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中俄土字碑_中俄乌字碑重新定位

课程:

雅克萨之战这场战斗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雅克萨战役是中俄之间的一场战争。在清朝初年,沙皇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并进军黑龙江流域,几次被清军击败,但由於东北人烟稀少,一旦清军回撤,俄人又卷土重来,在黑龙江流域建造尼布楚城(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城(现俄罗斯联邦斯科沃罗丁诺)。

康熙时俄国人还在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并煽动当地酋长索伦叛附,康熙震怒。几次交涉未果后,康熙於1685年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15000士兵围攻雅克萨,焚毁木城,俄军40多人投降,不愿回国,被编为康熙俄裔近卫军。

清军回防后,俄军重回,又重建土城。1686年夏,萨布素率领清军重新攻打雅克萨,久围不下。时彼得大帝派特使在尼布楚和中国议和,清军增兵20000。俄国当时正和瑞典争夺芬兰,无暇东顾。最后达成和议,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

尼布楚条约是大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正式条约。

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时开始,沙俄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

当俄国的势力接近清朝的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於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5月22日从瑷珲起兵五千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萨。之后清军撤军而俄军卷土重来。1686年清军再攻雅克萨并围城。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

两国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后於1689年8月27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耀多罗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的边界条约,内容为: Image:Nerchinsk Treaty.jpg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於中国,岭北属於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於北岸;

雅克萨地方属於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大淸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於其使节行三拜九叩礼,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取代此条约,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

中国一般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而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俄方则认为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平等条约。

俄罗斯国是开化很晚,成立很晚的一个国家。

在中国元朝时期,还没有俄罗斯国家。中国元朝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在西部成立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及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当时祗有莫斯科大公国,隶属于中国元朝的钦察汗国之金帐汗国。这个莫斯科大公国,祗管辖附近几个城市。

到1547年1月,中国明朝世宗嘉靖皇帝二十六年,莫斯科公国的大公,伊凡四世( Ivan IV ,又称恐布大公)按照拜占庭王朝的仪式加冕,自己称呼起“沙皇”;把国号改为俄罗斯,这才有俄罗斯这个国家。这就是说,到十六世纪中叶才有俄罗斯国。当时的俄国面积很小。

本来,“沙皇”(Tsar)这个词,是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人,对拜占庭皇帝及钦察汗国的称乎,是一种对上的尊称。但是,自伊凡四世自己称呼起沙皇之后,沙皇这个词就没有了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一种专制、独裁、暴力、侵略的代名词。

伊凡四世自建立沙皇制度起,就开始对外侵略和扩张。掠夺、抢占地盘,奴役、搜刮被征服人民。

西伯利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中国历史上肃慎、匈奴、乌孙、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女真、蒙古等各部族的居住地。

自十六世纪中叶起,俄罗斯就向东部侵略和扩张,连续占据大片地方。仅自1582年俄罗斯强占库臣汗国,到1638年,俄国人建立鄂霍次克城,在这五十六年的时间□,俄国人向东就侵占四百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合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个土地面积,相当于现在中国大陆的全部领土,也相当于现今俄国在欧洲部分的面积。

俄国人的侵略野心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在占据中国这些土地之后,并不满足,继续向东侵略。

到十七世纪中叶,俄国人很快就把侵略魔爪伸入中国的内河黑龙江流域。用最野蛮的哥萨克兵在中国境内烧杀抢掠,强占地盘,武装移民,建立据点。

到中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实在忍无可忍,决定彻底打败罗刹(清朝对俄罗斯的称呼)的进犯,以求中俄两国东北边境的确定和安宁。

由康熙皇帝亲自决策、亲自指挥反抗罗刹侵略的斗争,用三年的充分准备,以强大的攻势,终于打败穷凶极恶的侵占雅克萨的罗刹侵略军,迫使罗刹不得不与中国订立边境条约,煞住罗刹侵华的邪气。

最后,俄国请求议和。康熙皇帝以宽大为怀,答应与俄国谈判。

在中俄谈判期间,俄国代表异常奸险狡诈。他们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妄图能从谈判桌上得到。中国代表进行了最有力的斗争。最后终于迫使俄国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689 年 9 月 7 日,中俄双方在尼布楚条约上签字。

尼布楚条约全文

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

领侍卫、议政大臣、内大臣 索额图,

内大臣、都统、一等公、国舅 佟国纲,

都统 郎谈,

都统 班达尔善(沙),

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 萨布素,

护军统领 玛喇,

理藩院侍郎 温达,

会同

俄罗斯察罕汗使臣 俄昆尼等(按俄使三人,一为 Feodor Alexievitch Golovin, 一为 Simeon Kornitekoi ,一为 Ivan Eustafievitch Vlsov ,"俄昆尼"如为"昆尼俄"之误,则似为 Kornitakoi 之对音)。

