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谁知道《中庸》这本书讲了什么?
《中庸》?儒家的那个?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作者
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经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
成就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汉书·儒林传》)。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古籍《中庸》
【英 文】alleged to be written by Zi Si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s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Four Books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关于《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此《中庸》之性不等同于《孟子》之性。“天命之谓性”是指天命也属于人性;“率性之谓道”是说要自我管理而不是放纵本性;“修道之谓教”是说改善自我的仁道就是儒教(聂文涛谈《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中庸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亦泽“中道”,古希腊哲学范畴,毕达歌拉斯学派把现存事物看作是对方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均衡”,柏拉图开始把这种均衡概念移植到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则把中庸和节制相联系,并制定了系统的理论。认为万物皆有其中庸之道,如“10”这个数“5”居其中;人的心理状态、情感中欲望过度是荒淫,不及则是禁欲.节制则是适度。中庸有两种,自然界的中庸是绝对的,人事的中庸则是相对的;在伦理中观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和道德的标准,美德是一种适中,是以居间者为目的。他还把这种中庸原则运用于政治国家学说。认为由中等阶级治理的国家最好,因为拥有适度的财产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的工作或拥有过分的野心.是国家最安稳的公民阶级,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城邦.是结构个最好的和组织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
关于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上山”找金铜
“上山”找金铜。那么,“山(包括山脉和高原)”在哪里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此前我们很少研究山在哪里,也很少有标志能够识别山在哪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根据现有的文献,识别出一些早先可能存在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山脉(第7章)和高原(第8章),供进一步找矿的参考。
9.3.4.1 在高原上找矿
(1)中国东部高原。中国东部高原(见本书第8章和图8.1)上的金铜矿产情况比较清楚,研究工作较详。长江中下游以斑岩铜矿和夕卡岩型铜矿为主,胶东、辽东、小秦岭和冀北以金矿为主,仍然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这里说一句,早先大多认为,金和铜的区分与源区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源区富铜,故长江中下游铜矿发育;胶东、小秦岭、冀北源区富金,故金矿发育。而我们认为,一个地区富金还是富铜除了源区的因素外,可能还与岩浆侵位的深度有关:如果岩浆侵位的深度浅,出现的侵入体以小岩体和斑岩为主,围岩为显生宙地层,可能有利于铜(金)矿的沉淀,则以找铜为主,铜或金铜靠近岩体,找矿范围比较明确;如果岩浆侵位的深度较深,花岗岩以大岩体或岩基出现,围岩为古老变质岩系,则以找金为主,而且金离岩体较远,受蚀变岩和构造的控制更加明显,找矿的范围可能较宽,不限于岩体周边地区,如胶东、小秦岭和冀北的例子,有的矿区内甚至见不到侵入岩。如图9.4所示,铜矿沉淀的深度浅(上地壳),金矿沉淀的深度范围较大(中上地壳)。但是,与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作用伴生的埃达克岩和埃达克质火山岩不利于找矿,前者(如大别-苏鲁地区)可能由于强烈的抬升作用而将金铜全部剥蚀掉了,后者(华北北缘髫髻山组火山岩分布区)由于矿液裸露于地表被挥发掉了,此外,长期裸露地表也不利于矿床的保存。
