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的论文提纲怎么写?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 120多亿人民币。(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
但是,从我国目前会展业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同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但是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根据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以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展览会。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造成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 使得会展管理混乱。而且我国会展业目前依然维持计划经济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尚未与市场接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至有的展会虽然质量很差,组织和服务严重欠缺,但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而得以存在。
(二)展览场馆和设施上的差异。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从展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米左右,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国内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虽然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较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档次不高的展览。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我国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三)展会定位上的差异。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有些名为国际名牌精品展,但实际上却是类似集贸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积压商品的场所。有些参展商也缺乏定位,参展的目的不明确,而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四)服务水平的差异。目前,在国内30多个展览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仍有欠缺,如没有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而这些方面,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因此中国展会的服务水平有待改进。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德国的汉诺威市。每年在这里举办的cebit展览会和国际工业展等大型专业展会,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的参观者的口袋里掏走数十亿美元。它的奥妙就在于一切围着展会转,围着参观者服务,展场布置把舒适放在第一位,空气流动,光线明亮,温度适宜,布局宽松,在众多展场之间,到处设有咖啡座,供人们休息、聊天、交流、业务洽谈,在市区乘车凭展馆出入证“一证通”,十分便捷。会展业是服务行业,不同于制造业,如果不在服务水平上花狠功夫,那中国的会展业势必无前景可言。
(五)会展人才的差异。目前我国会展业专业人员奇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会展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这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大制掣。展览专业人员奇缺除了历史原因外,相当重要的是,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展览专业人才的场所。跟汉诺威和法兰克福一样,许多国外会展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中国人都是从国内的展览公司挖过去地的。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因此中国会展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先进的人才机制,防止人才外流。
三、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对策的分析
去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成员,那么入世后对中国会展业有何影响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从入世谈判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并未对入世后的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世贸成员国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另外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规定,入世后,外商仍不能在中国注册成立独资的会展公司,但可以与中方成立合资公司。根据我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情况,还不能取消审批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会展审批管理制度仍然有效,对这项规定也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和新生产业进行保护。虽然有上述有利因素,但毕竟是“狼”来了,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海外跨国展览机构已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设立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如德国的汉诺威、科隆、依格多,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等早已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中国展览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尚显稚弱的中国展览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会展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对此,笔者对我国会展业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顺应规则,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入wto后,政府痛下决心顺应规则,转变职能,退出对市场经济运作的直接干预管理。政企不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企业可盼的关系协调、信息传递、市场规范等服务与管理的职能将由行业协会来实施。