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1、以事定岗 以岗定标 以标定人什么意思
- 2、关于中科院的
- 3、中科院每天都在研究什么?为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果出现呢?
- 4、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谁的实力更雄厚?
- 5、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 6、我国成功发射中科院创新十六号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哪些领域?
以事定岗 以岗定标 以标定人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以你能做什么来考虑你的工作定位,也就是岗位,既然你已经有岗位了那就会给你下达一些任务,比如说销售人员会给你下达一个销售指标什么的,后面就很好理解了,以标定人就是说你完成任务的效率,来看出你是怎么样的人才,公司再给你合适的定位
关于中科院的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拥有国内第一流的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软件研究所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而且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全所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4岁。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加盟,促进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软件所推出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入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并通过院"百人计划"、高级访问学者、兼职研究员等多种途径,为软件所注入新鲜活力。目前已有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做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人才培养基地,软件所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教育和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软件所具有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基础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2人。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软件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被科学院授予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年份 在读硕士生 在读博士生 在站博士后
2001年 189 128 26
2000年 163 101 12
1999年 158 71 17
1998年 146 70 22
1997年 132 63 16
1996年 95 59 8
1995年 76 41 8
1994年 66 36 8
1993年 64 28 4
1992年 62 20 3
1991年 62 13 1
1990年 62 13 1
软件研究所拥有国内第一流的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软件研究所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而且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全所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4岁。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加盟,促进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软件所推出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入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并通过院"百人计划"、高级访问学者、兼职研究员等多种途径,为软件所注入新鲜活力。目前已有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做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人才培养基地,软件所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教育和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软件所具有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基础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2人。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软件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被科学院授予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年份 在读硕士生 在读博士生 在站博士后
2001年 189 128 26
2000年 163 101 12
1999年 158 71 17
1998年 146 70 22
1997年 132 63 16
1996年 95 59 8
1995年 76 41 8
1994年 66 36 8
1993年 64 28 4
1992年 62 20 3
1991年 62 13 1
1990年 62 13 1
关于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
我们的口号: 打造软件金领、领航信息产业
我们的目标: 做中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业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使命: 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行业骨干
我们的特点: 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这类行业应用研究机构,将软件信息业和相关应用行业对信息技术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与学院的教育、科研定位紧密结合
我们的原则: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将学院建成学生、教师/导师、IT企业、IT应用机构、研究院所的共赢平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是研究生院二级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软件工程硕士试点单位。学院由研究生院联合科学院内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的计算所、软件所、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及北京软件工程中心,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举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的精神,于2001年10月28日共同发起设立。
学院定位于利用科学院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优势,培养IT相关领域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学院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外,新开设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项目,招收与培养相关专业的在职与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国科学院在计算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基础深厚、应用广泛和专家众多的特点。仅软件学院5家发起单位就有计算机领域院士10名,博士导师86名,硕士导师256名,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龙芯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曙光系列计算机、红旗Linux、女娲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等。电子所、自动化所、声学所、遥感所、空间中心、半导体所、微电子中心、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和教育资源更是覆盖了计算机应用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雷达通信、高速DSP、智能机器人、空间及遥感图像处理、语音语言处理与识别、汉字识别、集成电路设计等,为学院开展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IT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软件学院定位自身为“培养中国软件信息业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黄浦军校”。
在国家关于工程硕士“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培养原则指引下,结合IT行业技术更新快、人员流动大、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学院确定了学生“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培养目标。
学院认识到,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有来自实际应用的项目和导师,因此建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吸引行业精英带来中长期、储备性和共性的技术应用问题,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院还将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行业及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
学院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培养研究能力是不充分的。学院希望在教学和论文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企业目标、团队作业的管理意识,更培养学生克尽职守、爱岗敬业、诚信做人的人文精神。除选择精技术、有管理经验、人品好的教师/导师外,在教师教学指引、教学内容安排、团队项目实习等各方面融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为配合培养目标,学院在正常课程教学外,设置了前沿技术、管理、人文和行业应用四个系列的讲座,并将其要求计入学分。
