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人物生平与主要事迹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
人物生平:主要是指一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
主要事迹:主要是指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重要的事情。
2、涉及内容不同
人物生平:涉及到某人姓名,祖籍或出生地,出生年月与辞世日期,一生中各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
主要事迹:只涉及到一个人一生中所发生过的某些重大事件。
3、侧重点不同
人物生平:侧重记录一生中不同阶段发生的全部事情。
主要事迹:侧重记录一生中发生过的对自身或者外界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情。
扩展资料:
在清·袁枚《祭妹文》一文中,生平一词第一次得到运用,作者将整篇文章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作者详细的记录并回忆童年与妹妹的日常琐事,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事迹一词第一次得到运用,作者记载到“本原事迹,追首高明”,将秦始皇一生中的丰功伟绩记录下来,表示其以垂不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事
抄检大观园 是怎么一回事情?
以下文章搜索得来: 谈“抄检大观园” (一)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名著,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小说能像《红楼梦》那样典型、集中而又完美地反映出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正因为这样,人们把它比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所写的范围,主要是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和某些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生活,这些生活被写得那样的逼真生动、纷繁多姿而又充满着情趣。 客观现实总是充满着矛盾、斗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生活的河流正是在矛盾斗争的不断解决和产生中向前发展着。社会生活的这一特点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红楼梦》中所写的大量日常生活,也是充满着各种矛盾斗争的,作者遵循生活本身规律写出了日常生活中小事件如何逐渐酝酿成大事件,小的矛盾怎样凝集成大矛盾,进而发展成矛盾冲突的高潮。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这里只谈谈抄检大观园。 (二) 大观园原是贾府为迎接贵妃元春回家探亲而建造起来的省亲别墅。元春回宫之后,怕家人敬谨封锁,致使园景寥落,就命那些能诗会赋的姊妹和弟弟宝玉进去居住。大观园是个规模宏大的贵族庭园,方圆有三里半,其中风景区有七八处,亭台轩馆有十几座,真是“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住在大观园里的,除宝玉之外,都是年轻女子,其中有少数贵族小姐,更多的则是婢女,因而大观园被称之为女儿国。这个女儿国在贾府内部固然是个比较自由的天地,但也不是个世外桃源,贵族家庭所存在着的种种矛盾斗争也必然要反映到这里来。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就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绣春囊”并非怪物,它不过是当时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什么这一小小物件,竟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后果?这确乎发人深思。 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生活之腐朽、道德之败坏是出了名的。那些爷儿哥儿们“今日会酒,明日观花,聚赌嫖娼,无所不至”,正如宝玉的挚友柳湘莲所指出的:“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在这样污秽不堪的环境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就算不了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可是封建统治阶级有他们所奉行的一套生活准则和衡量是非的道德标准。他们把自己的荒淫无耻看作是理所当然、可以被允许的。“老祖宗”贾母就说过:“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言下这是人的本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青年男女之间想自由相爱却被视为是丢人的事,是“伤风败俗”而决不许可。也是这个“老祖宗”,一次借批驳“才子佳人书”一事,指斥那些追求爱情的女子,“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正是在这种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春囊”的出现就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 当然,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时精神所以这样紧张,以至“气色更变”、“泪如雨下”,其中还有更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怕外人得知后,成为人们攻击贾府的一个有力把柄,致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无立足之地。对此,王夫人说得很清楚:“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但还有一个比这更为重要的原因,王夫人虽然没有说,可是在作品的艺术描写中却揭示得十分清楚,那就是早已存在于贾府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已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正如探春小姐所说:“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按封建宗法制度的常规,掌握荣国府家政大权的应该是长房贾赦,但事实却偏偏不是这样,由于贾母偏爱次子贾政,掌权的倒是二房。贾政这个“正人君子”在处理家政上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就落到了他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王夫人、王熙凤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权势,又有贾母这个“老祖宗”的撑腰,因而就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的飞扬跋扈感受尤为深切,内心十分嫉恨,一有机会就发作起来。