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1、辽宁阜新的请进来
- 2、关于阜新文化的报告
- 3、辽宁省阜新市有几个区和几个县
- 4、辽宁阜新为什么被称为玉龙故乡
- 5、阜新市的由来是什么?
- 6、关于阜新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
辽宁阜新的请进来
民俗,与人类相伴而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俗现象几乎无所不在,它是人类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
阜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民俗事项。从新时器早期就有查海人生活在阜新,被称为“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石镰、石锄、石纺轮等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居民在此从事游牧、狩猎和原始农业、手工业生产;燕长城象一条“土龙”横垣在阜新大地说明阜新为燕国北部边境和东胡族的游牧之地;秦一统六合后,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区又为匈奴所占居;汉武帝打败匈奴、扶持乌桓人进驻阜新一带;东汉时期从北方崛起的鲜卑族南移到乌桓驻地,大量的鲜卑人游牧于此;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和辽后族的墓葬;进入明清时期,喇嘛教逐渐兴起,建有大小寺庙360多座,被称为“东藏”的瑞应寺就有“有名喇嘛三千六,无名喇嘛数不清”的说法。民间蒙民笃信喇嘛教,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盖房架屋都要做佛事活动;与此相呼应的还有海棠山、千佛山的摩崖造像。丰富的历史文化,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驴皮影、大秧歌等等,真是说不完、写不尽。这些民俗事项,不仅密切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生存、发展、消亡、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BR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许多流传的民俗事项又在很快地发生变异和消失。为了不使几千年悠久宝贵的民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层,我们专设《阜新民族大观》这一栏目。王昆山就是用摄影记录与文字记录相并用的形式反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讲述他们的历史演变、民间传说和习俗之源。也希望有志于此的朋友加入此行列。让热爱阜新和关注阜新的朋友可以从中了解一些阜新的民俗文化知识,研究和探讨阜新得天独厚的民族风情
这就是了
我的家在阜新
关于阜新文化的报告
阜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民俗事项。从新时器早期就有查海人生活在阜新,被称为“中华第一村”。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和辽后族的墓葬;进入明清时期,喇嘛教逐渐兴起,建有大小寺庙360多座,被称为“东藏”的瑞应寺就有“有名喇嘛三千六,无名喇嘛数不清”的说法。民间蒙民笃信喇嘛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盖房架屋都要做佛事活动;与此相呼应的还有海棠山、千佛山的摩崖造像。丰富的历史文化,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驴皮影、大秧歌等等,这些民俗事项,不仅密切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生存、发展、消亡、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阜新的饮食文化
喇嘛系列食品在阜新蒙古族美食中独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
一.喇嘛糕
喇嘛糕是阜新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糕点。其制作方法是选用精制面粉、白砂糖、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瓜籽儿仁、青红丝、桂花为辅助原料,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其特点是,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二.喇嘛炖肉