在尼布楚地方公议得:

一,将自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 Tchernaya,Chorna ),即乌鲁木河( Ourouon ),附近之格尔毕齐河( Gorbitza , Kerbetchi )为界,沿此河口之大兴安岭至海,凡岭阳流入黑龙江之河道,悉属中国,其岭阴河道,悉属俄罗斯。惟乌第河( Oud,Uda )以南,兴安岭以北,中间所有地方河道,暂行存放,俟各还国察明后,或遣使,或行文,再行定议。

二,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讷河( Aregun,Ergone )为界,南岸属中国,北岸属俄罗斯。其南岸墨勒克( Meritken )河口现存俄罗斯庐舍,著徙于北岸。

三,雅克萨地方俄罗斯所筑城垣,尽行拆毁,居民诸物,悉行撤回察罕汗处。

四,分定疆界,两国猎户不得越过。如有一二霄小,私行越境打牲偷窃者,拿送该管官,分别轻重治罪。此外十人或十五人合伙执杖杀人劫物者,务必奏闻,即行正法。其一二人误犯者,两国照常和好,不得擅动征伐。

五,除从前一切旧事不议外,中国现有之俄罗斯人,及俄罗斯国现有中国之人,免其互相索还,著即存留。

六,两国既永远和好,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 七,自会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纳,拿获送还。

八,两国大臣相会,议定永远和好之处,奉行不得违误。

(转引自郭廷以编:《近代中国史》第 38-39 页)

该条约,初由张诚、徐日升执笔,为拉丁文。另有一份满文及俄文的译本。张诚还译一份法文本。

这是中国与俄国,也是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正式边界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永恒性。它是划分中俄东北边界的唯一根据。这份条约,明确规定两国“永远和好”,“不得违误”。非常令人遗憾和不可饶恕的是,在后来,俄罗斯却根本没有遵守条约的规定,永远没有与中国和好。

1690 年 1 月 23 日,为示郑重,中国“遣官立碑于界”。界碑名称为《大清国遣大臣与鄂罗斯议定边界之碑》。根据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用满文、汉文、俄文及拉丁文,勒石立碑。碑文共七条。

一,将由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即乌伦穆河,相近格尔弼齐河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石(名)大兴安岭以至于海;凡山南一带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山北一带之溪河,尽属鄂罗斯。

一,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九鄂罗斯,其南岸之眉勒尔喀河口所有鄂罗斯房舍,迁移北岸。

一,将雅克萨地方鄂罗斯所修之城,尽行卸(除)毁,雅克萨所居鄂罗斯人民及诸物用,尽行撤往察汉汗之地。

一,凡猎户人等,断不许越界,如有一二小人擅自越界捕猎偷盗者,即行擒拿,送各地方该管官,该管官照所犯轻重惩处。或十人或十五人相聚持械捕猎杀人掠抢者,必奏闻,即行正法。不以小事阻坏大事,仍与中国和好,毋起争端。

一,从前一切旧事不议外,中国所有鄂罗斯之人,鄂罗斯所有中国之人,仍留不必遣返。

一,今既永相和好,以后一切行旅,有准令往来文票者,许其贸易不禁。

一,和好会盟之后,有逃亡者,不许收留,即行送还。

(《平定罗刹方略》卷四,转引自郭廷以编:《近代中国史》第 41 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国家,讲究仁慈和信义。这在与俄罗斯相处过程中也充分表现出来。如在雅克萨反侵略战中,康熙皇帝一再提示,祗要罗刹退出雅克萨,对他们的士兵不杀,不掳。愿意回俄罗斯者,允许他们回去,还可让他们带武器回去。当时被困在雅克萨城内的罗刹兵疫疠流行,中国都准备帮助他们治病。中国事事都是用仁道对待他们。就是设立界碑,也是认为两国边界既有条约明文规定,双方代表亲自签字画押,就相信他们会遵守条约规定,不会破坏条约。然而俄罗斯后来的实际表现,却说明中国对俄罗斯这种认识和态度是不对的。祗是看到俄罗斯一时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威胁和危害;而没能看到没有教养的、野蛮的罗刹对外疯狂扩张的野心和本质。这种情况,从设立界碑及进一步确立北部边界问题时就可充分看出来。俄罗斯极度贪婪,中国不断受骗上当。中国以君子之心,去看待小人之腹,是错了!

