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位是什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
导读课和推荐课的区别
导读课和推荐课的区别是,导读课是在学生阅读这本书之前进行的。导读课有别于单纯意义上推荐课。推荐主要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导读是分享与引领。
相关信息
1、导读课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听老师讲,而是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导读课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读物产生亲近感,引发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2、导读课中,教师也不应忘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及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等的渗透和读书习惯的培养。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3、导读课衡量的标准基本上就是学生是否喜欢,在导读课上完之后是都想去看这本书。是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所期待是导读课的根本目的。从选材上就要开始注意有趣有意思,适合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4、 具体的做法,是从书的封面封底入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在猜测中了解书的故事或者内容大意。猜测时可以给一些图片作为参考。一般来说封面可能教会学生了解书名、作者、出版社、图画含义等。
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定位
文/ 张丽教学是有目标的行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教师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大纲要求,从教学的整体功能出发,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呢?通常来说,首先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即基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纬度的目标,设置每个单元的总目标。其次,合理分配课时后设置每个课时的目标。最后,按照科学的流程,再将课时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本文将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活动目标三方面对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纵向分析,横向联系,按照教材梯度定位单元目标 纵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每个主题往往都会在教材中反复出现。因此,我们在设置单元教学目标时,可以按照年级的不同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本着长远性原则,设置连续性的单元目标。 以“水果”话题的教学为例,这一话题在《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3 This is my father Part B, Unit 4 Goodbye Part C, 4B Unit 6 Buying fruit Part B中均有涉及,根据学情分析以及教材的设计编排,我们可以在各单元目标中这样定位“水果”话题的教学目标: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3 This is my father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分清水果的单复数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单数可数名词与不定冠词a / an搭配使用,复数可数名词与some搭配使用。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4 Goodbye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用句型This is a / an...熟练地介绍水果的单数形式。 《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水果类单词运用到“买水果”的情景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够拼写水果类单词。 从总体上来看,《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单元目标的分布呈螺旋上升状态,而《英语课程标准》的五个维度目标也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状态中通过教学生成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设置各单元目标时要基于理性的考虑,要对教材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联系,要按照教材的梯度定位单元目标。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去粗取精,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定位课时目标 各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而各个课时目标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一个课时中就去完成一个单元的目标。如《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的教学包括以下几个课时:第一课时A板块是围绕“购买水果”的话题而展开的对话语篇,第二课时主要学习B板块中的水果类词汇,第三课时C板块学习“购物”话题的主要句型等语言项目。根据以上各课时内容的具体安排,第一课时的目标应定位于根据单元话题在整体上理解对话语篇、初步了解“购买水果”的相关知识、初步理解相关语句和语言项目。其中,语篇理解是中心内容,对于在A板块语篇中出现而在B板块中不再出现的词汇,应该在第一课时的语篇学习活动中进行突破;而对于在A板块语篇中出现但同时又是B、C板块中需要重点突破的词汇和句型等,则应定位在“初步理解和感悟”的层面上。第二课时应将B板块的水果类词汇和C板块的“购物”话题句型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运用这些词句和语言项目围绕话题开展相关的语言交流活动,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第三课时主要围绕单元话题的其它几个活动板块开展更高层面的教学活动。因此,将前两个课时形成的相关语言技能向相关语言能力转化则应该是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 既然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分为几个课时来进行,那就意味着我们在几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后才可能将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实现。因此,在课时目标的定位上,我们应当体现层次性和侧重性。比如,如果将语篇学习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那么语篇中涉及到一些较难掌握的新句型便不应该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掌握和熟练运用,而只能要求学生理解该句型应该在何种语境下使用。又如,即便将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们也不能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型,因为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型是整个单元的目标。如果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全部掌握到位的话,那后面巩固和操练的课时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三、立足学生,关注实效,有的放矢地定位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而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又可以基本定位在一些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在具体活动中的落实。活动目标的关注点应该是该活动的有效性。还是以《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为例,我们在进行“购买水果”这一活动时,应该首先考虑学生对此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哪些内容感兴趣,他们还需要了解些什么等,并以此为依据来设置各环节目标中的侧重点。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个体,所以为之服务的课堂也必须不断调整,但“基于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主题是不变的。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和定位中,“感受——体验——实践”这一课堂的“三步曲”是我们为教学活动目标进行定位的有效思路。 四、结论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标尺,也左右着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继续前行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活动目标的逻辑关系,科学定位每个阶段的目标,无疑是英语教学重要的课题之一。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如何做到阅读教学目标的恰当定位
教学目标定位恰当,指的是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找准位置,提出适当的要求。