喇嘛炖肉的制作方法,是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当时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天长日久,喇嘛炖肉在适应多人用菜的环境下,便逐渐产生了,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多年来,它传至民间,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喇嘛炖肉已成了蒙古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
三.喇嘛肉粥
喇嘛原本是不吃肉的,相传喇嘛吃肉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瑞应寺经不断扩建完善,形成了一座恢宏的藏式建筑群。鼎盛时期,曾流传“有名的喇嘛三千六,无名的喇嘛赛牛毛”。为了解决众多喇嘛吃饭问题,瑞应寺的活佛派大喇嘛扎嘎去北京铸造大锅。扎嘎在北京住了一年零九十九天,经百般努力,铸成了一口能供八千人吃饭的大铜锅。又经千辛万苦,将大铜锅运回了瑞应寺。寺庙里的大小喇嘛都十分高兴。大喇嘛扎嘎认为自己铸锅有功,定会受赏。可是活佛没有封赏他。大喇嘛很窝火,不久便气死了。他死后,阴魂不散,在寺院里闹鬼。被迷上的喇嘛大吵大闹、又哭又笑,折腾得全寺院不得安宁。为此活佛领着众喇嘛祈祷,念《甘珠经》驱邪,跳查玛舞赶鬼,可是均无奏效。正在没办法的时候,一个小喇嘛找到了活佛,说:咱们喇嘛教从来不吃肉,我想从现在起咱们开始吃肉,荤通七窍,大喇嘛的阴魂就不敢附体了。”活佛把眼珠转了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说:“那今天把粥锅里放上一些肉,熬肉粥吃,看看灵不灵。”全寺院的喇嘛吃肉粥后,果然驱走了大喇嘛的阴魂。从此,不但瑞应寺的喇嘛吃肉粥,别的寺庙喇嘛 也吃起了肉粥。由于喇嘛肉粥经文火慢熬,不但米稠肉烂,而且肉不腻人,香甜可口,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待客的佳品。
蒙族馅饼
蒙族馅饼是阜新地区蒙古族的一种风味面食,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蒙族馅饼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
荞面
荞面是由成熟的荞麦粒脱壳加工后制成的,有着天然绿色食品的美誉。阜新地区盛产荞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阜新地区的荞麦不仅质量好,而且营养非常丰富,养份齐全,用其制作的各类食品不仅美味可口,口感细腻,而且还有着其它食品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
阜新八大特产的产品品牌:
1、玛瑙制品系列;2、锦麟牌麦饭石系列产品;3、娜仁光牌沙棘油系列产品;4、新绿丝面;5、三沟老窖酒;5、梅雪啤酒;7、红袍杏;8、龙盛牌东北大酸菜。
阜新的宗教文化
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是由青海喇嘛宗客巴所创立。清朝入关前,喇嘛教就已传入东北,清朝入关以后,更是大力弘扬。清朝统治者在征服内蒙过程中,深知蒙古人秉性刚毅,惟借宗教才可使其化勇敢尚武为懦弱驯服。因此把扶持喇嘛教定为国策,用喇嘛教来驾驭蒙古。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修建瑞昌寺(即黑帝庙),喇嘛教即传入此地。
在阜新地区,喇嘛庙多,喇嘛多,可谓蒙古地区个盟旗之最。据调查:“阜新地区在清王朝有喇嘛寺庙360多座。实行旗有旗庙,村有村庙,大一点的门户也要有家庙”,阜新地域不大,但全境有皇帝赐匾牌额的喇嘛庙4座,它们是瑞应寺(佛寺)、佑安寺(于喇嘛寺)、普安寺(海棠山)和吉庆寺(塔子沟)。其中瑞应寺(又称葛根苏木,汉译佛寺),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诏拨国帑扩建,于1704年竣工,康熙帝亲书牌匾额“瑞应寺”,是阜新地区最大的寺庙,也是东部蒙古地区最大的寺庙之一。
蒙古族敬信黄教,始于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8年)。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汗,邀请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到蒙古地区传播喇嘛教,制定了传播和保护喇嘛教的有关举措。兴建寺庙,翻译藏经,成为最早改信和传播黄教文化的蒙古部落。17世纪20年代,蒙古贞随土默特部落徙居阜新,开始了藏传佛教在阜新的传播。