因此应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理顺与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取消价格多轨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在操作上力争尽快实现规范化,并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另外,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全自由化,相反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对展会的质量和会展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和评估和认证,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制和登记制。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据悉,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展览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着手会展业的立法工作。如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内容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也将考虑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
(二)改进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它不同与第一、二产业,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人才、客户和服务,对资金的需求并不突出。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软件服务,如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还要改善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资和展览管理人员进入中国,将会带来国际会展业的先进经验、理念。有了好的理念,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会展人才,制定规则和制度,提高软硬件服务。会展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举办展览专业人员的培训班、讲座。这种培训班、讲座非常重要,因为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从现在起少则3年,多则4到5年才能掌握专业理论,日子久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现从事展览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先进、现代的展览管理手段,若能通过短期培训,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会展应走向产业化和品牌化。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外国会展公司的大举进入加剧了我国会展市场的竞争,促使了我国会展业面向市场,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走上产业化之路。
会展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展会的龙头,发挥城市会展业的整体效应,才能加速会展经济发展。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会展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长远看,发展本地会展经济,必须面向国际,形成品牌。世界著名的展览城市,无一不是如此:提到德国的汉诺威,我们就知道这座城市里有电信技术、机械和设备工程等行业的著名展览会;提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我们会很快联想到comdex展;被称为“展览之都”的法国巴黎,时装、化妆品等展览在世界有名,且始终领导世界潮流;而香港是以珠宝、皮草、玩具等展览著称。不难看出,一个城市展览业的品牌与其本身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必须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树立会展业的城市品牌。树立品牌展会需有明确的定位。如果是具有成功办展经验并一直运作国内知名展会的公司,就须随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行业走势,并主动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强强联合,努力扩大展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如果公司运作的展会尚处在国内区域优势或开发新题材的会展公司,那你首要的经营思维应放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展会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像我国的海尔一样,成在中国,强在世界。
(四)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的相互补充。对于互联网,人们普遍是喜悦多于忧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展览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风景和新亮点。众所周知,场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虚拟展览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展会的效益。 我国展馆建设缺口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中心、城市扩建、新建展馆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展馆建设上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却非明智之举。我国展览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赢得后发优势,一些规模小但信誉较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馆公司,可以凭借网上展览开拓发展空间、聚集新的竞争力。因为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渗透性和广泛性,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是,即使在相当完善的互联网时期,网上展览和交易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二者只是更好相互补充和优化配置,更加完美而已,因为二者各自有着互相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
