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浙江的战略_浙江农业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课程:

当前我国或浙江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十一五”时期浙江省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 内容摘要: 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的和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进行规划、干预和引导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明确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支持和限制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试以我省“十一五”规划为依据,对我省产业政策主要内容与特点作一阐述。 关键词: 浙江 十一五 产业政策 主要内容 特点  根据我省“十一五”规划,我省“十一五”时期产业政策主要内容与特点是:顺应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现将有关内容分述如下: 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一是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要求,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新兴产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生态省、发展循环经济、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重点,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自主创新形式,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重要装备开发项目。加快创新成果运用,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打造品牌大省。二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围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建设,加大国家、省级各类开发区(园区)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入孵化器、研发服务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构筑全国一流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平台。整合提升块状特色经济,形成若干总量规模、创新能力、装备水平、市场份额等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努力在电子通信设备、生物医药、交通运输设备、环保专用设备、大型石化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科学制定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资源节约、绿色安全和加工增值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农作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加快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培育,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产品市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充分发挥我省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壮大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加快培育信息、科教、中介、社区、公共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适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各类服务业向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努力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强浙港澳台服务业合作,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继续推进“五大百亿”工程,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力度,全面规划和建设安全饮水、治污净水、节约用水、科学调水等“四水工程”。加强电源与电网的配套建设,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力争实现电力供给适度超前。合理围垦滩涂、开发低丘缓坡,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盘活土地存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多种交通设施,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枢纽,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干线航道为骨架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重视改善城市交通,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轨道交通。积极推进通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打造大容量、高速率、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强化沿海防台御潮、高标准城市防洪、主要水系和流域治理、抗震及地质灾害避险等重要工程建设,健全预测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三、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进一步提升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水平,加大金衢丽产业带建设力度,促进杭湖宁沿线经济加快发展,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山地海洋生态区。继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划,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二是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市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强化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建设,积极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做大。鼓励大中城市通过城际快速干道等连接周边小城市,形成组群式城市发展格局。鼓励更多的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加快培育小城镇,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三是支持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立足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布局,着眼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继续推进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促进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走人口内聚外迁、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山区和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认真贯彻落实《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以滨海城市和陆域经济为依托,统筹陆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强沿海港口建设和整合,充分发挥港口的带动作用。加快外贸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建设和以能源、石化、钢铁、船舶、汽车等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海运业和海洋旅游业。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加快渔民转产转业。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大岛建、小岛迁、陆岛连”,加快海岛水源和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建立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本途径,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不断减量,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扶持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广高性能、低耗材、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开发和使用环保型运输工具,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消费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建设节约型政府,发挥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和评价体系建设,制定实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完善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及补偿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和全程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积极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大力实施“991”行动计划,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园区和城镇。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深入实施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依法有序地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八大水系及杭嘉湖、宁绍、温黄和温瑞平原河网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抓好造纸、化工、建材、医药、皮革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加快水污染控制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对大气污染、固体物污染、噪音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大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管,推广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积极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林相质量。 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省属国有企业为重点,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规范化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大力支持和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继续巩固和发展商品市场优势,大力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交易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品市场,打造若干区域性、国际性贸易中心。深化金融改革,把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的现代金融企业。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继续做好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工作,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增强“浙江板块”的影响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设“信用浙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治制度。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做优外贸、做强外资、做大外经,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一般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更好地发挥进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引资平台,继续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跨国并购、海外上市,大力引进对我省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承包海外工程,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强化我省境外重要物资保障。积极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和协调职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外贸“大通关”建设,加快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保障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国内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浙沪、浙苏主要城市的市场互通、产业互补、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环境共保,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积极参与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的实施,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深化与东部沿海省市和港澳台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在省外投资创业,建立粮食、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加工基地,充分利用省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发展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鼓励跳出浙江发展浙江,鼓励浙商回乡投资创业,积极引进国内先进企业,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七、建设科技强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核心内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优化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努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功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鼓励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继续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公众的科学素养。八、促进就业。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总量,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 以上是我省“十一五”时期产业政策主要内容与特点。概括起来,我省“十一五”时期产业政策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初创企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