中俄《尼布楚条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过程

康熙

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时开始,沙俄开始了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 当俄国的势力接近清代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 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进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1685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等5月22日从瑷珲起兵五千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侵略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侵略军头子托尓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中方作出了很大让步)签订的一个条约。

编辑本段条约原文

大清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内大臣一等公都统舅舅佟国纲,都统朗谈,都统班达尔善,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萨布素,护军统领玛喇,理藩院侍郎温达;俄罗斯国统治大俄、小俄、白俄暨东、西、北各方疆土世袭独裁天佑君主约翰·阿列克歇耶维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维赤钦差勃良斯克总督御前大臣费岳多·鄂斯塔斐耶维赤·乌拉索夫,总主教谢门·克尔尼次克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两国使臣会于尼布楚城附近,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见,特协议条款如下: 签订《尼布楚条约》模拟复原场景

①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②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③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④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⑤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⑥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黑龙江流域,但与大清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因为外兴安岭在乌第河源处分成南北两脉,南脉在河南入海,北脉沿北海上行,在白令海入海。清朝所提的是乌第河往北,北脉往南的地方属于争议地区,回去禀报后再议。 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于其使节行三拜九叩礼,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取代此条约,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条约签订前的中国地图

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凡一、二人越界捕猎或盗窃,立即械系,送回本国处罚,凡数十人结伙,持械越界、杀人掠夺者,捕拿送回本国,处以死刑;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订约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犯。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应全部迁回本土。《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文、汉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了界碑。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让给俄国。

编辑本段各种文本

中方缮写的正式拉丁文本

当时会议上中俄双方各用拉丁文缮写条约,共同签字盖章,互相交换,这一文本是由中方缮写交给俄方的一份。下有中国政府七个谈判代表的满文签字,盖有“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的印章。俄方代表则在签署时耍了一个花招,用蜡油盖章。所以俄方盖章处只剩下两团污迹,图章已看不清楚。条约全文共有六条。

满文本

这是会议上由中方缮写交给俄方的文本,有中方签字盖章,但无俄方签字盖章。全文共八条,比正式文本多两条,正式文本的第一条,在满文本中分成第一、第二条;正式文本中第二条在满文本中分成第三、四条。

俄文本

这是会议上俄方缮写的文本,有俄方签字,但无中方的签字和印章。共六条,分段和正式文本亦有差异,正式文本的第一、二条,在俄文本中分作第一、二、三、六条,而正式文本中第三、六条,在俄文本中却被省略归并了,故俄文本仍为六条。

清实录著录汉文本

这是会议后,清政府根据满文本译出的,载于《清康熙实录》,卷一四三,第16至17页。《平定罗刹方略》、《大清一统志》等书所载均为实录本,共七条,译成汉文时省略了乌第河未定界一段和满文本中第八条“永远和好之处,奉行不得违误”等语。

徐元文汉文本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准备树立界碑,用汉、满、蒙、拉丁、俄五种文字将条约刻在碑上。刻碑汉文是由大学士徐元文根据《实录本》润色写定,前有徐元文所写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经世文篇》《中俄约章会要》所载即为徐元文汉文本,共六条,其中《实录本》的第七条被合并于第五条中。

西清汉文本

19世纪初,西清从黑龙江当地人处得到一个条约的满文本,据以译成汉文,载于西清著《黑龙江外纪》一书中,共八条,内容与满文本符合。

徐日升文本

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徐日升担任中俄谈判中的译员。他在日记中用拉丁文记录了条约全文,共六条,与正式的拉丁文本几乎完全相同,仅正式文本第三条下半段遣还逃亡者的规定,在徐日升文本中写入第四条的上半段。

张诚法文本

谈判中另一译员、法国传教士张诚在日记中用法文记录了条约全文。共七条,与徐日升文本相近,但徐本中的第四条,在张本中分为两条。

编辑本段评价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俄罗斯在清王朝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和平谈判而签订的边界条约。

正面评价

中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现在,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历史上有显著贡献。而俄方一般则不这样认为,他们通常认为这个条约不利于俄国,对俄国而言是不平等条约,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负面评价