这种不满情绪有时甚至发泄到贾母的头上。一次在贾府全家欢庆中秋的晚宴上,贾赦以借讲笑话为名旁敲侧击地抱怨贾母偏心。贾赦夫妇对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则更是处处找岔,想方设法地给他们以难堪。贾政妾赵姨娘及其儿子贾环一向为王夫人等当权派所鄙视,但贾赦却偏要当着众人面,夸奖贾环文章写得如何的好,将来是有世袭希望等等,这是有意的和贾政、王夫人等唱反调。邢夫人一次趁贾母过生日时,找出一件小事,给凤姐以没脸,弄得凤姐只好“回房哭泣”。上述这些冲突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导致更大矛盾的爆发。“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她之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其中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无非是说:“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在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之下,王夫人怎能不感到震惊呢?当然,王夫人是决不甘心就此认输的,她一定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在和凤姐紧急商量之后,就连夜抄检大观园,“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这样,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这次的抄检来势十分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那个邢夫人的忠实奴才和得力打手王善保家的对抄检大观园想得很美,妄图一箭双雕。一方面,她想通过查抄,搞个满城风雨,以此来出王夫人等当家人的丑;同时还想乘这机会给那些桀骜不驯的女婢们以厉害瞧瞧。所以在正式动手抄检之前,她就在王夫人面前,恶毒攻击这些年轻的奴婢,说:“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像受了封诰似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闹下天来,谁敢哼一声儿!不然,就调唆姑娘的丫头们,说欺负了姑娘们了,谁还耽得起!”对具有坚强反抗性格的晴雯,王善保家的更是切齿痛恨:“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耍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原先就对晴雯怀有恶感,听了王善保家的挑唆之后,更是火上加油,说:“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况且又出来这个事。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于是即刻派人把晴雯找来,进行百般的辱骂和训斥。 抄检大观园整个过程就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一批年轻美丽、聪明活泼的丫头被逐的被逐,逼死的逼死。惜春的丫头入画只是替她哥哥保存了一些银锞子、靴袜等物就被疑为贼赃,赶出了大观园。宝玉的丫头四儿只因为她和宝玉同年同日生,并说了“同日生的是夫妻”这样一句笑话,就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人。芳官、藕官、蕊官这些年轻女戏子,只因为她们活泼天真,就被主子们污蔑为狐狸精,逼她们离开大观园,最后被迫当了尼姑。晴雯、司棋的遭遇则更惨。晴雯在抄检后已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了,还被人从炕上拉下来,架出园外,终于被逼得含冤死去。司棋被加以“私授信物”“有伤风化”的罪行,立即逐出园外,临走时连和相好姊妹辞行一下都不允许,最后她只得撞墙而死。在封建主子及其奴才的肆意迫害面前,这些年轻的女奴并不都是俯首帖耳的。她们中有些人作出了强烈的反抗,表现了被压迫者的不屈意志和凛然正气。这方面当以晴雯最为突出。当王善保家的要搜检晴雯的箱子时,只见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这使王善保家的十分难堪,她恼羞成怒就抬出王夫人这块牌子来压制晴雯,但晴雯不吃这一套,她立即针锋相对地回击王善保家的:“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的大管事的奶奶!”(此据程乙本)给了她以当头一棒!司棋也是个不同凡响的年轻女奴,在她看来,和自己表弟的相爱完全是光明正大的行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因此,当主子们加以种种罪名时,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正气。 (三) 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随着作者的笔锋所至,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和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等等无不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于王夫人、王善保家的和晴雯的描写上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谈了,现只就王熙凤、探春、惜春这几个形象作些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如何抓住抄检大观园这一重要事件来深入揭示人物性格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 当王夫人接到邢夫人送来的“绣春囊”时,就一下断定这是贾琏和王熙凤夫妇俩丢下的东西。王夫人的判断当然很主观,但她本人却深信无疑。她对王熙凤说:“你想,一家子除了你们小夫小妻,余者老婆子们,要这个何用?再女孩子们是从那里得来?自然是那琏儿不长进下流种子那里弄来!”王熙凤听了这番话后感到十分委屈,但作为晚辈却不好在王夫人面前大力抗辩,也不能简单否认了之,因为这样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她就以委婉曲折的方式,采取了层层剖析的手法,从五个方面来说明“绣春囊”绝对不可能是她和贾琏的。王熙凤的解释入情入理,不能不使王夫人感到原先的判断确实错了。这些地方充分表现出了王熙凤的精明。 这种精明也同时反映在她对“绣春囊”事件性质及抄检大观园一事的认识上。王熙凤非常懂得邢夫人派人送“绣春囊”以及王善保家的自告奋勇来参加抄检大观园的用心。她从自身利害出发,固然要查清“绣春囊”来由,好推卸责任,同时又不希望兴师动众,张扬出去,于是主张派人暗访。但是后来由于王善保家的力主公开抄检,王熙凤怕得罪婆婆邢夫人,又只好被迫放弃原来的打算。正是出于这一情况,王熙凤对这次抄检,始终是消极的。尽管她是抄检队伍的领头人,但抄检过程中,她有意让王善保家的冲杀在前,给她去碰钉子,做恶人,她自己故意落在后面。当晴雯、探春及侍书冲撞以至打骂王善保家的时,她心里是高兴的,这等于是给她出了口恶气。最后当查明了“绣春囊”原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棋所丢时,你看王熙凤的情绪是多么兴奋和活跃!她盼望的反击邢夫人一派进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她抓住这一机会,伙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对王善保家的竭尽嘲讽挖苦之能事,致使王善保家的“只恨没地缝儿钻进去”,只好打着自己的脸骂道:“老不死的娼妇,怎么造下孽了?