1、初创企业如何寻求战略优势 战略优势,指的是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在关系到全局经营成败和带有根本性目标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位和优势实力。 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一定要形成一定的优势,哪怕是暂时的、局部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生存之地,从而实现由劣势向优势的转化。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要想形成自己的战略优势,就必须从承认自己是弱者开始,抓住各种市场机会,走在环境变化的前头,选择正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才有把握逐步走上成功之路。(1)对本企业的状况应有正确的认识 所谓正确认识本企业的状况,就是首先从承认和认识“自己是弱者”开始。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是弱者,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企业创建初期就总体来说是弱者,弱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营规模比较小,承受冲击能力弱;②信息网络不健全,要迅速、全面把握市场的动向有一定困难;③销售网尚未建成,对销售商依赖很大,缺少与销售商讨价还价的能力;④社会声望不高,融资困难较大。 但是,新创企业也绝非一无是处,一般来讲,起码有两大武器往往是优于大企业的:①危机感深重,有强烈的摆脱危机,求生存、求发展的欲望,有强烈的进步欲望,有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思想基础;②机动灵活。常言谓之“船小好调头”,只要有好的发展机会,舍弃原有的经营业务也在所不惜;企业规模小,架构简单,企业内部信息渠道通畅,因而具有反应灵敏的优势,统一内部认识比较容易。(2)抓住机会,走在变化的前面 对于初创企业,更大的发展机会存在于变化之中。因为,对先进企业来说,变化有可能使他们失去现有优势和现有实力的危险。但对于新兴企业,变化就是机会,能抓住变化所提供的机会,调整自身的部署,迅速作出利用机会法人反应,往往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变化可能提供的机会有以下多种情况:①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②顾客需求多样化、特殊化、个性化的发展;③政策法律的改变;④各国产业结构与经济体制的调整,等等。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各种变化有高度的敏感,并善于从各种变化中发现、掌握和利用变化的各种机会。这就必须建立企业对外界可能发生种种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的机制,对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进而选择、制订正确的战略方案,建立适应开拓的强有力的经营结构,使企业的活动有计划、分步骤地走在变化前列,时机成熟时迅速出击,超越对手,把劣势变成优势。(3)选择合适的战略重点 企业在建立初期需要特别注意的战略重点有: ①突出专业化和核心专长 初创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做到“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专注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借此来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目前,一些中小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地多元化,结果带来优势资源的分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迅速瓦解,失去了生命力。事实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多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决不能盲目地多元化,即使那些超大型企业也应在有限的多元化上追求专业化。因为只有突出专业化,企业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②注重市场的深化细分,明确目标消费者 企业在建立初期受资源、实力所限,不可能在本行业的所有领域中进行竞争,而只能针对环境、市场今后的某些变化,从本企业能筹集的经营资源出发,对整个市场进行分层次、细致的划分,在有限范围内达到领先的目标。 企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在战略上,一定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注重市场的深化细分,明确目标消费者。只有这样,才可能具有高度竞争优势,才可能成功。2、初创企业的现实战略:生存之上 对初创企业来说,首要的目标是生存。如何以合适的价格将适合的产品送到目标客户手中是此时企业战略要考虑的中心议题。此刻企业有限的资源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配置,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决定企业未来的“生存质量”。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市场经营战略。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战略,它们很好地体现了初创企业战略的独特之处。(1)见缝插针、快速取胜战略 小企业势单力薄,竞争能力弱,不能和大企业进行正面抗衡,否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因此小企业在势力壮大之前最好避实就虚,“夹着尾巴做人”。首先找到那些大企业没有发现,或大企业不想干,但并非没有前途和利润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就可以避开大企业的巨大威胁,也等于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这是根据小企业灵活、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小企业应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快”的原则,通过寻找市场的各种空隙,凭借自身快速灵活的优势,一举进入空白市场,进则扩大空隙,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退则迅速撤离,寻找新的空白。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和大型企业一争高低。比如山西南风集团的奇强洗衣粉的定位战略便是首先选择上海奥妙、美国宝洁和英国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忽视的农村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发展壮大起来的。(2)集中优势、特色取胜战略 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小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小企业只要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便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竞争能力。