学院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院建立了包括课程、实习、论文培养和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经验进行系统地提高。在传统的基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上,学院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研究素质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正确认识企业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学院也关注学生演讲展示、图表应用、办公工具、实用写作的技能培养;学院也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成长目标不同,指导学生在实习、论文和学生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实际经验,以便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为吸引充分资源参与以学生的培养,学院确定了建设共赢平台的办学原则,即学院全部工作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中心。以逐步增加行业骨干生源为核心,为院所教师带来应用问题、为行业师资带来市场、为新入行同学带来就业机会,同时学院将在合作伙伴技术、产品与应用机构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学院的科研将立足开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应用型研究,而不是应用技术开发或产品开发,因而不会与IT企业竞争应用项目,不会与科研院所竞争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这是我们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探索各种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中长期、储备性、共性问题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这类技术应用类研究更适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口号: 打造软件金领、领航信息产业
我们的目标: 做中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业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使命: 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行业骨干
我们的特点: 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这类行业应用研究机构,将软件信息业和相关应用行业对信息技术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与学院的教育、科研定位紧密结合
我们的原则: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将学院建成学生、教师/导师、IT企业、IT应用机构、研究院所的共赢平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是研究生院二级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软件工程硕士试点单位。学院由研究生院联合科学院内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的计算所、软件所、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及北京软件工程中心,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举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的精神,于2001年10月28日共同发起设立。
学院定位于利用科学院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优势,培养IT相关领域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学院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外,新开设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项目,招收与培养相关专业的在职与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国科学院在计算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基础深厚、应用广泛和专家众多的特点。仅软件学院5家发起单位就有计算机领域院士10名,博士导师86名,硕士导师256名,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龙芯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曙光系列计算机、红旗Linux、女娲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等。电子所、自动化所、声学所、遥感所、空间中心、半导体所、微电子中心、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和教育资源更是覆盖了计算机应用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雷达通信、高速DSP、智能机器人、空间及遥感图像处理、语音语言处理与识别、汉字识别、集成电路设计等,为学院开展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IT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软件学院定位自身为“培养中国软件信息业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黄浦军校”。
在国家关于工程硕士“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培养原则指引下,结合IT行业技术更新快、人员流动大、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学院确定了学生“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培养目标。
学院认识到,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有来自实际应用的项目和导师,因此建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吸引行业精英带来中长期、储备性和共性的技术应用问题,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院还将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行业及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
学院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培养研究能力是不充分的。学院希望在教学和论文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企业目标、团队作业的管理意识,更培养学生克尽职守、爱岗敬业、诚信做人的人文精神。除选择精技术、有管理经验、人品好的教师/导师外,在教师教学指引、教学内容安排、团队项目实习等各方面融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为配合培养目标,学院在正常课程教学外,设置了前沿技术、管理、人文和行业应用四个系列的讲座,并将其要求计入学分。
学院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院建立了包括课程、实习、论文培养和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经验进行系统地提高。在传统的基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上,学院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研究素质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正确认识企业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学院也关注学生演讲展示、图表应用、办公工具、实用写作的技能培养;学院也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成长目标不同,指导学生在实习、论文和学生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实际经验,以便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为吸引充分资源参与以学生的培养,学院确定了建设共赢平台的办学原则,即学院全部工作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中心。以逐步增加行业骨干生源为核心,为院所教师带来应用问题、为行业师资带来市场、为新入行同学带来就业机会,同时学院将在合作伙伴技术、产品与应用机构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学院的科研将立足开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应用型研究,而不是应用技术开发或产品开发,因而不会与IT企业竞争应用项目,不会与科研院所竞争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这是我们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探索各种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中长期、储备性、共性问题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这类技术应用类研究更适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于我们
我们的口号: 打造软件金领、领航信息产业
我们的目标: 做中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业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使命: 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行业骨干
我们的特点: 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这类行业应用研究机构,将软件信息业和相关应用行业对信息技术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与学院的教育、科研定位紧密结合