从清初到清末,阜新地区共建有喇嘛庙二百多座。其中,顺治年间3座,康熙年间27座,雍正年间14座,乾隆年间35座,嘉庆年间48座,道光年间45座,咸丰年间4座,同治年间6座,光绪年间15座,宣统年间2座。这些寺庙大部分分布在蒙古贞地区,最盛时期有住寺喇嘛2万余人,在土默特左旗有194座、苏鲁克地区①仅8座。这些庙中信众出资兴建的有182座,由旗扎萨克和扎萨克官员出资兴建的旗庙、家庙有14座。由清廷出资兴建的有6座,其中规模宏大,影响较大的就是瑞应寺。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匾的瑞应寺,属藏式庙宇建筑风格,以其雄伟、规模宏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雍和宫的住持和部分喇嘛多来自瑞应寺,瑞应寺的“门巴扎仓”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遗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现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集历史、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创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海州庙(弥勒菩萨成就院),是目前阜新市城区内唯一尚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建筑群,寺庙依山而建。蒙语“海州”意为山坡,“海州庙”由此得名。瑞应寺的兴建与规模是藏传佛教向东方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阜新地区以瑞应寺为中心,形成“十里一寺,五里一庙”的佛教圣地。很多人到此祈福、朝拜活佛。瑞应寺成为阜新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东方传播中心。
辽宁省阜新市有几个区和几个县
5个辖区: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2个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
阜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民俗事项。从新时器早期就有查海人生活在阜新,被称为“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石镰、石锄、石纺轮等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居民在此从事游牧、狩猎和原始农业、手工业生产;燕长城象一条“土龙”横垣在阜新大地说明阜新为燕国北部边境和东胡族的游牧之地;秦一统六合后,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区又为匈奴所占居;汉武帝打败匈奴、扶持乌桓人进驻阜新一带;东汉时期从北方崛起的鲜卑族南移到乌桓驻地,大量的鲜卑人游牧于此;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和辽后族的墓葬;进入明清时期,喇嘛教逐渐兴起,建有大小寺庙360多座,被称为“东藏”的瑞应寺就有“有名喇嘛三千六,无名喇嘛数不清”的说法。
阜新古长城:
海棠山:
辽宁阜新为什么被称为玉龙故乡
因为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所以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第一龙:在查海遗址发现了一大型石塑巨龙,龙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石堆砌而成,身长 19.7 米,宽 1.8 米 至2 米,是目前国内新石器时代有关龙的遗址中最早最大的龙。
第一玉: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共有 30 多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工具类,如玉锛、玉斧;另一类是装饰品,如玉玦、玉匕、玉管。查海的玉器未见有花纹,均为石和沙研磨而成,且由专业的玉工精心制作。
查海遗址出土的这批玉器距今 8000 年,尤其要强调的是,这批玉器经鉴定都为透闪石软玉,选料相当准确。地质学家以玉的地质特征为标准,认为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真玉器。
扩展资料:
阜新市历史悠久,有少数年代归中原王朝直辖,多数年代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管辖地,属边塞地区。
西周和东周春秋时期,有山戎、东胡人活动于此。东周战国时期,燕长城横贯境内,燕长城以北仍属东胡,南部介于燕国辽西、辽东两郡之间。
金代,今阜新南部小部分地区归东京路广宁府辖,今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彰武县全境属懿州管辖。
1954年6月 19 日,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归属辽宁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阜新
阜新市的由来是什么?