小企业规模小,一般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保持成本水平的领先地位来取得竞争中的主动地位。但可以集中优势,通过选择能够有效发挥企业长处的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在目标市场上,形成企业特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小企业经营的范围窄,比较容易接近顾客,能通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就是小企业的特色经营战略。这是根据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比较容易拉近顾客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 个性化是小企业生存的根本。小企业的发展应当遵循社会生产组织分工规律,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采取循序渐进的竞争策略,加快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改变“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实施特色产品经营战略,提高产品专业化水平,努力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方向发展,走“专、精、特”的道路,使企业拥有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技术和人才,组织资源优势,生产出具有不可完全替代性和模仿性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目前,浙江出现大量的成功小企业,就是采取了特色战略,将市场定位于个性化、独特性的产品领域,生产和经营差别化的产品,并采用特色营销手段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成功的。(3)狐假虎威,协作配套战略 小企业要善于借助大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许多大型企业有着产品品牌优势和市场地位优势。它们是市场上光芒四射的“恒星”,但这些企业并不是万能的,它们的发展需要很多的配套工程。如非核心的相关零部件,某些服务等都需外部提供。小企业在势力比较弱小时可以首先充当它们的配角,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提高生产的专业化与社会化水平,构建与大企业的良好协作关系,凭借大企业的优势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例如,温州虹桥镇的小企业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就是因为它们首先以32家上等级、上规模的全国股份制大企业为龙头,采取委托加工,协议加工和参股合资的方法,和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加工配套服务关系,拉动了虹桥镇350家小企业联动发展,使虹桥镇成为浙江耀眼的明珠。(4)成本领先,比较优势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分两个层次,一是低价低值战略,看似没有吸引力,但很多公司按此经营获取成功。这时企业应关注对价值非常敏感的细分市场,面对收入水平低下的消费群体,低价低值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战略,是一种成本领先的战略。二是低价战略。这是企业寻求成本领先战略时常用的典型途径,在降价的同时保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变。我们来看一下成功的典范——格兰仕。 格兰仕的发展轨迹:从价格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三步曲把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1999年格兰仕提出“九九归一”的战略口号,要争取在1999年一年全面整合微波炉市场,使格兰仕产品一统天下。当时有人怀疑,有人反对,但是今天格兰仕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格兰仕利用成本领先战略,以市场上的低价位战略把国外对手挤出市场。有些外企把设备挪到中国交给格兰仕生产国外品牌,提供低价位产品——OEM生产方式。格兰仕利用OEM壮大了自己,把国外名牌逐渐变成自己的产品,通过这样的运作,从价格优3、创业企业战略设计中的“三忌” 发展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发展战略将会带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而不切实际、不合适的发展战略则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初创企业在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必须保持谨慎,要防止速度过快、起点过高、规模过大,否则容易脱离实际,导致创业失败。(1)初创企业扩张速度不能太快 投资创业有其不能违背的规律,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超越”和“飞速”,缺省或颠倒企业的发展阶段,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过程,甚至打乱企业平衡,破坏企业生存基础,失去掌控主动权。于是,“超越”了规律,就容易“飞速”地死掉了。 ①过快断裂发展过程 “治大邦若烹小鲜”,老子这句话是对管理国家的比喻。要把小虾小鱼烹煮得好,不能用急火暴火,只能用温火文火,这样才能熟而不烂鲜而不生。这也是治理国家的适度渐进原则。同样的道理:企业的成长同人一样,它的诞生、发育和成长,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和过程,任何过程的跳跃与阶段的短缺都会导致脆弱生命的夭折,至少是埋下隐患。我们只能是朝着目标努力地、积极地、抓紧地、一件一件地去做。任何急功近利都无济于事。因此,初创企业必须要遵循这种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举措会导致企业的死亡。 ②过快打乱系统平衡 和其他社会单位一样,企业也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单元,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在系统的平衡运动中产生的。快与慢只能是整个系统协调运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加快,不仅不能导致其他部分的自然跟进,相反会造成系统的混乱。例如管理制度是驾驭其他单位的操作软件。一套合理实用的管理制度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产生的。王永庆有句名言,叫“点点滴滴”,在管理上,点点滴滴追求合理化,说明管理制度的合理化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如果初创企业所用的制度不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慢慢形成,那么,系统的混乱比想象还要快。 ③过快破坏生存基础 每个创业者都希望能够成功创业,而找到合适的项目则是成功的起点,因此,愿望一旦遇到诱人的项目就会燃烧起来,很多创业者也因此会丧失冷静,急于求成。但问题是,任何新的项目和新的领域都会有风险。风险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新的运作所必需的能力。前者会在前进中逐渐变得清晰,后者也会在摸索中逐渐获得。只有当冰山浮出水面,又有了可以把握的底数,方可最后下决心。这时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是可以的。而在达到这一点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不是过快扩张,而是不要被敌人打败吃掉,因此,企业在前进的过程中,要机警地小步渐进。 ④过快失去掌握主动权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掌握市场主动权对生存是极为关键的。针对市场机制营销计划后,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曾预料的事,甚至全盘推翻原来计划的事也是常有的。如果在执行中走得过快,就会与系统不能协调,产生如财务预算和现金流量、生产系统对新市场特点的适应、现有工艺技术对市场细分的要求等矛盾和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动摇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由于执行过快,对预料不到的问题,在应对和处理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失去协调的时间、机会,陷入忙乱中,最终丧失掌握系统的主动权。 可见,快与生存、稳定、平衡、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荀子曰:“人有快则法度乱,”是说肆意的块,会破坏秩序招致恶果,只有稳定的东西才能存在、才能持久。(2)初创企业投资起点不能太高 投资和运作企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权威的、时髦的观点影响你,不论是“把鸡蛋放进多少个篮子里”,还是“打造不沉的航空母舰”,都会影响着许多的初创者和实践家。表现在投资行为上,热衷于轰轰烈烈,轻视埋头骨干;看重表面的气魄,看轻资本质量内涵;先搞基本建设铺摊子,再完善技术工艺;先进行固定资本投入弄出产品来,再找市场搞营销;先租下门面堂而皇之,再磨练服务内容;先搭起架子完善系统,再寻找经营模式。凡此种种都是高起点的观念使然。 在投资中一开始就追求高起点的,能够运转起来,生存下去的很少。通常是把银行的贷款或筹措的钱花完为止。相反,那些从小到大,在生存的压力下备尝艰辛,在竞争的残酷中摸爬滚打,在经受挫折中逐渐成熟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并慢慢发展起来。 创业是一个事情的初始,初始的东西总是小的。正是由于小,事情才相对易于筹谋、易于看透、易于把握,才能在指导行事中成竹在胸。因为小的事物蕴含着生存、发展、强大的全部基质。正是由于小,才有成长的无限空间,因为任何事物的大是由小发展而来的。可见,小中有大,有强,有广阔的前景。把握住了小就把握住了大,就把握住了事物的根本。 在经济生活的现实中,企业的强不强与大小无关。小的未必弱,大的也未必强。日本的500多万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人数则占企业从业人数的75%左右,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着旺盛的活力。正是由于小企业往往把产品做得很专业、很精密、很细致、很特色、很有深度,因此,投资从小开始是正路。(3)初创企业的规模不宜太大 把企业做大、做强是很多创业者的远大目标之一,投资者本能地具有把企业做大的企盼,在投资伊始尽其所能追求一定的规模,在进行中追求尽善尽美,尽快搞掂生产经营的一切基本条件。正是此种做大的潜在驱动,不自觉地就把规模放大了。但是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失当导致投资失败通常不易被人察觉,但它却是企业失败的一个巨大的隐性因素。尤其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不适当地扩大规模,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不适当地扩大规模,其颠覆作用发生在三个致命处:一是把投资者的能力,应该在实践中逐渐增长的能力,过早地推倒了极限,由此发生混乱与失控;二是对投资对象的内涵,应该在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深认识和理解,在一步迈大的过程中省略了;三是绷紧了资金的链条,资金链条被拉紧再拉紧,一旦绷断则运转就中断了。 当然,规模不是一味的小就是好,而是要适当。什么叫适当?寻找适当的规模就要与企业所处的行业、面对的市场和企业自身的条件与资源联系起来考虑,下面是一些决定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 ①行业种类。行业种类的特点就像动物的遗传基因一样,是一个带有自然属性的现象。比如鲜花店、网吧、美容院、食杂店等,它由周边辐射的居民数量决定,怎么可能做大呢?连锁则另当别论。相反,搞农业种植养殖、小商品批发,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很难盈利。 ②市场容量。企业规模要与市场需求量相适应。有的产品价值小重量大,利润会被运费吃掉。也有的产品受保质时间限制,不宜开拓远方市场。这两类产品受产地市场的容量限制,进而就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③开拓能力。新的产品与开拓市场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你是否拥有这种能力,同样决定产品的数量进而决定企业的规模。鉴于产品制造容易,而销售相对困难,规模设定就一定要与你在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可能具备的市场开拓能力相适应。 ④流动资金。它与规模是最直接的正比例关系。流动资金的供给必须持续到良性循环的那个时点:销售收入开始进账的那一天。这时,企业运转的耗费才开始得以补偿。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资金是不停顿地投入且不能中断。如果资金的准备不能维持到这一天,投资的项目就会夭折。 ⑤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的形成,建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比如管理费用,哪些绝对不可以发生,哪些要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如何控制等等,都只能在实际操作中作出规定。既然能力的产生是实践的过程,投资规模就要与管理能力相适应,否则便将败于管理。 因此,对初创企业来说,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扩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势制宜,首要的目标是要把利润做大,把市场做稳,让客户满意,这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浙江农信的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为确保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浙江农信系统将全面实施“123456”发展战略,即“一条道路、两场革命、三项工程、四种能力、五大平台、六个银行”。