(2)湖南山地。该山地发育许多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是一个新发现的比较奇特的地区(图9.5)。湖南富钨锡,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钨锡上去了,但是,湖南金矿资源也不容忽视。彭渤和黄瑞华(1996)收集了湖南177个金矿床(点)的资料,指出湖南金矿主要分布在雪峰地穹、湘西南地穹、湘东地洼、湘中地洼和湘东南地洼等5个构造区内。我们按照上述作者的资料以及少量其他资料(如康如华等,2001 ;李福顺等,2002;赵建光等,2004;方向阳等,2005;谢新泉和张衡龙,2005)将金矿投在图上(作者注:由于各种原因肯定不全且有搞错的可能),发现所有的金矿大体都位于湖南山地(图9.5中的棕色区域)及其周边。也就是说,根据岩石资料得出的湖南山地范围与金矿分布的范围大体重合。虽然上述金矿我们还不知道其成因和时代,有些可能与花岗岩有关,有些可能与花岗岩无关。金矿分布与山地大体吻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金矿是否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已有的资料表明,雪峰古陆金矿很多,有些被认为是卡林型的,但是,许多矿区都有花岗岩出露或认为深部有隐伏花岗岩存在,因此,不能排除金矿与花岗岩有成因联系的可能性。此外,从图9.5看,金矿大多分布在湖南山地的北部,南部很少,原因不详。湖南铜矿的资料也比较多(很多与金共生,如水口山、七宝山等),大体也位于湖南山地范围内,可能也非偶然。因此,在印支期的湖南山地开展金铜的找矿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应当格外注意探索。图9.5按照岩石资料圈定的湖南山地呈三角形,而按照岩石+矿床圈定的湖南山地则呈椭圆形。椭圆形是否合理需要对金矿和与金矿有关的花岗岩作更详细的研究,如果确证金矿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时空联系,则可以作为划分山地的标志,否则即与山地无关。
图9.5 湖南山地分布图
(3)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埃达克岩大多分布在冈底斯、羌塘、可可西里和西昆仑地区,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藏南区,似乎是呈带状分布的,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错觉。冈底斯为什么花岗岩异常发育,是由于构造的挤压使冈底斯经历了强烈的抬升剥蚀的缘故,致使侵位在地壳浅部的花岗岩得以出露。冈底斯带东西部不同,西部(大约以北纬88°为界)火山岩多,东部侵入岩多,说明东部剥蚀程度更强。最近在冈底斯东部发现了活动陆缘环境的埃达克岩(Wen DR et al.,2008),说明冈底斯存在安第斯类型的成矿条件,应当重视这个信息,在冈底斯东西部寻找与活动陆缘有关的埃达克岩分布的情况,研究其成矿的可能性。羌塘和藏东的埃达克岩时代相当,藏东主要是侵入岩,羌塘为火山岩,可能也与剥蚀的因素有关。可可西里剥蚀的程度可能更浅,火山岩大量分布而侵入岩很少。可可西里地表埃达克质火山岩发育,我们相信该区深部一定存在大量的埃达克质侵入岩。但是,无论如何,岩浆岩这种受构造作用所造成的剥蚀程度和所展示的岩浆岩的分布,对于找矿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发现的斑岩铜矿大多集中在冈底斯东部,冈底斯西部火山岩的比例可能比东部多,暗示构造抬升的幅度西部可能低于东部,这对于寻找斑岩铜矿仍然是有利的。比较起来,可可西里由于剥蚀浅,找矿前景相对不如冈底斯,可可西里找矿应当注意小型的斑岩。不清楚的是,10年前可可西里曾经发生过疯狂的淘金热,吸引了来自内地的数万人之众到这个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淘金的目标肯定是砂矿,但是,原生矿是什么?是否与埃达克岩或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似乎还是一个谜。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在藏南非常发育,从理论上它有找金矿的前景,喜马拉雅山抬升剧烈,剥蚀程度明显高于拉轨岗日地区,看来,喜马拉雅山找矿的前景可能优于拉轨岗日。此外,在冈底斯南北均有许多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出露,也不应当忽视在其中发现金矿的可能性。青藏高原工作条件恶劣,许多地方仍然是处女地,尤其藏北和西部阿里地区,因此,青藏高原找金铜的工作现在仅仅是开始,更多更大的发现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应当借鉴华北的经验,着重在花岗岩出露较多的地区开展金铜找矿的工作。