阜新市系辽宁省省辖市。 位于辽宁省西部,与省会沈阳市直线距离147.5公里。往南经锦州可直下京、津;北上通辽可到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东达沈阳及辽东沿海城市;西邻朝阳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是辽宁西北的交通枢纽。阜新全境呈长矩形,中轴斜交于北纬42°10'和东经122°0'的交点上。阜新地区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阜新市有海州、太平、新邱、细河、清河门5个市辖区,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2005年全市人口为1926815人,其中城市人口为781795人,农村人口为1145020人。
阜新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查海人”就在今阜新地区繁衍生存,辛勤劳作,创造了辉煌的查海文化。辽代,今阜新地区是其战略腹地和可靠后方。明末清初,驻牧于此的蒙古民族为开发这片热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公元1629年(后金三年),占据今阜新地区的蒙古兀良哈部落首领善巴率部归顺后金。1637年(清崇德二年),清朝廷在今阜蒙县境内建土默特左翼旗,善巴任旗扎萨克(旗长),后隶属于卓索图盟。汉民事务先后由塔子沟厅(治所凌源)、三座塔厅(治所朝阳)、朝阳县管理。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热河都统锡良(1 8 5 3——1 9 1 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历任山西巡抚、热河都统、东三省总督等官职,以正直清廉、勤奋务实而著称)上奏清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冬,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阜新县正式建治,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奈曼旗南部及朝哈拉哈旗(今库伦旗六家子乡)、唐古特哈拉哈旗(今库伦旗格尔林乡)的汉民事务,为朝阳府管辖。县衙最初设在奈曼旗鄂尔土板(青龙山),后迁到水泉(今阜新镇)。
阜新市因煤而兴,因煤而立。早在1739年(清乾隆四年),今阜新市清河门区一带就发现煤田。不久,开始出现私营小煤窑,但随即被清朝廷派员查禁。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在土默特左翼旗新邱(今阜新市新邱区)馒头山下,开凿了私营斜井3口,以手掘方式开采浅部煤层。此后,民办煤业日渐兴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染指阜新煤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1933年4月8日阜新县沦陷。1935年8月,伪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将阜新民办煤田强行霸占。日伪统治当局于1935年开始修筑高台山至新立屯和新立屯至义县的铁路,1936年伪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阜新县设立矿业所,并建了发电所。1936年日伪统治当局开始编制《阜新都邑计划》。为了进一步掠夺阜新地区的煤炭资源,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于1936年3月26日批准设置阜新市令,在阜新县境内划出海州、新邱、米家窑、孙家湾等25个村和今阜新镇,设立阜新市,此令于1940年1月1日施行。
阜新市中心地址初拟孙家湾,次选阜新县城,最后选定以阜新县城西9公里的海州庙村作为市区中心。1936年3月,日伪当局在这一地区设阜新街,隶属于阜新县。其根据是,此地处于医巫闾山山脉东北盆地中央,位于细河北岸,发电所在细河南岸沿新义线铁路布设,又有利于城市供水。确定阜新城市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14.5公里,总面积340.7平方公里。把阜新各煤矿纳入城市建设范畴,规划城市人口20万,设想30年后突破50万。市区范围南起新义铁路,北至六家子旱河,东起广富营子村,西至巩家洼子河,面积26.5平方公里。市街道路以中央广场(今解放广场)为中心,呈环形放射状,辅以棋盘式小方格组成网络。公共建筑及商业区布设在今新华街、大众街两侧。到1940年1月1日正式设市时,西山、平安中部、勿拉毛头、新邱中部等日本人住宅建设相继完工,高德、孙家湾、五龙、平安西部、新邱南部等简陋的矿工宿舍及市内一般市民住宅也相继建成。年末,伪阜新市公署由“协和区”(即阜新县城)迁至海州。
阜新正式建市后,隶属于伪锦州省,阜新街改为海州区。同时实行废县存旗制,撤销阜新县,存土默特左翼旗。阜新市辖海州、新邱、太平、孙家湾、协和、城南、城北、高山、兴隆、红叶、东岗11个区。第二年,撤孙家湾区,设新兴区。伪阜新市公署设市长、副市长各1人。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4任市长均为日本人:稻叶贤一、西芳雄、广部忠彦、山口民二。3任副市长有两名中国人:王兴义、徐谦德,1名朝鲜人:中江千里(黄千里)。初期伪市公署下设庶务、行政、财务、工务、警务、保健卫生等6个科,后又增设地政科,有股长以上伪官吏67人。区公所为市公署直辖,各区设区长1人,下分民济、财务、行政、实业、庶务等系。全市共划为72街,街公所设街长和文书。为了统治和镇压阜新人民,日伪统治当局在市区西部修建兵营,驻扎重兵,并先后设置了警察署、法院、监狱、“思想矫正院”、“工人辅导所”、宪兵队、炭矿警备队等,设有各种刑罚。全市共设27个警察派出所,警察机构的主要官吏一律由日本人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阜新时期,累计从阜新掠夺煤炭2527.5万吨,阜新死难劳工多达6.8万人。
