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查埔人的情甘愿为爱拼一生_查蒲人的心

课程:

朱元璋为什么对“蒲”姓恨之入骨?“蒲氏人”做了什么?

首先是因为蒲氏人的血统并没有那么纯正,他们并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朱元璋当时是害人,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子民都应该是汉人,但是蒲氏人他们的子民却并不是汉人,他们是外族人和我们汉人而生下的后代,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朱元璋肯定会讨厌他们的。

其次是因为蒲氏人当时用钱财去买官。朱元璋是一个明确,所以他对待某些人的贪污腐败是非常不能容忍的,而当时蒲氏人却用钱才去买官,最后还成功了,所以说他觉得蒲氏人非常的不诚实,从这个方面去看的话,朱元璋肯定是非常不喜欢蒲氏人的。而且蒲氏人世代基本都是商人,当时的人都是比较重文轻商的,他们是看不起商人的,朱元璋也是一样,他非常不喜欢商人,但是后来这些商人却在他的朝代买官,希望可以成为朱元璋的一个手下,所以朱元璋对这样的事是非常讨厌的,他不希望自己的手下是商人,他觉得不是人从骨子里都是非常低贱的,他并不喜欢这样的人,更不希望他们成为自己的手下,但是他们后来因为买官成功之后他们却成功的成为了自己的手下,这导致了朱元璋对他们的厌恶。

最后是因为蒲氏人是卖国贼。蒲氏人当时把自己所有的钱财都贡献给了朱元璋,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朱元璋是非常喜欢这些人的,因为他们可以帮助自己丰富自己国家的国库,但是朱元璋觉得他们一直这么有钱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所以就开始暗中调查调查,最后发现蒲氏人是卖国贼,所以朱元璋对于这样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总之,朱元璋不喜欢蒲氏人,是因为他们的做法太令人厌恶了。

“蒲氏人”做了什么,朱元璋为什么对“蒲”姓恨之入骨?

之所以朱元璋对蒲姓人士恨之入骨,就是因为蒲姓人士其实在朱元璋还并没有真正发达的时候,使用了非常恶劣的手段。蒲姓人士和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可以说是对蒲姓人士恨之入骨。

甚至对他们下达了非常严酷的指令,让所有的蒲姓人士的男性,世世代代都要做奴隶,而女性世世代代都要住在青楼里面,其实这个结果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上蒲姓人士的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根据一些历史记录来看的话,在明朝初期的蒲姓人士,其实他们是阿拉伯的后人,只不过后来的话融入了汉族人的血统,那么就慢慢的成为了汉族人。而且在当时的蒲姓人士之中其实出现了一个叛徒,那这个叛徒他犯下了比较大的罪恶。

不过当时的蒲姓人士他们的家境其实是比较富庶的,家底十分的深厚,因此就希望用一些钱财去买官/在当时南宋的时候,其实经济是相对来说比较萧条的,那蒲姓人士为了能够在朝廷之中占用一官半职,变向当时对南宋发起攻击的北宋交好并且给予他们军备物资。

那后来朱元璋他建立了大明帝国之后又开始用同一手段去笼络朱元璋,希望能够通过朱元璋获得政治的庇护。但是朱元璋他当时了解了这一件事情之后,就非常的痛恨蒲姓人士,他其实比较害怕他们到最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讨好他的敌人。

谁知道蒲松龄是谁?