但也有人认为,在尼布楚会议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为界的第一方案,继而让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兴安岭的北支(诺斯山)直至亚洲大陆最东北的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岛)为界。但最后因为谈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问题以及要平叛准噶尔的叛乱等原因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而再次让步放弃了第二方案和这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连以贝加尔湖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弃了。最后以额尔古纳河至外兴安岭至乌第河为界,西伯利亚那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土地和子民。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尼布楚条约》应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理由及议论: 外兴安岭附近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东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来,辽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统治,明朝还在该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而俄罗斯最初只是一个莫斯科公国,其主要领土在欧洲,外兴安岭附近离俄罗斯本土相距一万公里还远,清初的时候,俄罗斯一些匪徒才流窜到外兴安岭附近殖民。而此时满清正处于某些专家学者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俄罗斯此时彼得大帝才刚刚实行改革,一个处于盛世的国家,在家门口打一个远道而来的侵略者,却要死伤数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几百沙俄匪徒占据的雅克萨城。以当时清的国力,本应能够将沙俄侵略者逐出国门,但是最终却牺牲了一部分领土(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1930年北平文化学社印行的《中国国耻地理》一书中认为,尼布楚条约为不平等条约(第154页有:额尔古纳河以西以及乌得河流域 康熙二十八年 70方里系尼布楚条约所失地。)

编辑本段文本差异

关于额尔古纳河一段。俄文本中有额尔古纳“河源”字样,正式的拉丁文本和其他文本里都没有,应以正式文本为准。 关于乌第河一段,正式拉丁文本中写作“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满文本写作“惟乌第河以南,兴安岭以北中间所有地方河溪暂行存放”;俄文本写作“俄国所属乌第河和大清国所属靠近阿穆尔河之山岭之间。所有入海河流及其间一切土地,因钦差全权大臣未得划分此等土地之沙皇旨意,应暂行存放”;徐日升文本和张诚文本与正式拉丁文本相同;西清文本与满文本相同,《实录本》、徐元文汉文本则没有未定界的规定。寻绎文意,除俄文本中把乌第河说成“俄国所属”,据为俄国所有,并无根据外,其它文本和正式的拉丁文本实际上是并不矛盾的。正式文本中无“以南”、“以北”的字样,是笼统的写法,而满文本是详细的写法,更具体指明了这片未定界的位置,至于《实录本》和徐元文汉文本,则是在译成汉文时省略了这一条。应当指出,清政府是一直承认这片土地是未定界,它在1727年的《中俄恰克图界约》中公开地申明了这点。 关于刻碑一段。正式拉丁文本规定以汉、俄、拉丁文刻碑,作为永久性的界标。俄文本中仅说:中国方面“如若在国境建立碑碣,刻写条文,以资纪念,亦可任便办理。” 关于译名,由于各种文本用不同的文字写成,因此译名出现了差异。如拉丁文本和满文本中的萨哈连乌拉,在汉文本中作黑龙江、俄文本中作石勒喀河;又如满文本、汉文本中的石大兴安岭,在拉丁文本、俄文本、法文本中作石山。这一类差异不会对条约的解释产生任务误解。 比较各种文本的差异,可以约略地看出条约文字形成的整个过程,以及中俄双方在条约最后写定以前,仍在就个别问题和条约的分段、顺序方面进行争执。当中俄双方在谈判中就条约基本内容和边界走向达成协议以后,两国代表团各自用满文和俄文起草了条约的草稿,这是满文本和俄文本的由来。关于边界的划分和雅克萨的归属,是谈判的主要问题,因此,满文本和俄文本的第一、二、三条都首先反映了这一谈判的主要内容,第四条以下,虽然大体上亦有协议,但并没有进行充分讨论。满文本和俄文本的差异,反映了两国代表团在谈判中强调的重点不同:中国方面,着重于防止俄国的再次入侵,所以满文本中把今后不得越界入侵的规定,突出地单独列在前面,而俄文本中这一规定却归并在最后一条内;俄国方面不肯交出根特木儿的家族,它又把商业利益看得非常重要,所以把不索还订约以前逃人及两国来往贸易的规定列在最前面。这种分段和排列顺序的差异,反映了两国的要求和强调重点不同。 正式的拉丁文本是在满文和俄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并不是单纯的译本,而是进一步谈判、妥协的结果,是最后形成的定本。它和满文本、俄文本都不完全相同。个别问题上的争执已经消除,而在分条、顺序方面则照顾了中俄双方的提法。如禁止越界入侵的规定,照顾中方的写法,不把这个规定单独列条,而归并在第二条内。又如,不索还订约以前的逃人和两国往来贸易的规定虽按照俄文本的写法,单独列条,但并没有放在优先的顺序上。 正式的拉丁文本是在满文本和俄文本的基础上,双方经过争论和进一步妥协,然后修改、润色,最后写定的文本。这个文本的全部内容,以至分条,顺序、措词都是两代表国共同同意的。由于会谈的最后阶段,对于条约文字的修改、润色、写定很仓促,正式文本写定以后,双方并没有把原来起草的满文稿本和俄文稿本再和正式文本逐条逐字地核正改定,或者只作了大体上的修改就作为会议上的副本而彼此交换。所以,这三种文本虽然在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而个别问题以及分条、顺序、措词上存在着差异。 考察了《尼布楚条约》的各种文本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意见:  (一)尽管《尼布楚条约》的各种文本存在着差异,但拉丁文本是最后的定本,是经过两国代表团签字互换的正式文本,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各种文本中的一切差异都应以正式的拉丁文本为准。 (二)《尼布楚条约》各种文本中的内容及规定的边界线走向是明确的,并且也是一致的。差异仅在于个别细节及条约的分条、顺序、译名、措词上,但不会对条约的基本内容和边界走向产生任何误解。