1940年1月阜新设市时,市区人口为146214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阜新的日伪统治机构随之解体,伪官吏和日本人纷纷逃亡,矿山停产,大批劳工流散还乡,市区人口骤减为3万人。
1 9 4 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不久,苏联红军进驻阜新市。9 月1 0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和中共辽西地委派干部和部队接收阜新市,成立了中共阜新工委(后地委)、辽西专署阜新办事处(后阜新专署)、阜新卫戍区司令部(后阜新军分区),建立了工委领导下的阜新市政府。12月底,中共阜新地委率地、市、县党政军机关和部队撤往阜新县北部地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 9 4 6年1 月,国民党军队占据阜新市,成立国民党阜新市政府,7月将阜新市与阜新县合并为阜新县,同时保留土默特左翼旗。1 9 4 8年3 月1 8日,阜新地区全境解放,恢复阜新市。阜新市与阜新县分治。1 9 5 2年2 月,阜新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彰武县在清代是皇家牧场,名养息牧牧场,1 9 0 2年(光绪二十八年)7 月1 9 日设县。1 9 5 9年1 月5 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 9 5 8 年4 月 7 日撤销阜新县,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划归阜新市领导。
关于阜新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
阜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民俗事项。从新时器早期就有查海人生活在阜新,被称为“中华第一村”。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和辽后族的墓葬;进入明清时期,喇嘛教逐渐兴起,建有大小寺庙360多座,被称为“东藏”的瑞应寺就有“有名喇嘛三千六,无名喇嘛数不清”的说法。民间蒙民笃信喇嘛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盖房架屋都要做佛事活动;与此相呼应的还有海棠山、千佛山的摩崖造像。丰富的历史文化,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驴皮影、大秧歌等等,这些民俗事项,不仅密切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生存、发展、消亡、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阜新的饮食文化
喇嘛系列食品在阜新蒙古族美食中独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
一.喇嘛糕
喇嘛糕是阜新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糕点。其制作方法是选用精制面粉、白砂糖、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瓜籽儿仁、青红丝、桂花为辅助原料,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其特点是,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二.喇嘛炖肉
喇嘛炖肉的制作方法,是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当时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天长日久,喇嘛炖肉在适应多人用菜的环境下,便逐渐产生了,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多年来,它传至民间,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喇嘛炖肉已成了蒙古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
三.喇嘛肉粥
