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风门的准确位置图片_风物定位

课程: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句诗的含义

意思是: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

出自:《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原文: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释意: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日落时天上的晚霞色彩不断变幻,一只孤独野鸭的缓缓飞过。暮色中秋天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

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销是融化的意思,霁指天气转晴,彻是通透的意思,所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指的是雨过天晴之意。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创作背景

初唐王勃之前,六朝文学十分糜丽,然而王勃却打破这种糜丽,将唐朝人蓬勃的精神,开阔的意境全部体现出来。

他一开笔就以雄迈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写出了滕王阁所处之地洪都的气势及人文风景。

当时,因为王勃毫不谦让地挥毫作文,引起阎公不满,以上厕所为理由离席而去。

当王勃开笔写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只觉不过是平淡之笔,然而当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眼前一亮,已经感觉到一股博大而又凌厉的文气扑面而来了。

接下来,只见佳句泉流,奔流而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然而转下来,王勃进入写景之时,通过秋天色彩的变化写出景色之景,让阎公惊叹不已。

特别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阎公都止不住地从里间跑出来,一睹王勃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急!!!!高分!!!!!]谈谈学习旅游文化的认识以及怎样学习?!!!

要看你想知道旅游文化的那个方面,如红色旅游,佛教等等。

旅游文化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注: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注: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

(注:孙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胡同旅游带来的启示”[N],《经济参考报》,1995年6月17日。)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 “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注:许宗元:“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J],转引自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注: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J],《天府新论》,1990年第1期。)

为此,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化经济”新战略。

美国洛杉矶文化旅游负责人罗伯特·巴雷说:“文化旅游大概是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项目。因为各个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注:玉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报》,1997年6月26日。)”

意大利对文化遗产投入和产出经过全面系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每年对文化性参观旅游业征收的增值税收入是保护费用的27.5倍,并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他们由此认为“文化遗产是该国最丰富宝藏,内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应视为战略资源和国家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自1985年,开始实行全国‘文化经济’新战略,以达到保护文化、宣传自己、经济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注:游天:“新兴产业奏鸣曲”[J],《北京财贸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韩国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意欲将文化、旅游培育成21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

(注:秦玲:“文化旅游:下个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韩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N],《科学时报》,1999年11月5日。)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总之,中国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二、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级 10-10 14:37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纯电小型SUV/预计二季度上市 几何E实车曝光

易车讯 近日,易车编辑拍摄到了几何E实车,此前该车外观内饰官图已经发布,新车定位纯电小型SUV,车辆内饰最大的亮点是搭载了双10.25英寸屏幕。据悉,新车预计二季度上市。

外观设计方面,几何E采用了矿彩风物的设计理念,汲取自然矿物的几何美学,通过色彩与型面的勾勒,看上去比较时尚,将提供包括青蔓、茉莉、薄荷、蓝莲四种车身配色。

侧面几何E双腰线由前至后贯穿并交汇,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车窗线条比较平直,考虑到了车内采光度的需求,双色设计提升了时尚度。

尾部方面,尾灯采用类似回旋镖的设计,内部细长条灯带提升了夜间识别度,高位刹车灯位于尾翼中间,设计感出色。

内饰方面设计简洁,双10.25英寸屏幕成为亮点,同时也便于驾驶者更快速安全地获取车辆行驶状态信息。仪表台上方则采用了灵感之光交互功能灯设计,交互功能灯可与用户进行“对话”,立体扬声器采用高位设计,外观还采用了时尚渐变的涂层设计。

根据此前获得的信息,几何E长/宽/高分别为4006/1765/1550毫米,轴距2485毫米,动力部分搭载一台最大功率60千瓦的驱动电机。

从易车App来看,几何品牌位居所有品牌热度第88名,随着几何E的上市,相信热度会有明显提升。如需了解更多,请到易车App查询。

关于老舍的资料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正红旗人,满族。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7岁入塾,后转读小学。“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先后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等长篇小说。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此间创作《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长短篇小说。

1937年《骆驼祥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从事抗战文学运动。此间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

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小说《正红旗下》等。

“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辑有《老舍文集》。

扩展资料:

老舍的文学贡献: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

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

《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

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老舍

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想要表达什么??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 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 如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 如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瑾的绝命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 .. 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 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 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 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这是郁达夫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的《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 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 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在这篇精致的散文中, 作者不但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更是传递出他的爱国情愫, 一种离乱人心底难以言说的心声— —富国强兵,驱逐列强。

一、感时伤怀,抒写悲情

《故都的秋》在表现悲情一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当时由于日寇入侵,中国北方烽烟四起, 国家内忧外患,就像杜甫《春望》所写:“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作者辗转回到故都,面对熟悉的一草一木时, 更增添了作者的愁绪。古语说:“ 春女思, 秋士悲”, 一种自古以来的文人的悲秋情结顿时涌上心头,“ 秋之入心, 愁也”。因此, 文章的感情基调始终是悲凉、忧伤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道:“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悲秋之感油然而生,故都的秋的特点是“ 清、静、悲凉”,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是生活中的平常之景, 笔下的秋景却给人以落寞之感:独自住在“ 皇城人海之中的一椽破屋”中,“ 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感悟“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写出秋天的萧索和冷落,这与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所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 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草,象征着生命的衰竭与凄凉,令人触景伤情:所有的景物都笼罩在“ 灰沉沉的天底下”, 萧条, 冷落, 使人愁情暗结。作者一共选取了五幅画面: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来表现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所选取的颜色也都是冷色调, 如白色的芦花、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灰土、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等,“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语)。郁达夫眼中的秋景无不蒙上了时代的阴影, 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感情的印迹— —孤独、悒郁。

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而作者并非为景写景,为文造情,而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正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作者将时代的阴影、个人的悲剧融入到秋景之中, 这种故都的秋的“ 清、静、悲凉” 的特点其实是作者内心“ 清、静、悲凉” 心境之秋的折射; 是北国之秋—— 不, 是当时整个中国“ 清、静、悲凉” 的社会现实的浓缩。

二、语轻情重,悲中含喜

在《故都的秋》中, 作者选取北平秋天特有的自然风物来写, 弥漫着古都的气息, 渗透着作者由衷的喜爱—— 坐在院中能看见“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觉得秋高气爽,心清气定;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 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 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还有能点缀北国秋天的槐树,特别是“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出了落蕊的柔软、细腻,给人一种“ 润物细无声” 的感觉; 再看“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 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可见, 作者对北国的秋雨情有独钟,故都的秋雨清新、缠绵,写出了故都的无限秋韵; 特别是写秋果更是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赞美:“ 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 也是一种奇景。” 称果子成熟时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笔触所及, 从院内到屋外, 从天上到地上,有声有色,以动衬静,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表达了作者在饱尝故都秋味时的惬意心情。“ 一片自然风景, 就是一个主观世界”, 这是郁达夫眼中的秋景,一种打上作者主观情感的秋景,作者在描绘故都的秋景时涂抹上了一层灰色、感伤的色调, 且悲且喜,悲喜交集。作者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进行对比,认为江南之秋“ 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认为江南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认为秋不是名花, 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从而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三、故都之恋,故国之爱

作者对故都北平的挚爱是由来已久的,在与《故都的秋》称为姐妹篇的《北平的四季》中, 郁达夫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 中国的大都会, 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 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 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 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 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 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 作者从未在北平久住,但对北平却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国难深重的当时, 郁达夫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 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 我也在深祝, 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可以说, 爱国是郁达夫不渝的信仰, 是《故都的秋》的最强音。

海子— —一个极富灵性而忧郁的文学天才,在他度过短暂的二十四个春秋后卧轨自尽,像颗流星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消失在人们的惊诧的目光中,只留下“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的遗愿;川端康成— —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世人歆羡的文学泰斗,在他度过了七十三个年头后打开了煤气,提早结束了生命, 给人们留下了“ 花未眠”的无限遐思。他们的人生都很不幸,海子是从贫瘠而广袤的大地走来的孤独的魂灵; 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之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在他们的人生扉页上赫然写着两个字—— 孤独。他们的心灵是孤寂的, 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极容易走向极端..