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他早年热衰功名,但是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在家乡做了四十年的教书先生。坎坷的遭遇,贫困的生活,使蒲松龄同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长期积累和搜集的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地创作,写出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还写了很多诗歌、散文、俚曲和关于农业及医药知识的通俗读物。

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在青云寺

考中秀才以后,就可以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

为了考上举人,蒲松龄决心下一番功夫。有一段时间,他索性住到附近的青云寺里苦读。

每当寺里的晨钟敲响,蒲松龄就起来读书,一直读到暮鼓传来。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就伴着烛光,一直读到天明。

寺院里有一大片桂树。每到秋天,满树的桂花开了,整个山谷都充满了浓浓的香气。八月初八的这一天,附近的村民来到寺院赶庙会,观赏桂花。平时寂静的青云寺沉浸在热闹的气氛中。蒲松龄也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他放下书本,走出房门,来到这香气扑鼻的花海中。村民们不把他当外人,和他一起说说笑笑,他也兴高采烈地玩个痛快。

“听说书啦!”有人大声说。

于是,人们都围坐在一起,听有人讲起了奇闻怪事。蒲松龄一边喝着酒,一边听村民们讲故事。他们讲的不是花妖、树精,就是变成美女的鬼怪……这一切都使他感到新鲜,令他入迷。

蒲松龄是个有心人,他一边听一边记,把很多故事都记在心上。等庙会结束,他就坐下来,把那些故事记在本子上。有了空闲时间,他又写出了一篇篇故事。

青云寺的苦读生活,不但使蒲松龄在学问方面有了长进,山中的美景也陶冶了他的性情,同时使他受到民间文艺的巨大影响,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他想:不管今后前程如何,我一定要把这民间的传说故事搜集起来,越多越好,写成奇妙文章,传给后代!

分家

蒲松龄本来想安心攻读,却没想到家里出了大事。这时候,他们兄弟四人都已经娶了妻子。他的妻子刘氏为人老实,勤快能干,又很孝敬老人,所以婆婆很喜欢她。大嫂和二嫂为这件事很不高兴,就合起伙来和刘氏作对,还到处说婆婆的坏话,甚至动不动就和婆婆吵嘴,把家里搅得不安宁。日子一长,公公蒲某生气了,就说:

“你们闹得太不像话了,这日子还怎么过?分家算了。”

“分就分。”大嫂和二嫂说,“不过,我们不能吃亏!”

由于兄嫂的争吵,分家分得很不公平。大哥和二哥都分到宽敞结实的住房,好的家具和农具也被两位嫂嫂抢着拿走了。蒲松龄只分到三间位于村口的破房子,还有些破破烂烂的家什农具。

蒲松龄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这孤零零的破草房边,见四周杂草丛生,连个院墙也没有。房子的墙皮已经剥落,好像风一吹就会倒塌。屋里更是破旧不堪。刘氏说:

“咱们这儿夜里有狼,没有门板怎么住啊!”

蒲松龄说:

“别着急,我去想想办法。”

他从堂兄家借来一块门板。这块门板很窄,只能容一人出入。家里人出去的时候,遇到有人进门,就得先躲在门后,等人进来,再出去。夫妻二人忙碌了好几天,房子才凑合能住人了。刘氏说:

“咱家三口人,分了几亩坏田,这两年又闹灾荒,只打下了五十斤荞麦、八十多斤谷子。柴米油盐也得自己买,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蒲松龄嘴上安慰着妻子,心里也着急,日子这么艰难,看来只有参加科举考试,谋个官职,才能养活一家人啊!

考场失意以后

蒲松龄满以为凭自己的学问,准能金榜题名。没想到,他一连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那时候的考场,舞弊现象十分严重,没学问的,只要用钱买通考官,就可以得中,而像蒲松龄这样的穷书生,只好靠运气了。

蒲松龄虽然几次落榜,可还是不灰心,暗下决心:

“我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金榜得中!”