我们的原则: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将学院建成学生、教师/导师、IT企业、IT应用机构、研究院所的共赢平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是研究生院二级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软件工程硕士试点单位。学院由研究生院联合科学院内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的计算所、软件所、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及北京软件工程中心,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举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的精神,于2001年10月28日共同发起设立。
学院定位于利用科学院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优势,培养IT相关领域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学院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外,新开设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项目,招收与培养相关专业的在职与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国科学院在计算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基础深厚、应用广泛和专家众多的特点。仅软件学院5家发起单位就有计算机领域院士10名,博士导师86名,硕士导师256名,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龙芯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曙光系列计算机、红旗Linux、女娲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等。电子所、自动化所、声学所、遥感所、空间中心、半导体所、微电子中心、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和教育资源更是覆盖了计算机应用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雷达通信、高速DSP、智能机器人、空间及遥感图像处理、语音语言处理与识别、汉字识别、集成电路设计等,为学院开展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IT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软件学院定位自身为“培养中国软件信息业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黄浦军校”。
在国家关于工程硕士“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培养原则指引下,结合IT行业技术更新快、人员流动大、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学院确定了学生“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培养目标。
学院认识到,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有来自实际应用的项目和导师,因此建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吸引行业精英带来中长期、储备性和共性的技术应用问题,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院还将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行业及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
学院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培养研究能力是不充分的。学院希望在教学和论文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企业目标、团队作业的管理意识,更培养学生克尽职守、爱岗敬业、诚信做人的人文精神。除选择精技术、有管理经验、人品好的教师/导师外,在教师教学指引、教学内容安排、团队项目实习等各方面融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为配合培养目标,学院在正常课程教学外,设置了前沿技术、管理、人文和行业应用四个系列的讲座,并将其要求计入学分。
学院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院建立了包括课程、实习、论文培养和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经验进行系统地提高。在传统的基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上,学院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研究素质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正确认识企业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学院也关注学生演讲展示、图表应用、办公工具、实用写作的技能培养;学院也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成长目标不同,指导学生在实习、论文和学生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实际经验,以便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为吸引充分资源参与以学生的培养,学院确定了建设共赢平台的办学原则,即学院全部工作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中心。以逐步增加行业骨干生源为核心,为院所教师带来应用问题、为行业师资带来市场、为新入行同学带来就业机会,同时学院将在合作伙伴技术、产品与应用机构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学院的科研将立足开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应用型研究,而不是应用技术开发或产品开发,因而不会与IT企业竞争应用项目,不会与科研院所竞争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这是我们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探索各种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中长期、储备性、共性问题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这类技术应用类研究更适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科院每天都在研究什么?为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果出现呢?
导师曾经是中科院软件所的,我也来回答一下,减轻一下我的罪恶感。 现在本科快毕业,本科毕业论文每章节都是已发表的论文。如果按照学校的标准,我的成果够硕士毕业绰绰有余了。 但是我想说我实际上很水,我并不觉得我所做的工作有多少意义。我总是需要申请项目,总是需要做研究,总是需要写报告,我感觉很讨厌但又不得不做。我的论文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是导师会修改,导师的修改只是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像一篇论文,而非内容上有什么重大突破。论文之所以可以在较高级别的刊物上发布,是因为导师和他们很熟,因为他是这圈子里的人。身上挂了很多东西,有项目有论文有著作权,还有申请中的专利,但是我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是我整天无所事事吗?当然不是,我几乎是12*7地在工作,看论文看书,思考问题,处理好每个细节。标准的好学生,也没做坑蒙拐骗的事情。我不笨,也不想混日子,但是我想说这样其实很累。因为你总会因为人情事故而烦恼,总需要去明白诸多的规则和道理,总是扛着巨大压力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否定。 终于快毕业,研究生阶段毅然选了一个并不那么出色的导师,决心接下来只做应用,不再纠结计算机理论。 求折叠。 ------------------------------------------------------------------------------------------------------ 今天上来看了一下,居然莫名的多了这么多赞成,顿时非常汗颜。。。。写这个的时候大部分出于个人低潮期的发泄,居然得了这么多票,颇有劣币驱逐良币之感,也反应了大家对中国科研界一些东西的不满,包括得票数最高的那个答案,也有部分原因。这样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加深误会。这里重新补充一些答案相关的内容。 陈浩的答案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大家可能对中科院的定位有偏差。中科院这样由政府提供支持的科研机构,其目的并不在于出一些你看得到的成果。注意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你能看到的那些成果往往都是公司支持的科研机构研究出来的,因为首先他们的成果本身商业性质就比较浓,偏实用,你能看见,其次公司本身也会对自己的创新性成果进行比较多的宣传。要知道研究所里的东西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的,外人无法理解,甚至内行人都未必懂,但他们确确实实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理论上的研究走到实践,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也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最后产生你能看得见的实体时,你很可能完全不会感受到当初那个理论的存在。 看了上面提到的,突然想到,如果你看到中科院出了什么很实用的成果,反而不是件好事。如果中科院的一个成果很快被你看见了,很可能是这样一个逻辑。第一步,政府觉得我需要一样东西,别的国家有,我们没有;第二步,开始提出一个方向,然后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众多研究所开始研究;第三步,成果很快出来了,然后宣传一把,接着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大力推动,扶植一个新的企业,出产品,推市场。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在这里也不想评价这样的模式好或者不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个过程很多时候都太快了,所以导致这些东西反而成了次品。 需要对之前答案进行说明的一点,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在混日子,也有很多扎实的研究工作者。在国内评估教师的好坏,无非就是发多少论文,拉多少项目。有的人踏踏实实,有的人浮于表面,都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个问题下面也能看到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一点,我想那些在国内和国外研究机构都呆过的人,会有更深的见解和想法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谁的实力更雄厚?