9.3.4.2 在山脉上找矿
我们已经识别出三叠纪以来的一些山脉(现在均已消失了),在这些山脉上找金铜是一个新的课题。
(1)华北北山。华北北山的东部已经发现了一些矿床,如弓棚子铜矿、柏杖子金矿、水泉沟金矿、杨家杖子钼矿和兰家沟钼矿等(李承东等,2004;葛文春等,2007),西部也有一些金矿,值得注意的是,该山脉西部埃达克岩很少,大多是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看来,在华北北山的西部重点找金,东部重点找金和铜应当是有可能的。甘肃北山有许多斑岩铜矿和金矿,看来,可能既有与板块俯冲有关的类型(晚古生代),也有与碰撞有关的类型(三叠纪),应当予以重视。
(2)西秦岭-东昆仑山脉。在西秦岭部分埃达克岩很多,金矿也很多。据我们初步的了解,陕南和甘南的埃达克岩有西坝、迷坝、阳坝、光头山、温泉、美武、冶力关、夏河等(张成立等,2002;李淼等,2004;张宏飞等.2005b.2007:金惟俊等,2005).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糜署岭、罗坝、达尔藏等(张宏飞等.2005b)。此外,据部分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能的埃达克岩还有:格尔括合、忠格扎那(玛曲幅),高日道耀、尖尼沟(尖尼幅),阿尼亚日(夏河王格尔塘幅);可能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闾井、柏家庄(闾井幅),酒索玛、曼日格、唐格日等(王格尔塘幅)。西秦岭金矿主要是印支期的,对其成因和矿床类型有不同的认识,大多认为该区存在岩浆热液型、卡林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三种类型的金矿。我们认为,该区至少有一部或大部金矿可能与埃达克岩有关,如玛曲附近的大水金矿、夏河以东的金矿、礼县的罗坝金矿、天水柴家庄金矿等(图9.6),上述金矿与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可能有时空上的联系。文县阳山金矿是甘南规模最大的金矿,据程斌等(2006)报道,是卡林型或类卡林型的。他们报道的斜长花岗岩的Yb在0.45 ~1.54×10-6之间(可惜没有Sr的资料),暗示花岗岩贫Yb,推测不是埃达克岩就是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花岗岩有比较明显的负铕异常,看来,有可能是喜马拉雅型的。据杨荣生等(2006)报道,阳山金矿花岗斑岩独居石的Th-U-Pb年龄为220 Ma,与西秦岭大规模碰撞型花岗岩是同时的。根据上述资料推测,阳山金矿可能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金来源于深部而非浅部沉积岩。
东昆仑资料很少,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现已发现该区有不少埃达克质侵入岩(如鄂拉山、小南川、野牛沟、纳赤台等,据金成伟等,1990;詹发余等,2007)和火山岩(八宝山组,据詹发余等,2007),而且发现了与埃达克岩有关的矿产集中区,由西向东主要有卡而却卡Cu、Mo、Au,小南川-驼路沟Co、Au、Cu,海德乌拉-八宝山Cu、哈图-督冷沟Cu、Co,鄂拉山口-赛什塘Cu、Pb、Zn、Ag、Sn等,沿该带还集中了东昆仑大多数规模大、强度高的Cu异常,已发现化探异常20处,重砂异常23处,以及若干Cu、Au矿床及众多的矿点、矿化点(詹发余等,2007)。相信经过详细的工作,在该区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3)松潘-中甸山脉的南端中甸和德钦地区已经发现有一定规模的斑岩铜矿,如普朗、雪鸡坪、羊拉等(曾普胜等,2006;魏君奇等,1997),是我国斑岩铜矿集中的一个产地,进一步找矿的潜力很大。北部松潘和中部九龙地区埃达克岩不少(Xiao L et al.,2007),应当是找金铜的有利地区。
(4)额尔古纳山脉的俄罗斯部分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有金、铜、钨、锡、铅、锌等(见本书第7章和图7.6),其中的金矿大多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157~136 Ma),与碰撞阶段的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而与碰撞后早白垩世的花岗岩有关的金矿(120~114 Ma)很少(Zorin,1999;Zorin et al.,2001),暗示早白垩世时山脉已经垮塌了。这种情况与国内大兴安岭北部类似,据祝洪臣等(2005)总结,大兴安岭地区存在两期岩浆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成矿作用形成于造山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较深,以幔源为主,成矿主岩为钙碱系列中酸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种为Cu;晚期成矿作用形成于伸展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较浅,以壳源为主,成矿主岩为酸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种为Sn。