(1)把握好年段、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应当通过对大纲、教材对本年级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基础、下一年级的教学要求的准确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少年闰土》这一课,训练重点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学时,就不能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解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上,反复理解内容。重点应放在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讲的这几件事,其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应在这方面下工夫指导,因为这是高年级教学大纲、教材训练的重点。
制订教学目标,首先应当明确和注意的就是目标不“越位”,防止目标“不到位”。
(2)明确一册语文基本功训练所处的位置。这是拟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走好的一步。只有如此,才能落实年段、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并有效地指导每组教材和每篇课文的教学。
例如,五年制人教版七册语文,是供高年级的起始学期——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的,这一册教材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阅读训练的安排上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跟中年级的阅读基本功相衔接的,接下来安排的两个训练重点项目,一个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一个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明显地体现了高年级的训练特点。
(3)正确发挥训练组(单元)的作用。在明确一册教材基本功训练在全套教材中的位置之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考虑怎样发挥训练组的作用。因此,要确定各训练组的重点是什么,应当达到什么要求,以及各训练组之间的关系怎样,从而发挥训练组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中的作用。
仍以五年制小学第七册语文课本为例。全册共有八个训练组,第一组和第八组不安排语文基本功训练项目,其余六组,分别安排了三个侧重读的训练项目,三个侧重写的训练项目,读与写对应,体现读写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如三个侧重读的训练项目,第一个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第三个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这三个训练项目,一个比一个要求高。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在前一个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环环紧扣,螺旋上升。
(4)注意每篇课文与本组教材、全册教材的联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年段、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全册教材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每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最终要落实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得怎么样,不但决定着本篇课文的教学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全局。
制订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课文与本组教材、全册教材的关系,然后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教学目标。
例如,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九册的《鲸》,是一篇说明文,是第五组的讲读课文,这一组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是第一次作为重点训练项目提出来。《鲸》这一课的训练重点与中年级教材有联系。(二四年级多次学过这一类的课文),另外本组课文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进行训练的,而教学要求则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
如何做好名著阅读教学
如何做好名著阅读教学
什么是名著阅读课?应该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推进学生阅读的质量”为目的的以某部或是某些名著为课堂阅读载体的一种课堂形式。根据这个目的,名著的阅读课可以分为哪些课型呢?——荐读课,推荐某书给学生阅读的课;导读课(或称引读课),引导学生阅读的课;赏评课,欣赏评析的课;交流课,重在交流阅读体会收获。这些课的定位依据就在于到底是要带着学生干什么。荐读,重在一个“荐”上,即解决“为什么要推荐”“推荐哪些内容”,看看那些新书的推荐语,就当理解这个“荐”的主旨是什么。导读,自然就重在一个“导”上,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从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去读?这是首要。赏读,重在一个“赏”上,赏什么?怎么赏?这才是课堂中心。交流,自然就是要组织学生交流,那交流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交流,就是老师要着力思考的了。
课堂定位明确了,课堂内容才可以确定下来,根据内容再明确课堂的思路。三者之间是一脉相随顺承关联的关系。厘清了这一点,课才可以主线明确、内容清晰、紧凑有效。
举一个例子,如果上《昆虫记》的名著荐读课,那教师就要思考推荐哪些内容,既各有特色又能调动学生阅读趣味?这个思考决定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可行。推荐的这些内容通过什么形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特色体会到趣味呢?这个思考决定了课堂采取的活动形式。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这个荐读课的意义并不显豁,因为我们推荐一本名著给学生不仅仅是让他们愿意去读册页上的文字,更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心灵的启迪人生的教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不是需要文本之外的东西了呢?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领着学生去“见见作者”,法布尔甘于淡泊一生执着的故事本身就很有趣味,如果再深一点,领着学生认识到他的观察与写作是有生命高度的——平等地热切地对待着每一个生命!当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去读《昆虫记》的时候,他们会远离肤浅的笑谑逗乐,他们才会在阅读中体会到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和崇高庄严。这样的读,才是有质量有深度的。这样的荐读课,才有金属般闪亮般的质感。
赏读课,自然是要进行欣赏分析的了。作者的技法是很多人都要考虑的一项赏读内容。因为学生很会赏,摘抄文段,写赏析,是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做的常规的学习任务。运用了什么修辞,锤炼了哪些动词,进行了哪些描写,写出了什么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怎样的情感……都成套路了。名著,动辄十几万的名著,就是拎出几个段落进行这般的赏读,岂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我个人认为,名著的赏读课,要有大局观,整体观。我们带着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不是教着学生零抠碎取,不是教着学生在几个词语几个片段几个修辞手法上转圈圈。我们要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深思熟虑,塑造人物的匠心独运,情节安排的苦心孤诣……从而理解到所谓名著,著名在哪里,高明在何处。比如《西游记》赏读,以赏读孙悟空这个形象为例,赏什么?找几句孙悟空的话,找几处孙悟空的外貌动作描写?有什么意义!不用让学生看书,直接让学生模仿一些孙悟空的语言动作,很多孩子都可以做到活灵活现,即使不表演的学生脑海里都会出现影视剧中的孙猴子的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很复杂,他有人性——唐僧在灯下补虎皮裙,他眼含泪了;他又有魔性(原本就是个妖猴)——手起榜落,将五个强盗全部打死;他还有神性——西天取经历劫无数不离不弃。这些性情交织在一起,才有了爱憎分明的齐天大圣,才有了光辉闪耀的斗战胜佛。如果说唐僧是因为矢志不渝而成佛的,孙悟空便是因为战胜了魔性成全了人性完备了神性而成佛的。而作者从神猴出世开始便让孙悟空展现了他的这些性情,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深夜拜师有智有礼、大闹天宫无所畏惧、戏弄八戒可爱烂漫、除妖斩魔毫不留情、对待诸仙笑谑取乐……的一个真实的多面的立体的孙悟空。这就是孙悟空深得人心的原因,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
还有《水浒传》,为什么成为名著?仅仅是人物塑造有功或者说是课后名著导读里所说的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是的。它符合很多人内心里的一种隐秘的渴求,满足了人性中一些暴力诉求。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武侠小说曾经大行其道了。“快意恩仇”是《水浒传》之后很多武侠小说的主题思想。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评价高?那是因为他的武侠小说都是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人物的爱恨情仇都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于是他里面的人物便高大丰满了,成了“侠之大者”。如果我们能够不满足于几个或者是一些“点”的读读赏赏,能够站在历史的层面上、创作论的层面上或者是人性探究的层面上带着学生冲破寻常评价的囿制,另辟蹊径,曲径通幽,各有所达,这个赏读课,可算是上出高度和水平了。
说了这么多,话题得回归到原点。学生在名著阅读课上能有所得,还得靠教师有所作为。而这个作为,读书不多,读而不思,恐是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