说嘴打嘴,现世现报在人眼里。”演出了一场精彩的闹剧。从王熙凤的所作所为中看出,贾府主子之间尖锐的派系斗争一直贯穿于抄检过程的始终。王熙凤在抄检中不仅表现出少有的精明,而且善于玩弄权术。三小姐探春是个颇具才识的人物,她对家庭中的黑暗腐朽现象和明争暗斗的局面,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她对抄检大观园十分反感,而且立即表现在主动迎击上。当王熙凤和王善保家的进入她院中的时候,她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并向她们声言:“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探春这样强硬,目的就是要给那些查抄人一点颜色看,使她们懂得在这样一个书礼贵族之家,出现这样抄检的丑恶行为是不能允许的。正是出于这种思想,她紧接着又发表了一段痛心的议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但是王善保家的却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她错误地把众人不敢得罪探春视为没眼色、没胆量,仗着自己是邢夫人的心腹,竟向探春动手动脚起来,结果招来探春的一记清脆的耳光和一番严厉的训斥。从上述行动中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探春确乎是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不同凡响的女子。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丫头也都是十分厉害的,体现了她的风格,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当王善保家的遭碰壁之后,大发牢骚,声言“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时,她的丫头侍书当即予以有力的回击:“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言辞何等的锋利! 在抄检大观园过程中,与探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惜春。她胆小怕事,乖僻离群,惟恐牵累自己。与探春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丫环相反,她对自己的丫头表现得无情无义。入画从小就服侍她,照理她应该对入画很了解、很有感情,但当入画因收藏他哥哥交存的钱财、物件而被别人疑为贼赃时,她非但不出来保护入画,而且还主动要求别人给入画以惩罚。她对王熙凤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嫂子别饶她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当王熙凤和尤氏已表示了入画所为不算什么问题时,惜春还一定要坚持把入画撵出大观园,而且还明确表态:“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惜春的这些表现,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她性格中的胆小怕事已发展到冷酷无情的地步! 综上所述,抄检大观园的描写,在思想内容上,它深刻地反映出了贾府内部所存在着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这两种矛盾又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抄检大观园起因于封建主子间的内部斗争,而最后以广大被压迫青年女奴的惨遭迫害为结束。在艺术表现上,抄检大观园起到了深刻揭示一系列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历史上有记载,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历史人物 (史学名词)
当初被抓壮丁死亡的人怎么才查的到
我国抗日,抗战牺牲的无名英雄太多了,有时候找到的根本称不上叫尸体,建议你查下当年所在部队番号,首长是哪位,在哪个地方作战,牺牲在哪次战役中。这样查找的话范围会小很多。最后我想说的是,为那些在抗日战场,中越战场,中印战场,中国远征军,以及在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将士们致以深切的悼念!将军不朽!指战员不朽!!战士不朽!!!无名英雄不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因李陵一事,汉武帝以司马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
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
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扩展资料: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
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
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
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
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
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
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
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
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乌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
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
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
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
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
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
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
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
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3、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
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
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
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