分为科研,教学,名声三个方面来比较一下。1、科研实力对比科研综合实力比较,大都是对比硬件,论文数量,院士数量等等。中科院的定位就是国家科技的国家队,共一百多个研究所,十数万员工,每年文章数量世界第一,院士数量也是远超北大。但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即国科大)跟中科院还是要区分一下,国科大不能代表中科院,虽然中科院发的文章也署名国科大的名号,虽然中科院的院士们也挂在国科大的网站上。国科大之于中科院,有点像虚拟机之于pc机群,各个研究所就像相对独立的单机,中科院就像各个研究所组成的机群。北京大学科研实力也很强,但是由于体量和国家定位的原因,总体实力比不了国科大。2、教学实力北大1905年建校,历史悠久,名声远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作为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也相对全面。国科大前身是1978年建校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开始招收本科生,之前只能招收研究生。国科大毕竟建校时间短,没能有效整合中科院的师资和科研等资源,仓促之下难免有拼凑的弊病。很多老师科研是一把好手,但是教学经验却很欠缺。特别是本科生教育,由于2012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这方面经验跟北大的差距可想而知。另外,国科大学科设置以理工科为主,文科专业非常有限。总之,在教学方面北大轻松胜出。3、名声等软实力名声方面,在很多科研领域以外的人,很少知道国科大的,只是听名字觉得应该蛮高大上的,但是全国人民没几个不知道北大的。毕业生找工作,北大的文凭大家还是很认可的,国科大的文凭在科研领域也还行,出了这个领域就要反复跟人解释了。很尴尬的是,很多招聘网站填写毕业学校时没有国科大这个选项,只能选“其他学校”,第一轮简历筛选就被人干掉了。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落户打分时,国科大也是算作二类学校,比985学校要少三分,这方面也是比较吃亏的。最后总结一下,学校实力是一回事,个人选择还是要考虑的更细化一下,因人制宜。如果是读本科,最好还是读北大;如果是读研究生,要看你是否立志于科研,还要看你想读的具体方向,在很多科研方向上,国科大确实是绝对的霸主。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58年10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之下,新建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由复旦大学主办。
195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能研究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定址为上海市嘉定县东门外新木桥。
1959年9月,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研究批准,同意建立上海理化研究所。
1960年10月,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同意上海理化研究所列入国家限额以上施工单位。
1961年初,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方向任务:以低能核物理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应用研究为主,并相应地开展原子能化学、加速器、核探测器和核仪器的研究。
1961年5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原理化所筹建委员会同时撤销。
1963年2月,上海理化所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由中科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以二机部为主。所名定为华东230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1973年4月,将原子核所划归上海市领导,同时将上海市物理研究所和原子核所合并,定名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1978年1月,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重新划归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方向逐步确定为:以核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研究为主,并积极开展核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1984年9月,成立了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第一个技术开发企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核技术开发公司。
1992年,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明确了发展方向,即:以核技术应用为主,加快步伐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并争取有所突破。
1998年10月,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确立为:同步辐射光源、束线技术及相关应用研究,极端条件下的核物理和同步辐射核物理,核技术及交叉学科,同位素和辐射化学。
1999年1月,经中科院基础局组织的定位试点评审,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第二批科研基地型研究所试点单位之一(基础研究基地型研究所)。
2003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核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学科方向从传统的核技术科学研究为主,转向以第三代同步光源、新型自由电子激光和先进离子束装置的研制及其相关的学科研究为主要学科方向。
我国成功发射中科院创新十六号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哪些领域?
我国成功发射中科院创新十六号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哪些领域?据官方报道显示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实验、新技术验证等领域。这次任务是贵州-1A运载火箭的第16次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