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一、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一年来,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分析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各级部门主动适应新阶段扶贫攻坚模式和国家扶贫政策导向,不断探索完善扶贫开发方式方法,将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生态搬迁扶贫、就业转移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等系列扶贫行动,推动了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各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履行职责,认真开展各项帮扶工作,特别是在贫困对象建档立卡、一对一结对帮扶、扶贫规划编制、扶贫项目和资金争取、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四双”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进行。总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不足之处,还需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精准扶贫工作宣传不够。调查中发现,由于精准扶贫工作宣传不够深入、全面,导致部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产生错误的理解,少数贫困户脱贫致富自身动力不足,“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个别非贫困户相互攀比,竞相要求纳入被扶贫对象。
2、整村推进规划编制滞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普遍没有编制出来,从而带来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不明确,扶贫项目安排缺乏科学论证,产业发展零乱,帮扶工作重点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座谈中,驻村帮扶工作队同志反映,由于工作队普遍存在人员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有限等情况,因此,对如何编制整村推进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深感力不从心,希望有专业人士参与和指导。
3、基础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一是贫困对象基本信息有待完善。由于精准扶贫前期排查摸底工作时间仓促,范围广、任务重,使得每一个贫困对象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信息还不够全面、准确,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二是贫困对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由于贫困村贫困人口多,家庭情况又复杂,脱贫返贫人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加之村一级贫困对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因此缺少贫困村贫困人口变动情况。
4、有关扶贫政策落实难。一方面扶贫工作有关政策推进缓慢。如金融扶贫行动,每个县市建立1000万元小额信贷风险抵押金,由贷款银行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发放贷款,此项措施郧西县至今没有落实到位。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专项扶贫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整合资金不低于200万元,而目前白岩河村只到位了专项扶贫投入107万元;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行业扶贫项目和资金整合难。整村推进,要求实施部门联合立项、联合审批、联合验收、资金直达的“三联合一直达”管理模式,但一些部门行业认为整村推进工作主要是扶贫部门的事,因此,在项目安排时没有把部门行业扶贫摆上议事日程,各部门各行业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整合不够。
5、技术支持服务引进不够。驻村帮扶工作队主要精力往往放在帮助贫困村多方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上,而忽视技术方面的引进,喜欢新建项目,而放松对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注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轻视农业项目的发展。
6、贫困村生态扶贫搬迁进程较慢。贫困村生态扶贫搬迁指标太少,而且安置缺乏统一规划。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已难于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精准扶贫存在哪些问题 要从哪些方面解决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理想,精准扶贫就是实现这个价值和理想可以落地的操作路径。一是实事求是,满足发展的需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原先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扶贫中的低质、低效等社会不公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程序,修补和完善扶贫体制机制,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做到“精准度”使用国家综合扶贫的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二是突出重点,创新扶贫。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难是最大的困扰。贫困地区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前提,尤其对于集中连片扶贫区域更要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从现实条件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扶贫规划,并凝聚强大合力,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持,提高扶贫成效;解决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帮助当地谋发展,给贫困群众带来切实的福祉,为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提升扶贫质量,注重成果。把扶贫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还要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最大限度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凝心聚力、聚焦发力、准确用力,让困难群众破除诸多壁垒,更多地享受到深化改革红利。同时,坚持分类指导扶贫原则,注重提高贫困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做到既“雪中送炭”又增强“造血功能”,体现精准性要求和组合拳特征,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整体战和大决战,就是一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解放战争。
中国扶贫工作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加速全面小康建设,是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划时代事变;推进精准扶贫,是扶贫进入到关键阶段所进行的深层次改革,是对传统扶贫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如何做到扶贫项目精准
一是要精准扶贫对象。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告公示、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
二是要精准扶贫措施。应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把基础相同、条件相近、地缘相接的贫困村组成小片区,统一扶持政策,统一布局项目,统一安排资金,统一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实现整体脱贫,分类施策。
三是要精准资源配置。创新建设地市一级的“扶贫投融资平台”,政府出资与企业合作,力争形成一定授信规模,用于扶贫开发;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把贫困乡村的教育基础设置完善好;推进资源整合,在用好扶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整合住建、交通、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
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应当解决好五个问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开发进程,贫困人口的数量逐渐减少,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按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的问题。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部分贫困乡村干部群众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本来自己能办的事不办,非要等国家社会救济,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以贫困为荣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宣传教育入手,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穷则思变,勤劳致富的精神,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对象不准的问题。找准“人”是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没有准确定位帮扶的对象,就象一场没有敌人的战斗。在实际工作中对象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乡镇不深入实际调查了解,闭门造车搞“突击”。更有甚者不按标准瞎编乱造,搞应付,基础资料五花八门,漏洞百出。对此,各地应严格采取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举措,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确定帮扶对象,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要求。
三是主体不明的问题。帮扶工作要取得实效,各级政府是理所当然的帮扶主体,而目前的状况是干部责任代替政府责任,为了完成任务,一个干部联系几十个贫困对象,这是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般干部是不可能有如此精力和财力来完成一帮几十的任务。因此,要统筹兼顾抓好结合,原则上1个干部只能结对帮扶1户贫困群众,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模式,“一个钉子一个眼”,这样既能够达到帮,更能实现扶持到位。更重要的是县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主体责任来,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帮助贫困群众逐步脱贫致富。
四是措施办法不对路的问题。“怎样扶”,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应结合帮扶对象自身实际,为其“量身定制”脱贫计划,通过抓思想引导、业务培训,增强帮扶户的主观意识与致富能力,才能达到帮扶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工作运行机制欠严密,方式方法简单粗放,特别是调查研究不实不透,导致扶贫指向失之于偏,使得扶贫工作总是“一阵风”,风过之后,往往还是原来的面貌。因此,各地一定要联系实际,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通过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市场上的联帮等方式,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
五是扶贫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精准扶贫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撒胡椒面”、送几桶油、送几斤肉或者几百元钱了事。要从长计议,重点是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儿童上学难、农民就医难,通讯闭塞等问题,如果不从这些方面入手,精准扶贫就是空中楼阁,其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致出现脱贫后返贫现象。各地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务必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面上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