“一条道路”:即坚持走做强做优之路。

“两场革命”:即推进“战略转型革命”和“科技创新革命”。

“三项工程”:即实施“服务立行工程”、“人才强行工程”和“文化兴行工程”。

“四种能力”:即提升“应对竞争能力”、“综合营销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大平台”:即构建“公关协调与维权服务平台”、“公共服务与保障服务平台”、“员工行为指导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品牌推广服务平台”。

“六个银行”即打造服务“三农”的“主力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便民快捷的“社区银行”、个性鲜明的“特色银行”、稳健经营的“平安银行”和协调发展的“和谐银行”。

浙江农业的新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不断加强。浙江农业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恢复与发展阶段、“一优二高”阶段和全面调整与优化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革,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化地位逐步确立,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多种经营开始发展,加上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实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农业生产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半计划、半商品经济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对绝大部分农产品放开价格。2001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全省出现了粮食播种面积的普遍调减,农业生产进入一个以稳定调整产品结构,着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特征的新阶段。粮、棉、麻传统大宗农产品受到挑战,适销对路、高效益的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由此形成以水果、蔬菜、茶叶、竹笋、蚕茧、食用菌、蜂产品和水产品为支柱的优势产业。在这一阶段,浙江农业开始由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格局。

1995年以来,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过去的短缺转变为结构性、地区性的相对过剩,既出现部分农产品的供过于求,又存在优质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多年在低价位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了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面临的新问题,1998年,浙江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通过了《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并特别提出“要加强农业地质环境研究”;2000年,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走效益农业发展的路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1年,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取消粮食定购,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等政策意见。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空间,促进农业结构适应性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通知》(2002年)中,提出浙江重点支持果蔬、茶叶、竹木、粮油、中药材、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毋庸讳言,对于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浙江农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地学和农学是两门最古老的学科,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发现了农产品生长与地质背景的有机联系,“隔界不长,易地而竭”是被最早认识的自然现象,其本质是“水土异也”。换言之,为解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问题,开展基于地质背景的特色农产品适生研究,明确其分布规律,是科学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根据这一需要,设立了“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与适生区划研究”子课题。试图从部分特色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研究入手,探索特色农产品的分布规律,并以此开展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区划,为浙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地学支持。