(五)以展“促”会,以会“兴”展。会议是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说明会和讲座的统称。会议是展出者在展出地方市场为其产品和服务扩大影响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会议可以吸引相应行业的许多行家,决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会议可以是介绍产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可以探讨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可以在展览不能表达的特殊情况下,为展览作补充。由于展览会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以丰富补充展出内容为直接目的的会议显得必不可少。展览和会议,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活动,唯有如此,展会的多元化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六)积极引进外资,提高会展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加入wto后,外资进入中国展览业将不可避免。在看到外资抢占我国会展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应看到外资的引入能够提供我国展览业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资金,能够带来会展业经营和运作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展览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在为我所用的原则下积极地引进外资,尽快实现会展业的规范化发展。
(七)利用本土优势。目前,世界各国的会展都是由本国的行业组织来主办的,不仅要得到外国的参展商认可,更主要的是还要得到本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在这方面,国内会展公司较国外同行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参展不够重视。因此国内会展公司应利用本土优势,比国外公司更早的使国内企业认识到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具有其它营销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产品推广、树立品牌形象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营销活动。提高国内企业对会展功能的认识、加强企业的展示能力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八)以合求寸,多元发展。因我国的会展业已将步入白热化竞争时代,一些刚起步或在会展界举步维艰求存的会展公司,要开发新项目已实属不易,为求得生存,不妨考虑一下与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合作,专做展会代理商赚取佣金,同时也可从大公司学到一些良好的展会运作经验。代理展会也需注意一些常识,如与国外的名展合作时要考虑一下,我国的参展产品在国际市场是不是具备竞争力,国内企业赴外参展后能否起到促销效果;反之,为国内名展寻找国外参展商时,又要考虑该行业在我国的竞争现状,国外厂商是否有急于抢滩中国市场或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意愿,这些都是决定代理招展成败的关键。
会展经济,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你只细想一下:世界各国为争办奥运会、足球锦标赛及其它体育赛事时的努力;其次有文艺汇演或大型音乐会的热烈场面;还有各种经济、学术论坛的媒体造势或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再有全国各地的各种什么节或其它的一些大型公关活动及会务接待等。以上种种,其实都属于会展经济的范畴,因此,建议一些会展公司不要老是把眼光盯在商业展览上,只要你在申领营业执照时多考虑一下它的经营范围,会展业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综观国际会展业的整体情况,欧美发达国家无疑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这是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在资本、技术、信息方面的绝对优势分不开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会展经济的理念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重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会展业中的市场占有率的绝对数值,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会展这一前瞻性行业,使它们成为国际会展业今后几年继续保持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是当今世界上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中国在国际会展业中地位远不能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因此,笔者坚信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只待人们去开拓,但笔者希望国内会展公司在国外会展巨头冲击下,“与狼共舞”,在竞争中求发展,在挫折中学习。 wto不可怕,竞争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等待、观望的心态和短浅、狭隘的眼光。调整好心态,摆下姿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wto对中国会展公司才可真正称得上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中国会展公司也因此与时俱进、与日同步,在国际新舞台上演绎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关于我国奥运会、世博会后,我国的会展业要如何发展
素有“触摸世界的窗口”和“城市的面包”之美称的会展业使全世界每年收益逾2800亿美元,而中国却未能得到其相应的收益和应占有的市场份额。据世界上权威的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全世界每年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已达40万次以上。而中国大陆在1998年国际会议接待数量排行榜上却仍被国际协会联合会排为全球第三十四位、亚太地区第十二位,竟然还没进入“亚太十强”,落后之多令人震惊,差距之大令人清醒。为什么在全世界会展业迅猛发展的时候,中国的会展业仍处于这样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和旅游大国不相称的地位?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改变目前落后的局面,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会展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认清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并积极地探索会展业如何走好市场化发展的策略。