早已知道该区有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188 Ma,秦克章等,1999)。据王晓勇等(2004)报道,大兴安岭北部已经发现13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金矿,中国金矿分布图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分布大多集中在额尔古纳山脉范围内,看来,在该山脉着重找金铜矿是很有前景的。
(5)湘赣山脉。在湘东北境内有3个埃达克岩,对应于3个金矿,赣东北德兴为大型斑岩铜矿,看来,该山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成矿潜力不可小视。
图9.6 甘南花岗岩和金矿分布图(底图和金矿分布据殷勇和赵彦庆,2006)
(6)浙闽山脉。南端在紫金山已经发现了大型的斑岩铜矿,北部仅见一个岩体(梁弄花岗岩,陈荣等,2005),未见矿化。但是,根据早先的资料,浙江和福建的金矿大多分布在本书圈定的浙闽山脉范围内(图9.7),可能绝非偶然。对上述金矿的成因有不同的认识(黄仁生等,1999;黄美,2003;毛建仁等,2004;卢克标,2004;赵希林,2007),有些可能与侵入岩伴生,有些可能与侵入岩无时空联系,有些与火山岩相伴,但是,不排除与侵入岩有关。由于缺少详细的资料,还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但是,无论如何,在浙闽山脉找金铜矿应当是有希望的。
(7)哀牢山—羌塘山脉。该山脉是从青藏高原分出来的,由于受后期强烈的走滑作用的改造,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已经向东南延伸到中越边界附近了(金平新生代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埃达克岩)。玉龙等大型斑岩铜矿集中于该山脉的中部(羌塘为西部,格拉丹东-金沙江为中部,哀牢山为南部),向西至西藏的羌塘地区出露的是火山岩,暗示该山脉的东部剥蚀较深,西部剥蚀较浅。从找矿的角度,东部有利于成矿,西部不利于成矿,因此,下一步找矿的重点仍然在东部,从青海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开始,沿金沙江-哀牢山一带展开。
在已经消失的山脉找矿是一个新问题,它不局限于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出露的地区,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山脉范围内成矿的有利地段,这将大大扩大了找矿的思路和范围,如图9.8圈定的部分。据作者了解,上述山脉的许多地方现有工作程度相当低,许多处于西部地区,尚未开发,潜力很大。有些虽然已经有了重要的发现(如新生代的羌塘-金沙江山脉的玉龙一带、滇西的大理一带,三叠纪的西秦岭-东昆仑山脉的甘南地区,三叠纪的松潘-中甸山脉的中甸一带和侏罗纪的额尔古纳山脉的乌奴格吐山等),但是,工作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更是很少研究的地区,那里的条件很差,研究程度很低,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那里应当是大有作为的。
图9.7 浙闽山脉分布图
图9.8 中国三叠纪以来的山脉分布及重点找矿前景图
在图9.8中我们将额尔古纳山脉全部收入,是因为该区研究程度还相对较低,而俄罗斯一侧已经有很大的进展(第7章和图7.6),中国部分不会没有大的发现。华北北山我们特别关注西部,也是鉴于西部研究程度低的缘故。至于西秦岭-东昆仑山脉和羌塘-金沙江山脉我们只圈定了西秦岭-东昆仑的东段和羌塘以东(格拉丹东以东)的部分,则是鉴于上述地段花岗岩出露较多,有一定的剥蚀深度,我们认为,火山岩出露较多的区域矿床可能埋藏深而不易被发现和利用。松潘-中甸山脉全部收入则是因为该带埃达克岩分布均匀,而与其有关的矿产发现很少,情况也不清楚,我们无从选择之故。
图9.9 华南不同时代山脉和山地分布图
马年冬月二十二十六点三十五出生的小孩起名字姓张的
肖马年生人,取名宜有艹字、金字,学识渊博,安尊荣,享福终世;有玉字、木字、禾字,贵人明现,多才巧智,成功隆昌;有虫字、豆字、米字,福禄双收,名利永在;有亻字、月字,英俊才人,智勇双全,清雅荣贵;有土字,义利分明,温和观淑,克己助人,重义信用;有田字、火字、氵字,忧心劳神或性刚;
宝森 金森 梓豪 梓宇 伟霖 傲蕾
炎彬 越彬 烨霖 和豫 苇然 苍宇 苍华
松雨 柏芝 柏芬 柏美
柯雯 柯蓉 桐桐 柯然 桐华 柳楣 雪柳 柔谨 柔涵 杨荣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