谁能叙述一下浙江省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决策, 这既是应因宏观调控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也是应因浙江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再造浙江经济发展优势的重大决策。推进名牌战略,是建设“ 品牌大省”的核心内容。 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我省经济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层次,增强经济竞争力, 保证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实施名牌战略 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是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 1992年省政府2号文件提出了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部署, 我省名牌战略围绕重塑浙江产品质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 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浙江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39个,位居全国第二; 浙江名牌产品总数发展到1039种,其中,工业产品819种, 农业产品215种,传统特色文化产品5种。 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努力拓展市场份额,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据统计, 工业名牌产品的销售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 利税总额占40%,出口创汇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8%。 实施名牌战略,对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浙江省不少地方坚持“抓质量、扩规模、增实力、上水平、树形象” 的工作思路,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温州市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涌现出2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个全国质量管理奖生产企业, 集聚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名城”、“ 中国锁都”、“中国制笔之都”等19个国家级生产基地, 树立起温州行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也为“品牌温州” 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广大企业以名牌创建为契机, 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现出一批质量管理的先进典型。 他们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持续开展质量管理评审, 积极开展全员质量管理,通过上下道工序调查、质量演讲比赛、 技能竞赛、质量知识竞赛、产品比对试验、 QC小组成果发表等形式, 激发了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营造了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为提升产品质量, 创建名牌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 一些传统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后,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品种不断创新、品质日益提高,出口、销售收入、 利润指标普遍提高,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我省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 ,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传统纺织产业整体得到提升。 中国黄酒集团有限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累计技改投入超过6 亿元,将电子计算机控制应用到黄酒发酵生产过程中, 并对一些黄酒生产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攻关, 解决了许多困扰黄酒业多年的技术难题。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进名牌战略 当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我省“品牌大省” 建设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 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 有些企业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企业规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辐射不强, 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不少企业在技术上有所进步, 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较少,核心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 有些企业比较善于在商品市场上进行运营, 但能够运用国际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进行运营的还是不多。 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 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 培育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创造若干世界名牌, 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 下一步深入推进名牌战略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围绕“品牌大省”建设, 深化名牌战略。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内涵, 积极发挥名牌战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从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对各级政府、 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的品牌意识教育,通过理论学习、 方法学习和实务学习, 了解和掌握创名牌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于名牌战略的实践中。 要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的重点方向, 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名牌群体。 从国内外名牌战略的实践来看,从我省经济结构特点看, 以科技创新和现代品牌经营方式, 推动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保护建设和节约整治并重,缓解资源要素环境压力的有效举措。 实施名牌战略,必须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做起,了解相同产品、 相近企业、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市场空间、市场定位、 市场价格、市场服务、市场营销及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 从中寻找市场盲区或盲点,创造名牌的市场空间, 形成名牌的发展优势。 (二)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着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 要在保持我省现有名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研究名牌战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 品牌大省”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部署, 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 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集中资源、 力量,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我省由“制造大省”向“ 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从浙江经济的实际出发, 制定符合浙江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名牌战略实施和发展规划,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国家级名牌和若干世界级品牌, 扩展我省名牌的产业领域,提高名牌经济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在打造区域名牌、服务(三产)名牌和农产品名牌上花功夫, 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层次, 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体形象; 发挥名牌的带动及其对资源的整合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进有限的资源向名牌龙头企业集聚,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提升。 (三)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向优势名牌集聚,积极创建区域名牌。 浙江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 是我省产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进一步整合这种块状经济, 并将其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中, 有助于增强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 要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加速进行整合、扩容和提升, 在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合理布局。 要着力弥补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着力延伸产业链, 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使块状经济区不仅仅是大量企业的简单集聚, 而且成为从产品研发到品牌整合扩展的一个完整体系,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制造”的大本营。要采取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方法,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名牌”。 (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政府服务和引导, 推进名牌的培育和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对名牌培育和名牌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把竞争重心调整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增加市场占有率, 增强名牌竞争力上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积极推动企业走品牌之路,引导企业加强对消费需求、营销环节、 竞争对手、未来市场变化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市场战略, 确立品牌形象。要着力抓好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争名创牌工作。对地方优势产业、省级名牌、 有希望争创国家名牌、冲刺世界级名牌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排队,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同时, 要注重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行业、 高技术产业中培育和发展强势品牌。要营造“千家争名牌、 万家创品牌”的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名牌战略实施。 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经济工作的软环境。 持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 为名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不断改善名牌评价和推荐工作, 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符合竞争规则的评价和推荐机制, 确保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长三角地区省级名牌互认协定的基础上, 继续推进二省一市名牌战略的交流和联动保护机制。 (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措施。 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市场环境、产业结构、金融投资、 贸易条件和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 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为在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美国是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鼓励企业创造名牌、 走品牌发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积极的政府行为;日本、 韩国和欧洲等也在激励企业提高质量、 创造名牌方面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广东、山东、江苏、 福建等地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纷纷出台政策, 激励和扶植名牌企业。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省应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相当部分企业创牌意识不强,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 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的质量, 树立浙江中小企业良好的质量形象, 是我省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环节。一是品牌带动。 通过争名牌创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二是对中小企业的质量帮扶。以创自主品牌为抓手, 加强质量基础工作,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中小企业而言, 创自主品牌,必须有质量作支撑;而产品质量的提高, 又为争创自主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农业十大主导产业是什么?