喇嘛原本是不吃肉的,相传喇嘛吃肉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瑞应寺经不断扩建完善,形成了一座恢宏的藏式建筑群。鼎盛时期,曾流传“有名的喇嘛三千六,无名的喇嘛赛牛毛”。为了解决众多喇嘛吃饭问题,瑞应寺的活佛派大喇嘛扎嘎去北京铸造大锅。扎嘎在北京住了一年零九十九天,经百般努力,铸成了一口能供八千人吃饭的大铜锅。又经千辛万苦,将大铜锅运回了瑞应寺。寺庙里的大小喇嘛都十分高兴。大喇嘛扎嘎认为自己铸锅有功,定会受赏。可是活佛没有封赏他。大喇嘛很窝火,不久便气死了。他死后,阴魂不散,在寺院里闹鬼。被迷上的喇嘛大吵大闹、又哭又笑,折腾得全寺院不得安宁。为此活佛领着众喇嘛祈祷,念《甘珠经》驱邪,跳查玛舞赶鬼,可是均无奏效。正在没办法的时候,一个小喇嘛找到了活佛,说:咱们喇嘛教从来不吃肉,我想从现在起咱们开始吃肉,荤通七窍,大喇嘛的阴魂就不敢附体了。”活佛把眼珠转了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说:“那今天把粥锅里放上一些肉,熬肉粥吃,看看灵不灵。”全寺院的喇嘛吃肉粥后,果然驱走了大喇嘛的阴魂。从此,不但瑞应寺的喇嘛吃肉粥,别的寺庙喇嘛 也吃起了肉粥。由于喇嘛肉粥经文火慢熬,不但米稠肉烂,而且肉不腻人,香甜可口,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待客的佳品。
蒙族馅饼
蒙族馅饼是阜新地区蒙古族的一种风味面食,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蒙族馅饼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
荞面
荞面是由成熟的荞麦粒脱壳加工后制成的,有着天然绿色食品的美誉。阜新地区盛产荞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阜新地区的荞麦不仅质量好,而且营养非常丰富,养份齐全,用其制作的各类食品不仅美味可口,口感细腻,而且还有着其它食品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
阜新八大特产的产品品牌:
1、玛瑙制品系列;2、锦麟牌麦饭石系列产品;3、娜仁光牌沙棘油系列产品;4、新绿丝面;5、三沟老窖酒;5、梅雪啤酒;7、红袍杏;8、龙盛牌东北大酸菜。
阜新的宗教文化
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是由青海喇嘛宗客巴所创立。清朝入关前,喇嘛教就已传入东北,清朝入关以后,更是大力弘扬。清朝统治者在征服内蒙过程中,深知蒙古人秉性刚毅,惟借宗教才可使其化勇敢尚武为懦弱驯服。因此把扶持喇嘛教定为国策,用喇嘛教来驾驭蒙古。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修建瑞昌寺(即黑帝庙),喇嘛教即传入此地。
在阜新地区,喇嘛庙多,喇嘛多,可谓蒙古地区个盟旗之最。据调查:“阜新地区在清王朝有喇嘛寺庙360多座。实行旗有旗庙,村有村庙,大一点的门户也要有家庙”,阜新地域不大,但全境有皇帝赐匾牌额的喇嘛庙4座,它们是瑞应寺(佛寺)、佑安寺(于喇嘛寺)、普安寺(海棠山)和吉庆寺(塔子沟)。其中瑞应寺(又称葛根苏木,汉译佛寺),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诏拨国帑扩建,于1704年竣工,康熙帝亲书牌匾额“瑞应寺”,是阜新地区最大的寺庙,也是东部蒙古地区最大的寺庙之一。
蒙古族敬信黄教,始于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8年)。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汗,邀请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到蒙古地区传播喇嘛教,制定了传播和保护喇嘛教的有关举措。兴建寺庙,翻译藏经,成为最早改信和传播黄教文化的蒙古部落。17世纪20年代,蒙古贞随土默特部落徙居阜新,开始了藏传佛教在阜新的传播。
从清初到清末,阜新地区共建有喇嘛庙二百多座。其中,顺治年间3座,康熙年间27座,雍正年间14座,乾隆年间35座,嘉庆年间48座,道光年间45座,咸丰年间4座,同治年间6座,光绪年间15座,宣统年间2座。这些寺庙大部分分布在蒙古贞地区,最盛时期有住寺喇嘛2万余人,在土默特左旗有194座、苏鲁克地区①仅8座。这些庙中信众出资兴建的有182座,由旗扎萨克和扎萨克官员出资兴建的旗庙、家庙有14座。由清廷出资兴建的有6座,其中规模宏大,影响较大的就是瑞应寺。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匾的瑞应寺,属藏式庙宇建筑风格,以其雄伟、规模宏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雍和宫的住持和部分喇嘛多来自瑞应寺,瑞应寺的“门巴扎仓”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遗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现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集历史、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创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海州庙(弥勒菩萨成就院),是目前阜新市城区内唯一尚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建筑群,寺庙依山而建。蒙语“海州”意为山坡,“海州庙”由此得名。瑞应寺的兴建与规模是藏传佛教向东方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阜新地区以瑞应寺为中心,形成“十里一寺,五里一庙”的佛教圣地。很多人到此祈福、朝拜活佛。瑞应寺成为阜新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东方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