一、会展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会展业在国际上早已走上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它作为高度开放的展示窗口、密集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高效灵活的交易中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城市建设的加速器、因其广泛的影响、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潜力,早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注意。随着世界企业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会展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异常,它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其崭新的形象迅速成长为第三产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行业。我国会展业真正的起步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从纯粹的官方行为、政府安排、不讲回报的开会到打开国门,多方办会,商业操作,专业安排,讲究效益,二十多年经历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北京的亚运会、世妇会、PATA年会、万国邮联大会,还是昆明的世博会,或是上海的“99”《财富》全球论坛以及即将召开的APEC会议,还有每年举办的上千个展览会都在海内外产生极大的反响。近10年来我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元人民币,云南昆明园艺世博会拉动云南全省经济增长了6.3个百分点,昆明园艺世博会在其开幕前后时间内又使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个百分点达110亿元,同时全省旅游总收入也从八五期间占云南GDP中的5.4%上升为9.5%左右。而在上海,会展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例已达到1:6,间接的也已达到1:9。无数事实与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会展业为主办地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重点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如今从北部边关黑河到南部海岛海南,从东方明珠上海到西域宝地乌鲁木齐,从祖国首都北京到雪域之城拉萨,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举办着规模大小不一的会展活动,使我国的会展业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局面与发展机遇。正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主席所预测的那样:“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
然而,在同一时段进行横向比较,我国会展业在国际上却还处于明显落后的地位。为此,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到发展不可否认差距,成绩不能掩盖问题,机遇不会自变事实。与会展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明显存在着下列的问题和弊端。
(一)对会展业认识上的偏颇
举办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必然涉及到食、住、行、游、娱、购的旅游六大要素,而各种国内及国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也自然地形成了旅游业的重要客源市场。可以这样说,在任何会展活动的策划与主办过程中,如果不认识、不重视、不考虑和不落实旅游六大要素,如果不注意客源市场的人气,如果不重视旅游市场的作用与参与,都必然直接影响到会展活动的成功。正如汉诺威世博会旅游与票务处主任沃尔特•克罗姆贝奇先生在同上海旅游业世博会考察团谈到汉诺威世博会赤字原因时所做的坦率批评:“汉诺威世博会从一开始就只把精力集中在办展上,而没有考虑如何同旅游结合,没有考虑如何吸引旅游者,没有把宣传、促销和招徕旅游者放到一定的重要位置上,没有用大型广告把周围景点结合在一起向世界展示。”
国际著名的旅游专著如《旅游体系》(《The TourismSystem》),《旅游业--国际性产业》(《Tourism-The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作者们都早已明确地指出,“商务旅游市场分为三个部分:(1)一般的商务旅游;(2)同各种会议展示活动有关的商务旅游;(3)奖励旅游。”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带动当地旅游业,以及相关的交通、餐饮、宾馆、商贸、娱乐、通讯等行业的发展,事实上不仅早就被国际上公认为商务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俗称为MICE(Meeting-会议,Incentive Tour-奖励旅游,Conference orConvention-大型会议,and Exhibition orExposition-展览会或大型博览会),而且还早被纳入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下,由旅游部门统一促销,统一管理。如太平洋旅游协会(PATA)下设亚洲太平洋地区展览会及会议联合会(APECC)和亚洲会议旅游局协会(AACVB);日本国家旅游机构-国际观光振兴会(JNTO)为官方指定负责商务会议/奖励旅游的机构,并下设日本会议局(JCB);韩国观光公社(KNTO)设立了会议司;新加坡旅游发展局也下设了新加坡会议局(SCB);香港会议局也设置在香港旅游发展局之下,专门负责促进香港的会展活动;在法国巴黎,旅游局的全称干脆就是“旅游与会议局”。综上所述,国际旅游专家学者的论断、会展业在国际上公认的地位和其俗称以及国际上会展业管理体制的惯例都充分地说明了会展业的旅游属性,与旅游业的关系,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及其应有的正确管理体制。
由于缺乏对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全面认识,不了解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关系以及国际上会展业管理体制的惯例,所以至今为止,我国会展业的不少管理和从业人员还没有把会展活动看成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活动的重要形式,仍只把展览会和交易会仅看成是一种商业促销活动,是经济贸易部门的事。因而在不少地区,旅游部门还游离在会展业管理体制之外,而不能充分地参与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
(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不完善
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展管理的体制、制度和方法还没有及时进行充分与必要的变革,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观念滞后并存在短期行为,这就使得目前的体制、制度和方法仍然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和特征,管理手段和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存在着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的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我国仍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际会议和展览主办单位的资格认定制和国际会议与展览上项的政府审批制,许多会展活动至今还都是政府部门主办,或虽有会展公司主办操作,但由于不少会展公司实质上是政府某些部门的下属单位,从其领导成员的任命到注册资金都是由政府部门安排决定,因而政企并没有分离,正因为这样,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就不可能得到完全地体现,因此“吃政策饭,靠政府批任务”仍是普遍现象。有的会展公司虽然缺乏实力和信誉,一直无所发展,但却仍可以凭过去获得的一纸“资格认证”而滥竽充数;有的会展公司虽然缺乏专业素质,但由于有有关部门作后盾,从而搞到批文,并且得到一定的行政手段支持。
