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1、金埴《争山名》翻译
- 2、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
- 3、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 译文
- 4、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小题。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
金埴《争山名》翻译
白话文翻译:
有甲乙两人一同游览太行山。甲说:“这座山应该叫‘大行’,为什么要叫做‘太行’?”乙说:“它就叫做‘太行’,为什么要称它为‘大行’?”
两人一起来找老者判断是非。老者认可甲的说法而否定了乙。甲走了,乙问道:“老先生为什么也这样颠倒是非呢?”
老者回答说:“那些负气相争的人,不能与他们辩论。如今这个人非要说自己是对的,而不屑于去证明它的是非,就是在负气相争了。我之所以不与他争辩,是为了让他一生都不知道有太行山啊。”
原文:
《争山名》
清·金埴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
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云:“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扩展资料: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脉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行山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
这段文言文中,老者的话,通俗一点说就是:跟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讲对错,就算你讲再多也无用,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吧,让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是错的……
老者的做法,我觉得是极其明智的,充满大智慧,有一种洒脱、宽恕和包容在里面!
有时候,面对不可理喻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跟他起争执,也没必要非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人,哪怕你是对的。别指望去改变一个思想僵化、顽固的人……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 译文
甲乙二人同去游太行山,见到山名碑。甲道:“碑上明明是大行(形),怎么却叫太行(杭)。”乙道:“本来是太行(杭),如何能叫大行(形)。”
二人争执不下,去问一位老人,老人说甲对。甲走开以后,乙责怪老人不该。老人道:“偏执负气的人,不必同他争辩。这就是一个偏执负气的人,总以为自己绝对正确,同他争辩,他生起气来,更听不进真话了。既然如此,我看就让他一世不晓得有座太行山好啦!”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小题。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
①为什么您也如此颠倒(是非)?②我不和(他)辩论的原因,是让他终身不知道太行山啊。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奈何”“ 若是”,根据语境推断,分别译为“为什么”“像这样,如此”。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