编辑本段评论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 Stavrianos)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会士任译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以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流域以外的地区。」 清史专家戴逸先生说:《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时也是清政府第一次以中国为名号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 相关研究 1996年余在北京购得刘远图先生《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一次对《中俄尼布楚条约》所谓“乌第河待议地区”做系统了解,得知,乌第河未定国界范围长期以来未得到人们的注意,大多数现代地图将范围界定在乌底河以南外兴安岭之间, 事实上是外兴安岭(当时称诺斯山)东侧分为南北两个支脉,当时将北支脉即延伸到今楚科齐半岛东端的岬角为诺斯角。见下图。 实际上《尼布楚条约》明确将北喏斯山与南支之间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勘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的广阔疆域定为待议地区。 1690年清将领巴海曾带兵巡视外兴安岭和勒拿河以南地区, 并到雅库次克即俄东西伯利亚统治中心见戈罗文(《尼布楚条约》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与乌第河地区为大清国土,勿骚扰滋事。《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二三十年里,俄国人在此地区小心翼翼,17世纪末18世纪初比利时人托马撕绘制的鞑靼地图表明勒拿河与今外兴安岭南支间东至大海的地区列为未定地区。 1689年清政府主张的真正的乌第河待议地区

[1]

李鸿章的事迹

历史上的李鸿章

林治波 [2006-10-17]

历史上的李鸿章,绝非《走向共和》中美化的那样忍辱负重、功勋卓著,而是一个没有操守、乏善可陈的历史丑角。

这几年,有些电视剧拍得很好看,剧情起伏跌宕,表演功夫到家,观众不但爱看,看过之后还街谈巷议,赞不绝口,誉之为突破性的力作,如《雍正皇帝》、《走向共和》等等。但是,被精彩剧情所掩盖的历史观与思想倾向上的严重问题却被人们忽略了。比如,一个开历史倒车、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的专制暴君,却被《雍正皇帝》吹捧为勤政为民的贤君,一个妥协卖国、劣迹斑斑的李鸿章却被《走向共和》美化为忍辱负重、功勋卓著的功臣。

对李鸿章的肉麻吹捧,笔者开始不知其意,后来看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并得知作者正是《走向共和》的策划人之一,方才明白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用意所在:凡是办洋务尤其是对外妥协的买办人物,他们都要加以美化,反之则加以丑化,为此不惜歪曲历史。

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绝非《走向共和》中美化的那样忍辱负重、功勋卓著,而是一个没有操守、乏善可陈的历史丑角。

北洋舰队丧师黄海

李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办洋务,而最大的洋务就是购买洋舰,组建北洋水师。为了这支北洋水师,清政府总计花费了上亿两白银,装备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舰,而结果却一败涂地。李夸耀北洋水师“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而在实战中命中率却极低。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舰队火炮命中率不及日本联合舰队1/9。北洋水师之败,除了训练无素,还归咎于李鸿章的“弃战保船”战术,而这一战术的本质是李将舰队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愚蠢自私的“弃战保船”非但未能保住船,反而使舰队在威海港内束手待毙,被日军全歼。如不是李鸿章的愚蠢和自私,甲午之败绝不至于如此之惨、如此丢人。清臣文廷式气愤地慨叹:北洋水师“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倘李鸿章等人有胆有识、意志坚定,不向日方求和,而将首都迁至西安,与日本作持久战,也不至于签订《马关条约》那样至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以当时日本的国力是无法与中国作持久战的,西方列强也不会坐视日本深入并独占中国腹地。总之,中国的甲午之败虽有其必然性,但败得如此之惨,进而给中国造成如此之深重的伤害,李鸿章难辞其罪。有人以清廷腐败、国力衰弱为李辩护,但即便在那样的时代,也有左宗棠力挽狂澜、平定新疆的佳绩,故而李的妥协误国并不是时代局限和客观条件所能完全解释得了的。