(三)不规范的管理体制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根据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者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展览会。在上海,会展行业涉及市政府各部委,但无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协调机构。
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必然造成政出多门、本位主义、管理无序、市场混乱,导致多头办展、重复办展、鱼龙混杂、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与行政干预和计划管理的“错位”相对应的是行业管理的“缺位”。全国会展业缺乏必要和权威的行业管理和规范,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重利润而轻服务,严重地影响着会展业的效益。
(四)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目前仍处于“粗放型”的经营阶段,从经济发展本身来考虑中国目前会展业的“遍地开花”的繁荣,由于在此之前没有必要的内涵和质的方面的积累,这种发展只能是规模、档次、质量不高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展和精品展少,而且低层次、重复办展非常严重。由于各种会展公司都有各自相关政府部门做后盾,所以各种展会不是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而是谁都办不大,谁也都办不好;谁都死不了,但谁也活不好。其直接的后果便是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客户分流,影响了展览会参展效果和展出规模,挫伤了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的积极性,严重浪费了资源,扰乱和制约了会展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之路。
(五)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明确的展会定位同国际知名展会相比,我国展会缺乏明确定位和品牌意识,让参展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有些名为国际名牌精品展,但实际上却是类似农贸市场的讨价还价,有的展会成了滞销商品的处理场所,参展商也缺乏定位,参展的目的也不明确,大多数参展厂商只是“坐以待客”。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是使我国会展业停留在相对封闭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六)非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从宏观来看,我国会展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为展览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形成。同一批人员既是会展组织者,又是会展管理者,也是会展项目的实施者,从策划、招商、展品征集、展品运输、布置直到为参展商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影响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会展业,即使在各组展单位内部,职能和责任也经常划分不明,“事事人人管,事事人不管”,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七)重复建设的会展场所
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更不具有举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如北京最大的国际展览中心,面积只有6万平方米,而在德国,中等博览会的展馆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左右。因此,我国展馆多数只能举办一些低档次的展览,降低了对展商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办展的质量,影响了举办地和我国会展业的声誉和效益。
(八)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与从业人员
无论是会展组织者、管理者还是从业人员,或是为会展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素质总体来看有些偏低,还不很高。他们大多半路出家,缺乏专业训练,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会展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观念比较落后,更新较慢,缺乏创新精神。由于缺乏对展览业理论的研究又使得展览从业人员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不少从业人员没有自己的专长,许多展览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商品展销和成就展览的水平上,掌握外语、电脑,懂得管理,通晓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
(九)缺乏规制与调控
由于会展业在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因此会展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制与宏观调控,缺少行业的约束机制。具有怎样资质的单位才可以举办哪种层次和内容的展览,参展商需要符合什么行业的标难才能入场,没有具体的法规约束,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缺乏地点与频率的约束,这样必然对会展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市场化发展是我国会展业的必由之路
分析现状,中国的会展业喜忧参半。找到了差距,就看到了潜力;分析了症结,就明确了方向。要缩短“差距”,改变“落后”,中国会展业必须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所决定的。
(一)加入WTO的必走之路
国际展览界根据中国的市场容量,经济实力,以及对周边国家的经济辐射能力,预测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内中国毫无疑问地将成为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展览中心。尽管我国禁止外国展览公司单独在中国境内举办国际性经济贸易展览会的规定使国际展览界暂时面临着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但在中国入世后,巨大的国内市场将最终纳入到统一的国际市场中去,我们必须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我国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性做法和国际惯例不符的现行某些管理规定必须做出调整,外商有望获得在中国境内的展览单独举办权。为了减少客户分流,维护其展览会的规模和效益,他们可能会收购或兼并与其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国内展览会,并也可能另起炉灶,单独创办和主办新的展览会。但无论他们将来采取何种方式,至少目前中国组展单位靠市场各个方面的限制和保护政策所拥有的份额将不再拥有,面对的将是公开的激烈竞争。在这种竞争态势下.我国会展企业仍想“靠批件”,“吃政策饭”,那将是十分不现实的。还想“一个办公室,几部电话,一个传真机,几个人”来办展,面对实力雄厚,有着丰富市场化操作经验的国外会展公司,那必将难以承受激烈竞争的压力。我国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倘若还带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影响;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倘若仍停留在西方国家20年前甚至更为久远的水平上,那么这种竞争必然不是同一水平的竞争,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外资进入中国会展业,在抢占我国市场份额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资金、设备、技术、先进的观念、管理技术和发展的机遇。无论是迎接挑战还是抓住机遇,加入WTO,中国会展业都必须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学会按市场化国际惯例办事,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