可这个时候,他已经三十岁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总得找点事做。恰好他有个当知县的朋友叫孙蕙,请他去做幕宾(帮助知县出谋划策的人),蒲松龄答应了。

孙蕙当知县的地方在宝应县(在现在江苏省),蒲松龄来到这里,见到了许多新鲜事,又认识了不少有才学的人。他一边帮孙蕙办事,一边四处寻游,听到什么新鲜事,就记下来,写成几篇故事,还写了不少诗。

孙蕙很喜欢蒲松龄写的诗文,对他说:

“你的诗词文章写得这么好,今后我这里的需要写应酬文字的,就全仗你了。”

“那我岂不成了文字匠了吗?”蒲松龄不大高兴地说。

可是,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他还是替孙蕙写了不少应景的诗文。日子一长,他就厌烦了,后悔不该做这些无聊的事。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湖海气豪常迕世,黄昏梦醒自知非。

年年踪迹如萍梗,回首相看心事违。

在宝应县待了一年多,他决定回家乡去。孙蕙挽留他说:

“你跟着我不愁吃穿,又能写诗作文,今后有机会还能升迁,为什么要走呢?”

蒲松龄郑重地回答:

“您对我虽然很好,可我的心里并不踏实。我年纪不小了,可雄心还在,不能总做这抄抄写写,替别人写文章的事。我要写自己的东西,走自己的路。”

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不朽的《聊斋志异》

《促织》这篇作品,后来和蒲松龄其它许多作品一起,被收入到他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他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

蒲松龄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搜集民间故事,并改成文言小说。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写了四百九十多篇。因为他写作的屋子叫“聊斋”,所以起名叫《聊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特的事情。

说起《聊斋志异》里的故事,真是又奇又怪。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像《促织》就是这样。还有一篇,名叫《席方平》。写一个青年席方平,为了替被害的父亲伸冤,竟到阴间去了一趟,和大鬼小鬼们狠狠斗争了一番,虽然受到酷刑折磨,始终不屈服。

蒲松龄还写了许多狐狸成仙的故事,那些狐狸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听起来很荒唐,可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

还有一些小说,和蒲松龄个人的遭遇有关系。他几次参加科举不中,对考场上的丑恶现象看得清,也恨得深。所以,他写了几个考场上的故事,都叫人拍案叫绝。如一个姓贾的读书人,学问很高,可就是考不中。后来,他听了狐仙的话,把别人写的坏句子连在一起,成了一篇文章,不料却中了第一名。你看,这样的考试能发现真才实学的人吗?

蒲松龄把自己的爱和恨都写在作品里,使人看了,在笑声中体会到深刻的含义。

当《聊斋志异》还没成书的时候,他的一些作品就已经在许多人中间传开了。凡是读过的人都爱不释手。当时的文豪王士祯看过之后,非常佩服蒲松龄的才华,写了一首词称赞说: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最后一次投考

蒲松龄虽然对科举考试很痛恨,可在那个时候,他要使家里生活得好一些,也只能走这条路。所以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又抱着极大的希望去参加了一次乡试。妻子曾经劝他说:

“你已经考了好几次了,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图个什么呀!”

“是啊,我何尝不知道呢!”蒲松龄说,“可我不甘心,也不相信我就不如别人。再说,万一考中,不但可以有用武之地,家里的生活也会好一些的。”

蒲松龄来到了省城济南。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三天。在头场考试中,他考得很好,排在第一名。不料在第二场考试的时候,因为年老体弱,又泻肚子,实在支持不住,只好退场。结果,他又落了榜。

蒲松龄彻底失望了,回到家里,对妻子说:

“还是你说得对。年过半百的人,何苦受那份罪呀!”

“你命不好,就认了吧。”妻子劝他。

“不管怎样,我今生今世不会再投考了。”

从此,蒲松龄一心一意在家乡教书,而他写的诗文,尤其是《聊斋志异》,已经传遍四面八方,这是对他的最大安慰。

不畏权贵

蒲松龄虽然是一生为民,没有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可他关心百姓疾苦,对统治者的不良行为十分痛恨,好几次出面批评他们。

他的同乡、宝应县知县孙蕙后来又升了官。有一天,蒲松龄和几个人在一起闲谈,话题转到孙蕙身上,大家都对他很不满意:

“孙大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官也越做越高。可他在家乡的名声却越来越不好了。”