而郁达夫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 饱经忧患,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 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特质。“ 如许伤心家国恨, 那堪故里度秋风”, 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 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 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 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 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不是矫情, 而是作者的真情罄露,既表现了对故都的秋的深切眷恋和向往之情,又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爱国之情,正如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蕴含的真情一样。郁达夫在《写作闲谈》中说过:“ 法国批评家说,文体像人; 中国人说, 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情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故都的秋》写于1934 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也有几十年了, 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一代散文名篇, 笔者推测,这与它语言的清新、意境的隽永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 尤其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故都的秋》奏响了一曲悲凉的颂歌, 爱国成为其主旋律, 为写秋文章增添了另类的音符,别样的旋律, 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浸视听之区......情貌无遗矣。翻译全文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1;流连万象之际2,沈吟视听之区3。写气图貌4,既随物以宛转5;属采附声6,亦与心而徘徊7。故“灼灼”状桃花之鲜8,“依依”尽杨柳之貌9,“杲杲”为出日之容10,“瀌瀌”拟雨雪之状11,“喈喈”逐黄鸟之声12,“喓喓”学草虫之韵13。“皎日”、“嘒星”14,一言穷理15;“参差”、“沃若”16,两字穷形17:并以少总多18,情貌无遗矣19。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20?及《离骚》代兴21,触类而长22。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23;于是嵯峨之类聚24,葳蕤之群积矣25。及长卿之徒26,诡势瑰声27,模山范水28,字必鱼贯2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30,辞人丽淫而繁句也31。至如《雅》咏棠华32,“或黄或白”33;《骚》述秋兰34,“绿叶”、“紫茎”35。凡摛表五色36,贵在时见37;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译文〕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采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用“杲杲”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时的光明,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用“喈喈”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喓喓”二字来表现虫鸣的声音。还有用“皎”字来描绘太阳的明亮,用“嘒”字来说明星星的微小,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用“沃若”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能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么?及至《楚辞》继《诗经》而起,所写事物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物体的形貌是多种多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富起来;如描摹山川险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现。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注释〕

1 联:联系,联想。类:相近、相似的。

2 流连:徘徊不忍离去。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3 沈吟: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气:指事物的精神。图貌:描绘状貌。《诠赋》篇曾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 宛转:曲折随顺,指在写作中根据事物的状貌来构思。“随物以宛转”,即《神思》篇所说“神与物游”、“与风云而并驱”之意。

6 属:连缀。声:指文章的音节。

7 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密切联系的构思活动。

8 灼灼(zhuó浊):花盛开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中用来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9 依依:枝条轻柔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用来形容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尽:完全,即完全描绘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标):雪多的样子。《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拟:模仿。

12 喈喈(jiē阶):众鸟和鸣的声音。《诗经·周南·葛覃(tán谈)》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现。

13 喓喓(yāo腰):虫叫的声音。《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喓喓草虫。”韵:指虫鸣声。

14 皎(jiǎo矫):《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洁白明亮。嘒(huì惠):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15 一言:一字。

16 参差(cēncī岑阴疵):不齐,《诗经·周南·关睢(jū居)》用来形容荇(xìng杏)菜:“参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样子。《诗经·卫风·氓(méng萌)》用来形容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 穷:尽,指完全表现出来。

18 总:综合。

19 情貌:神情状貌。无遗:指完全表达出来。

20 易:更改。夺:除去。

21 《离骚》:屈原的杰作,这里借以代指《楚辞》。

22 长:指事物的引申、发展。

23 重沓(chóngtà虫踏):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写。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险的样子。汉赋中用这类辞藻很多,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气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锐阳):草木叶垂的样子。司马相如《子虚赋》“错翡翠之威蕤”(《汉书》作“葳蕤”),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

26 长卿: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字。

27 诡(guǐ轨):不平常。势:文章的气势。瑰(guī规):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绘。

29 鱼贯:所用词藻如鱼之成行,指罗列堆砌的毛病。

3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与下文“辞人”相反。则:合于规则而不过分。约:简练。

31 辞人:辞赋家。淫:过分。扬雄《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32 《雅》:指《诗经·小雅》。棠华:即“裳华”,指《小雅》中的《裳裳者华》。

33 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

34 《骚》:这里泛指《楚辞》。

35 绿叶、紫茎:《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36 摛(chī吃):发布,引申为描写。

37 时见:适时出现。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9 06:51:15  回复该评论
  •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