(二)是深入改革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既定经济发展目标和方针,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模式、手段、方法都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我国政府已进行了有益的努力,并在一些行业部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会展业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晚,进展较慢,目前沿用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使用的按政府部门系统进行直接审批管理的办法。这种办法一般报批时间长,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瞬息万变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企业注视的第一目标,哪个企业落后一步,就会丧失市场。一般而言,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利益驱动和自主决策权大,发现市场和占领市场较快,而政府审批制必然使我们从属于政府某一主管部门,政企尚未分开的会展公司只有极小的自主决策权,如参加境外博览会就必须向外经贸部提前一年申报,最后统一审批,即使在国内办国际展的报批周期也基本如此,这样长的审批时间必然限止了会展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他们难以依据市场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从而发现市场和占领市场也必然滞后一步。一些办展单位为了保证拿到批文不得不很早就上报项目,而且多多益善,但项目批下后真正能办成的展会项目却并不很多,而另一些真正有实力组展办展的单位可能因为某个项目的申报时间较晚,由于该项目已经批复给其他组展单位而痛失办展机会。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奇怪现象,一些单位申报审批项目多,而实际办展数量少,一些单位有实力,但因无批文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这种分渠道分级审批的国内办展管理办法又极易导致重复办展并滋生一些办展单位专吃“审批饭”,乐于跑批文的不正之风。因此这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已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和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口。要想深入改革,突破这瓶颈口,政府的职能应该定位在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改变政府审批、操作会展的模式,让会展企业告别“通路子,拿批文”,“靠关系吃政策饭”的时代,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走入市场机制运作和市场化发展的新时代。
三、积极探索我国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策略
根据国际会展业的主要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我国会展业如何走好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探讨:
(一)提高认识,各方重视
可通过举办会展研讨会和报刊杂志,经常介绍有关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情况,使更多的人了解会展业同旅游业的关系和它在世界各国与我国的发展,熟悉国际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体制、模式、机制与管理方法,明确会展业是旅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旅游活动的重要形式,认识我国会展业必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以及如何来走好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只有提高认识,各方重视才是我国会展业得以改革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调整政府职能,实行市场运作
政府部门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职能转变,将自己的职能集中在宏观调控,建立法制,提高社会环境质量和为公众服务上,改革政府部门对会展活动的“资格认定制和分级审批制”,真正地在隶属关系、领导成员任命、资产纽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坚决地与会展公司实现政企分开。
(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进行会展总规划
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体制,尽快地打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条块管理、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尽快地按照国际会展业市场化管理体制设置的惯例,建立一个以旅游部门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门会展管理机构,在上级政府的授权下,按市场化体制运作,统一规划和管理会展业的发展。
(四)制定会展法规,完善“游戏规则”
尽快制定会展业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将重点放在会展企业和活动的管理上,就会展市场准入机制、主办主体的举办资质、会展评估体系、参展商的行业标准、展会地点与频率、展馆信誉、展场运输与公共服务的费用标准、招展程序及费用标准、消防安全保卫等各项会展事宜,建立会展“游戏规则”,依靠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使会展行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按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
(五)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尽早成立全国会展行业协会和各省市分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行业中就会展活动时间、周期、内容、城市等问题进行联系协调,反馈信息。帮助政府制定政策,建立大家都能认可,并需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以及会员违反行业规定所应受到的相应制裁措施,通过会员的自律行为和行业的制裁措施实现行业自身的自我约束与自我协调,建立起会展业的正常秩序,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六)走产业化道路,实现市场化、集团化