再说说李的用人。在官场上,李着重培植的人是自己的儿子李经方和干儿子盛宣怀,其任人唯亲几乎不加遮掩。甲午战争中,李用了两个同乡,一个是陆军统帅叶志超,一个是水师提督丁汝昌。这两个人,一个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陷入群龙无首的乱局;一个不懂海军,平庸无能,致使北洋舰队丧师黄海,一败涂地。

“宰相合肥天下瘦”

那么,李的品德如何呢?许多材料证明,李从办洋务中发足了洋财,成为“富甲海内”的大官僚大买办。留美的洋务要员容闳说李“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时人风传“宰相合肥天下瘦”,可见李在民众中的口碑之差。1895年,翰林院张謇等联名向朝廷奏参李鸿章,揭露说:“……倭来船则放之,倭运开平煤则听之,倭谍被获,非明纵则私放……军械所历年所储枪炮多被监守盗卖。……有银数百万,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伊子又在日各岛开设洋行之所……”李鸿章作为朝廷大员,对于日本的侵略听之任之,只顾自己发财致富,李氏父子既然是这样的人,难怪日本在甲午战后与中方谈判赔款条约时,点名要和李氏父子谈,而拒绝清廷派遣的其他人选。

最能说明李鸿章品行的事情,是其1896年作为祝贺俄皇加冕的中国专使赴沙俄时,与俄方签署出卖中国东北利益的《中俄密约》并接受巨额贿赂。美化李鸿章的人一再否认此事,而证据只是沙俄财政部长维特回忆录中的一句话:“说李鸿章受了俄国政府的贿赂,我必须说明这个谣言是毫无根据的。”但沙皇东宫档案资料却证明,维特没有说实话,李鸿章与俄方签订《中俄密约》并受贿确有其事。密约签订后,维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约合190万美元)的酬谢。

国内有人对李鸿章在当时寄给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替俄国恫吓清朝感到迷惑不解,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李受了贿,怎能不吃里爬外?据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德米特里·乌赫托姆斯基回忆录《对清国战略上的胜利》记载:“《中俄密约》签字后的第二天,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与乌赫托姆斯基、总办罗启泰在一份向李鸿章付款的协定书上签字。协定书规定,头一个100万卢布在清帝降旨允准修筑中东铁路后付给,第二个100万卢布在签订铁路合同和确定铁路路线后交付,第三个100万卢布则等到铁路工程全部竣工后才支付。这份议定书并没有交给李鸿章本人,而是作为绝密文件由俄国财政部收藏起来。”这笔钱作为一个专项基金存在华俄道盛银行,归财政部总务厅管理支配,名字就叫“李鸿章基金”。据记载,俄方先后三次给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支付款项,其中一笔是俄国专使吴克托穆亲王到北京交给李鸿章的。据《沙俄财政部档案汇编》记载,李鸿章一共接受了沙皇俄国170.25万卢布的贿赂(有李鸿章派人提取款项存条和当日提款的记录)。据《我所知道的李经方——北洋杂闻录》记载,由于没有得到俄方许诺的全额款项,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曾抱怨说:“俄国人花小钱办大事,最不讲信义,老爷子为了他们挨了多少骂,最后跟打发要饭的差不多”。

其实,在此之外,李鸿章还接受过俄方另一笔贿赂:1898年3月22日,沙俄给李和总理衙门张荫桓各50万元贿赂(张荫桓实得25万),旨在催促中方尽快签署《旅大租地条约》和稍后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李鸿章在俄国人指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了“任务”,使辽东半岛实际成为俄国独占的殖民地。可见,李鸿章受贿卖国有多方铁证。维特的否认是为了掩饰沙俄政府行贿的不光彩行为,并不足信。

撇开其他的事情不论,单此受贿卖国一项,即足以证明李鸿章品质之败坏。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当时的另一位官员许景澄在负责中东铁路交涉过程中,俄国人曾许以1.5万两银子作为每月的办公费,可以由许随意支取,以便在中东铁路上攫取利益,被许严拒,许且把已到账的1万两银子上交总理衙门。这件事情说明两点:一是沙俄惯于行贿伎俩,许当时不过是三品顶戴,俄方尚加以贿赂,对重臣李鸿章行贿以谋取在华利权是毫不奇怪的事情;二是许、李相比,形同冰炭,如隔云泥,三品顶戴尚知爱国拒贿,保全人格,而李身居首辅大臣之尊居然为钱财而出卖祖国利益,真是无耻之尤。了解李人品的清廷官员在其使俄之前即有所担忧,如张百熙在给慈禧太后的奏折中说道:“李鸿章决无御侮于樽俎之心……李鸿章此行,必阴托于俄矣。”事情的发展果被张氏不幸言中。

