑凝固时到达冥王星。
冥王星和海卫一的不寻常的运行轨道以及相似的体积使人们感到在它们俩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关系。有人曾认为冥王星过去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但是现在认为并不是这样。一个更为普遍的学说认为海卫一原本与冥王星一样,自由地运行在环绕太阳的独立轨道上,后来被海王星吸引过去了。海卫一,冥王星和冥卫一可能是一大类相似物体中还存在的成员,其他一些都被排斥进了Oort奥尔特云(Kuiper柯伊伯带外的物质)。冥卫一可能是像地球与月球一样,是冥王星与另外一个天体碰撞的产物。
冥王星可以被非专业望远镜观察到,但是这是不容易的。Mike Harvey的行星天象图可以显示最近冥王星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其他行星),但是还得靠更为细致的天象图以及几个月的仔细观察才能真正地找到冥王星。由行星程序如“灿烂星河”可以绘制准确的天象图。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过望远镜系统地搜寻,在1781年3月13日发现的,它是现代发现的第一颗行星。事实上,它曾经被观测到许多次,只不过当时被误认为是另一颗恒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观测到它的存在,但当时却把它编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为"the Georgium Sidus(天竺葵)"(乔治亚行星)来纪念他的资助者,那个对美国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其他人却称天王星为“赫歇耳”。
由于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腊神话,因此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称为“乌拉诺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
只有一艘行星际探测器曾到过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号完成的。
大多数的行星总是围绕着几乎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自转,可天王星的轴线却几乎平行于黄道面。在旅行者2号探测的那段时间里,天王星的南极几乎是接受太阳直射的。这一奇特的事实表明天王星两极地区所得到来自太阳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区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区仍比两极地区热。这其中的原因还不为人知。
而且它不是以大于90度的转轴角进行正向转动,就是以倾角小于90度进行逆向转动。问题是你要在某个地方画一条分界线,因为比如对金星是否是真的逆向转动(不是倾角接近180度的正向转动)就有一些争议。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种各样的冰组成的,它仅含有15%的氢和一些氦(与大都由氢组成的木星和土星相比是较少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许多方面与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态金属氢外壳后的内核很相象。虽然天王星的内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样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它们的物质分布却几乎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