为适应企业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会展企业应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进入市场,走产业化道路,通过企业结构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行业结构,并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收购、兼并、联合,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会展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加竞争实力,培育并鼓励大型会展集团进军国际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参与国际会展业竞争。
(七)培养会展人才,建立专业队伍
要充分利用各级教育机构,开设会展课程,重视开展会展理论研究和交流及在职人员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会展管理与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与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有条件的旅游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加快培养掌握外语、懂得电脑、通晓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会展人才,建立一支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的会展专业队伍。
(八)建设知名会展中心,培育世界会展名城
目前在国际上,修建高质量现代化的会展中心,以满足会展业的发展需要是不容置疑的。在展览大国德国的汉诺威市有68万平方米的大展场,28个展馆,仅室内展览面积就达47万平方米;科隆也有27.5万平方米的展厅和5万平方米的露天场地;此外,慕尼黑、汉堡、莱比锡、法兰克福及杜塞尔多夫等中小城市也各自拥有10到20万平方米场地;意大利米兰拥有展场40万平方米;法国巴黎拥有两个10多万平方米展场;美国芝加哥有20万平方米展场。在亚洲,日本东京和大阪各有10万平方米展地;新加坡室内展览面积也超过10万平方米,由于展馆的不够应用,新加坡政府还在考虑建造一个更大规模的展览馆。我们要外看内比,通过观念上的转变,取得共识,看到差距。会展业硬件设施的建设应在统一规划、规范市场的基础上,走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各地已建设施要通过改造、更新设备来完善功能,改进服务,增强竞争力。新建设施要注意选址及优化资源配置,进行“补缺”,既要避免互相攀比,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又要杜绝“撒胡椒面”,搞小而散的胡造乱建,我国要有重点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中心并培育国际会展名城。
(九)建立对外联系,加强学习合作
国际会展业有关协会在组织和管理世界会展业市场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要积极地建立和国际协会联盟(UIA)、国际会议协会 (ICCA)、国际专业性会议组织者协会(IAPCO)、奖励旅游商协会(SITE)、会议及游客管理国际协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贸易展览参展协会(ISEA)、国际展览联盟(UFI)、国际会议专业人员联合会(MPI)、亚洲太平洋地区展览协会及会议联合会(APECC)、亚洲会议旅游局协会(AACVB)、欧洲展览馆管理协会(EMECA)等全球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成为他们的成员,参加他们的活动,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了解世界会展市场新趋势和新发展,借鉴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开发国际市场,发现业务机会,力求融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同国际市场同步发展。
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着新的时代,新的经济条件,新的外部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观念,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我们认识中国会展业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找出我们在世界会展业中存在“落后与差距”的原因,我们提出中国会展业必须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是因为我们坚信这是改变落后与缩短差距的根本途径。我们还认真思考并提出了中国会展业如何走好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建议,那是希望我们的建议能起抛砖引玉和添砖加瓦的作用,而让中国的会展业做大做强,创造更灿烂的明天。
会展定位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让人郁闷啊。我是学会展策划与管理的,我给你码码书上的字吧。
会展定位是要清晰地告诉参展商企业和观众展会“是什么”和“有什么”,具体地说,展会定位就是办展机构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竞争状况,通过建立和发展展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使自己举办的展会在参展企业和观众心中形成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印象,展会定位是展会的一种战略性营销手段。
怎么定位细分会展业市场
会展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
他的分类太多了,我打字太累了,而且没有现成的网络资料借鉴,建议你看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会展概论》,它对于会展的细分阐述比较详细。
下边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一. 会展业的功能及其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现今,会展业已形成一种经济形态—会展经济,即以会展业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国际会议,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贸易的达成,并利用会展业的连带效应促进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广告业、印刷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的一种经济。
通过举办会展,可推动城市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并向所有参展和观展人员展示城市的经济水平、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同时会展以其特有的直接性和集中性为中外贸易商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有利于贸易的达成,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会展业还可以提高就业水平,香港统计表明,会展业每10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可创造100个就业机会,而以会展业闻名的德国城市汉诺威,在其第三产业中,会展业的就业人数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会展业所具有的巨大连带效应不仅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可提高会展举办地的综合实力。