至于生活上,有人吹捧李鸿章简朴,也是站不住脚的假话。事实恰恰相反,李热衷于享用洋酒、咖啡和高档洋货。据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载:李“每膳供双鸡之精汁,朝朝经侍医诊验,常上电气。”连《走向共和》的导演都承认李鸿章生活奢侈,喝的水都是从荷兰进口的。

某些人对李鸿章的吹捧,说句不好听的,是拿着鸡毛当令箭,拿着王八当圣贤,这是对历史的歪曲,对观众的欺骗,也暴露了一些人的思想本质。

《人民论坛》 ( 2006年第20期 )

《中俄尼布楚条约》内容是什么?

条约共有6款,最重要的内容是划定了中俄东段国界,规定以格尔毕齐河、石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分界线。

珲春的历史沿革

“珲春”名称的由来。最早在《金史》中有“浑蠢”名,后来在《明史》中也出现了“浑蠢”之名,为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边地、边陲、边陬(角落)、近边”之意。

据《珲春县志》和《珲春乡土志》记载:珲蠢为魏晋时“沃沮”二字的变音。凡勿吉、窝集、扶余皆此音之转。诸多史料中,“浑蠢”还写作“浑淖浑”、“温车恨”、“浑蠢浑”、“弗出浑”、“弗出”、“训春”等,最后音译汉化为“珲春”。从“沃沮”到“浑蠢”再到“珲春”,变化很大,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满语音译所用汉字不同造成的差异,“珲春”是最后较稳定的译音。 珲春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四千多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满族祖先“肃慎”族在珲春繁衍生息,截至2013年已发现2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珲春远离内地,因此,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在中原地区的秦汉时期,珲春始入青铜器时代。但当时“肃慎人”在生产方式上已有所发展,除渔猎外,种植和养殖已居重要地位。 周秦时期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北魏时期属勿吉地,据《三国志》和《新唐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年(汉河平二年),今珲春市境内的温特赫部城就已是高句丽的栅城。

至隋唐时期珲春进入第一次兴盛期,隋至唐初为拂捏靺鞨之南境,白山部之东境,后属渤海南京南海府。珲春的防川是隋唐时期举世闻名的“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唐代的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由此传到日本,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唐属渤海国曾建都于珲春八连城,彼时珲春已成为享誉东北亚的著名国际商埠,其辖地包括海参崴等地区。

金朝时期为完颜部肇基王业之地,后属上京海兰路。元朝时期属开元路。

明代于此地设置珲春卫,一向被视为边寨重地。明朝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密拉卫、乌尔珲山卫、童宽山卫(今珲春通肯山)等,都设在珲春一带。

明末为满族舒穆禄氏所据。

清顺治十年(1653年)此地为宁古塔昂邦章京统辖地,属封禁区。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这是有资料可查的珲春地名第一次在官方出现。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

雍正七年(1729年)隶属宁古塔副都统。

1859年(清咸丰九年),珲春协领升为副都统衔协领。

1869年-1875年间,大批朝鲜人由于饥荒、战乱,纷纷越过图们江垦荒谋生,形成了珲春朝鲜族的雏形。光绪七年(1881年)撤销协领,改设珲春副都统,延吉全境归珲春副都统管辖。珲春增设副都统,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在珲春筑城,同年设吉林边务督办、珲春招垦局。

光绪十二年(1886年)7月,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澄与俄方签署《中俄珲春东界约》,重新勘定珲春一带的中俄边界,明确了中国拥有图们江出海权。

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为珲春府。

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珲春厅,招民垦荒、驻靖边军、置防俄炮台、修通道路、整设驿站,使珲春进入了重新建设时期。宣统二年(1910年)设置珲春厅,隶属东南路道。

1913年(民国二年),珲春厅改为珲春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珲春县直隶吉林省,为一等县。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民国政府重更道制,东南路道改为延吉道,撤珲春厅建县,珲春县为延吉道所辖。