“这是怎么回事?”蒲松龄吃惊地问。

“他家的仆人到处横行,欺压百姓,官府都管不了,一般人更敢怒而不敢言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孙蕙家做的坏事。蒲松龄听了,非常生气,一拍桌子站起来,严肃地说:

“我一直很尊敬孙大人,希望他能当爱护百姓的好官。没想到,现在他竟纵容包庇家里的人干坏事。我虽然是一个穷秀才,可要尽到作朋友的责任。”

当天,蒲松龄就给孙蕙写了一封信,信上列举了孙蕙家里的人种种坏行为,还提出五条具体建议。最后,他又写道:

“你平时想的和说的爱护百姓的愿望,是多么好啊!可现在竟然让家乡的百姓害怕听到你的名字。我希望你能悄悄回家查访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听到你家的名字,不咬牙切齿的话,你给我什么处罚都行。”

孙蕙看了信很惊讶,长叹一口气,立刻写信,让家里人收敛他们的坏行为。不过后来,孙蕙和蒲松龄的关系也慢慢地疏远了。

还有一次,有个叫唐利贞的官员,因为贪污被革了职。唐利贞想官复原职,就用重金贿赂当过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和县里的进士谭再生,求他们俩为他说情。蒲松龄知道了这件事,比谁都着急,马上分别给王士祯、谭再生写了信,说:

“唐利贞做官的时候,贪得无厌,把老百姓的骨头都快给榨干了。如果他要复职,还不是想尝尝吃百姓的肉的滋味?你们万万不可为这种人说情。”

有人劝他说:

“王士祯是当今名士,对您很不错。唐利贞也是他的学生。您何苦要得罪他们,自找麻烦呢?”

蒲松龄郑重地说:

“师长是师长,是非是是非,这件事我非管不可!”

后来,他还亲自到城里去告状。由于蒲松龄的坚决反对,唐利贞的打算果然落空了。

人民的作家

明清两朝有个习惯的作法,每年从各地秀才当中选一些成绩优秀的,升入国子监(太学)学习,叫“贡生”。蒲松龄等了一辈子,也得到了这个机会。可那年他已经七十一岁了,人老了,头发也白了,还能做什么呀!他对这些早没了兴趣,就在这一年,他辞去了教书的差事,回到了家里。

可是,他在几十年中,一直没停止写作。除了天下闻名的《聊斋志异》,他还写了一千多首诗、一百多首词、五百多篇文章、三个剧本,还写了十几首歌谣。这些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爱憎。蒲松龄生活在农村,亲眼看到农民劳动一年,打下的粮食还不够上税的,被逼得卖儿卖女,就写了一首《田家苦》的诗:

稻粱易餐,征输最难;

疮未全医,肉已尽剜。

东家儿女卖吴越,邻妇夜夜哭霜月。

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

……

千思万转仍不果,计卖黄犊尚差可。

莫管来年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

蒲松龄生活在农村,热爱农民,为他们写作,不愧是一个人民的作家。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14:33:27  回复该评论
  • 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特的事情。 说起《聊斋志异》里的故事,真是又奇又怪。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像《促织》就是这样。还有一篇,名叫《席方平》。写一个青年席方平,为了替被害的父亲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16:02:38  回复该评论
  • 番功夫。有一段时间,他索性住到附近的青云寺里苦读。 每当寺里的晨钟敲响,蒲松龄就起来读书,一直读到暮鼓传来。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就伴着烛光,一直读到天明。 寺院里有一大片桂树。每到秋天,满树的桂花开了,整个山谷都充满了浓浓的香气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16:01:08  回复该评论
  • 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16:19:32  回复该评论
  •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孙蕙家做的坏事。蒲松龄听了,非常生气,一拍桌子站起来,严肃地说: “我一直很尊敬孙大人,希望他能当爱护百姓的好官。没想到,现在他竟纵容包庇家里的人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