⒈蔬菜产业。在稳定发展平原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基地。

⒉茶叶产业。实施浙江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优化改造茶厂和茶园,推进茶树无性良种化、茶叶采制机械化,全面推行QS认证,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⒊果品产业。着力打造浙江精品果业,扩大优势水果和珍稀干果规模,提升特色果品竞争力,建立现代果品种业体系,建设精品果品示范基地,加强果品保鲜、运输与加工技术研究,强化品牌建设,拓展果品市场。

⒋畜牧产业。实施西进东扩战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健康养殖方式,在稳定生猪和家禽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奶牛、兔、湖羊等草食动物,加快发展蜂产业和优质珍稀畜禽养殖业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⒌水产养殖产业。组织实施水产养殖2881提质增效工程,着力发展虾、甲鱼、蟹、珍珠等四大优势主导产品。积极推进百万亩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提升品牌,拓展市场。

⒍竹木产业。实施千万亩竹林提升工程,加快林区作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低产低效竹林,引导发展高附加值的竹制品产业,鼓励竹制品深加工和出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加强速生树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推广,着力培育大径材基地,加快建设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基地。

⒎花卉苗木产业。适度控制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品种,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

⒏蚕桑产业。实施蚕桑西进工程,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优化改造桑园,调整产区布局,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

⒐食用菌产业。在稳定香菇等木腐类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珍稀类和草腐类食用菌开发,培育新型菌种生产体系。

⒑中药材产业。着力提升浙产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珍稀药材生产水平,改良药材品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各地应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也可以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以外的产业。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9:36:35  回复该评论
  • 用发生在三个致命处:一是把投资者的能力,应该在实践中逐渐增长的能力,过早地推倒了极限,由此发生混乱与失控;二是对投资对象的内涵,应该在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深认识和理解,在一步迈大的过程中省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9:41:26  回复该评论
  • 外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企业创建初期就总体来说是弱者,弱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营规模比较小,承受冲击能力弱;②信息网络不健全,要迅速、全面把握市场的动向有一定困难;③销售网尚未建成,对销售商依赖很大,缺少与销售商讨价还价的能力;④社会声望不高,融资困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2:13:52  回复该评论
  • 优势——规模优势三步曲把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1999年格兰仕提出“九九归一”的战略口号,要争取在1999年一年全面整合微波炉市场,使格兰仕产品一统天下。当时有人怀疑,有人反对,但是今天格兰仕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格兰仕利用成本领先战略,以市场上的低价位战略把国外对手挤出市场。有些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1:27:58  回复该评论
  • 济、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重点,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自主创新形式,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重要装备开发项目。加快创新成果运用,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