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珲春防川的张鼓峰、沙草峰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该战役因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而被毛泽东写入《苏联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一文。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就诞生于张鼓峰事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10月,筹建珲春县民主政府,划归吉合区行政委员会延边地区管辖。11月,成立珲春县民主政府。11月21日,全县划为1个市、8个区。隶属于吉林省政府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6年1月,珲春县隶属于吉辽省吉东分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珲春县为松江省所辖,以后珲春先后称县、城区、城关区、第一区、镇等。1947年2月,珲春县隶属于延边专区(9月延边专区改名为吉东专区,1948年3月吉东专区改称延边专区)。

1949年5月30日,珲春县政府更名为珲春县人民政府。

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珲春县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区。

1955年12 月,根据宪法规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珲春县隶属于自治州至今。同年,珲春县人民政府更名为珲春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撤销珲春县人民委员会,成立珲春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撤销珲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珲春县人民政府。

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文件通知:民政部文件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珲春县,设立珲春市(县级市)。以原珲春县行政区域为珲春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立的珲春市,仍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

1991年,国务院批准珲春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城市,珲春市开始对外开放。

1992年被3月9日,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放城市。

2009年8月,国家批复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并确定珲春为长吉图开发开发开放“窗口”城市。

2012年4月,国家又在珲春市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2015年11月4日,中俄边境地名碑树立仪式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中俄边境线举行,此次共有5处全新的实体界碑、地名碑正式落成。

1993年,中俄两国重新勘定东部边界,在珲春市春化镇东北部瑚布图河畔从俄罗斯划入中国珲春4.7平方千米土地。

2014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在划归的土地上新确定了“界牌岭、托伦岗、吉龙沟、红漆桩、蓝香坪”五处地名。

2015年11月,中俄边境地名碑树立仪式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中俄边境线举行,此次共有5处全新的实体界碑、地名碑正式落成。这块土地划归中国后,珲春市版图上新增了瑚布图河这条唯一向北流淌的河流。河流对岸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乌苏里斯克地区,距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城市乌苏里斯克市仅有60公里。

俄罗斯为何封锁吉林省出海口?

在俄国历史上,有两件事情一直非常重要。一件是夺取出海口。俄国跟欧洲国家的几次战争,目的就是为了出海口。俄罗人想要的太平洋出海口,却一直掌握在中国手里。第二件事情,就是占领远东。远东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对俄国谋取在亚洲和太平洋的利益,息息相关。

康熙年间,中俄曾签订过《尼布楚条约》,双方规定了边界的范围。俄国人虽然想夺取领土,却不想背负撕毁条约的骂名。所以一方面带来了军队,另一方面,也让使臣准备谈判。逼着清朝主动撕毁《尼布楚条约》,签订新条约。

条约签下后,地图上划线是一回事,实地确立界碑的时候,又有很大的水分。当时双方总共要定下20块界碑,确立中俄的边界。其中最后两块界碑,土字碑和乌字碑,是边界的重点,也事关东北出海口的问题。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12-26 13:41:08  回复该评论
  • 据为俄国所有,并无根据外,其它文本和正式的拉丁文本实际上是并不矛盾的。正式文本中无“以南”、“以北”的字样,是笼统的写法,而满文本是详细的写法,更具体指明了这片未定界的位置,至于《实录本》和徐元文
  •  访客
     发布于 2022-12-26 11:33:46  回复该评论
  • 者开始不知其意,后来看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并得知作者正是《走向共和》的策划人之一,方才明白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用意所在:凡是办洋务尤其是对外妥协的买办人物,他们都要加以美化,反之则加以丑化,为此不惜歪曲历史。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绝非《走向共和》中美化的那样忍辱负重、功勋卓著,而是一个没有操守
  •  访客
     发布于 2022-12-26 07:27:06  回复该评论
  • 败得如此之惨,进而给中国造成如此之深重的伤害,李鸿章难辞其罪。有人以清廷腐败、国力衰弱为李辩护,但即便在那样的时代,也有左宗棠力挽狂澜、平定新疆的佳绩,故而李的妥协误国并不是时代局限和客观条件所能完全解释得了
  •  访客
     发布于 2022-12-26 06:58:12  回复该评论
  • 开历史倒车、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的专制暴君,却被《雍正皇帝》吹捧为勤政为民的贤君,一个妥协卖国、劣迹斑斑的李鸿章却被《走向共和》美化为忍辱负重、功勋卓著的功臣。对李鸿章的肉麻吹捧,笔者开始不知其意,后来看了《现代化与历
  •  访客
     发布于 2022-12-26 06:07:05  回复该评论
  • 利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中国历史上肃慎、匈奴、乌孙、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女真、蒙古等各部族的居住地。 自十六世纪中叶起,俄罗斯就向东部侵略和扩张,连续占据大片地方。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