我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只有一二十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长达到20%。到2002年,会展数量达到2400个,展馆数量达到150多家。2002年全国展会总收入突破70亿,带动的相关经济收入达到700亿到1000亿元。然而我国的会展业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是展会规模小,重复办展严重,缺乏明确的主题和定位,具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少,管理无序,服务质量差,展览业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营销观念,具有实力的展览公司少,会展业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从区域分布来讲,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哈尔滨、成都等城市的会展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较好。而在不久的将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和以广州、香港为龙头的珠三角的会展业竞争将尤为激烈。现在上海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所带来的机遇,将使上海的会展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CEPA的签定,香港会展业将首要并重点实现与广东会展业的整合发展,其成熟的操作经验、国际化程度和软件服务将会使珠三角的会展业短期内略胜一筹。同时国际会展业的加入也会给我国会展业的竞争和平衡增加砝码。但不管怎样,中国会展业走市场化是必由之路,实现政府作为展场所有者与会展举办单位作为经营者的“政企分开”,这对我们各个展览公司、咨询公司、传播公司、广告公司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探讨会展业的营销及传播策略势在必行。
二 . 会展业营销策略分析
首先要有市场调查和定位策略。对于举办一个成功的会展,市场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国在这方面很缺乏,与国际知名会展相比,我国的很多会展缺乏明确的定位,一哄而上,重复办展,主题模糊。在确定会展项目以前,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一方面是有参展需求的参展商,一方面是有了解这些展会信息的人群,寻求“买与卖”的结合,并着眼于未满足而竞争对手较弱的市场。同时,市场调查还要洞悉地区经济、地理方面的优势,使之充分为会展服务。在掌握了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我们要确定会展的定位,是走综合性的会展道路还是走专业性的会展道路。综合性的会展道路是指将各个产业、行业与内外贸结合的交易会、博览会或大型国际会议;专业性会展是指以某一个产业或者行业为依托举办的交易会、博览会或大型会议。前者以“广交会”为例,其宣传口号为“来到‘广交会’就可以找到中国大多数的出口商品”,后者以“高交会”和宁波“中国国际男装展”为例,一个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展会,而另一个的细分更加明确。然而由综合性向专业化发展已经是国际会展业的一大趋势,“广交会”将展期一分为二,不知是否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反应。
其次,要着力打造会展品牌。中国会展业缺乏品牌意识,会展企业鱼龙混杂,竞争无序性带来整个行业的效率低下与恶性循环,行业缺乏品牌企业和品牌会展,缺少领头羊。以上海为例,上海今年的国际性会展达300多场,暑假短短2个多月,面向儿童推出的卡通展就有三个,展期接近,题材重复,各展会规模上不去,效益也打了折扣。参展商面对众多的招展函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信赖谁家。而在国外,多年的市场竞争已经实现了优胜劣汰,打造出不少品牌会展,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科隆国际博览会,法兰克福国际博览会等等,许多出色的品牌展览公司都有自己独家的领域,例如美国的夏洛特展览公司专门举办针对妇女、家庭用品和草坪、农场用品的展会;Weathersfield展览公司主要从事鲜花、礼品和户外体育活动用品展。中国必须借鉴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品牌建设的方法,走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道路。
第三是要注重服务营销。服务是会展业的生命和根本所在,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会展,因此,从立项、招展、办展到会展结束,都必须贯穿良好的服务意识。具体来讲,要做好展前的信息发布,帮助参展商做好展馆展台的布置工作和展场企业的广告宣传;设置展场的各类咨询服务,有的会展中参展商遇到了金融、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影响了参展效果;举办各种洽谈会、主题研讨会,交流信息,创造商机,甚至有类似于“广交会”设立跨国定点采购专区的做法;设立海关、商检的绿色通道,为参展商提供便利;提供运输、保险、翻译等各方面的服务。最重要的然而也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会展结束后的后续服务问题,这需要我们建立参展商、观展商的资料库,保持会后的联络,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日后改进工作,现在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我国一些会展经营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有品牌意识和长远发展打算的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制定网络营销策略。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网上展览也已经为众多的展会所采用。会展本身具有集中性和实物性,但这也决定了其时空的有限性,即它是在某段时间在某地集中举行。但是开辟网上会展则可以突破这些限制,除了在会展举办期间作为主场的有利补充之外,它还可以提供全天候、跨地域、跨国的会展环境,为各国贸易商提供一个丰富、开放、全息的信息交流场所。在网上会展中,只要输入自己想要的产品信息,就会有众多相关供应商的资料提供给你。当然这也需要展会经营者从观念到技术都不断更新,并保证网上会展的时效性。以我国的“广交会”为例,2003年春,第93届“广交会”加大了电子商务的建设,“广交会网站”、“在线广交会”、“在线机电广交会”三大网站,共同承担起服务和促进“广交会”成交的使命,成为现场交易的重要补充,并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最后,会展营销要注意与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会展与旅游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会展参加者向来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以新加坡为例,新是亚洲著名的会展中心,到新加坡参加展览和会议的商务旅客平均在新逗留4天,人均1200新元的普通休闲旅客较多,商务和会展为新加坡旅游业带来的旅游收益占旅游总收益的20%。在澳大利亚,专用性展会期间,平均每人(来自非展会城市的人)大约在展出城市消费700澳元,89%的观众为专门来参展进行了相应的旅行安排,而公众性展会上,每人大约在展出城市消费346澳元,80%的观众为专门来参展进行了相应的旅行安排。同时,开发会展地旅游资源对会展的成功也举足轻重。汉诺威世博会旅游与票务处主任沃尔特·克罗姆贝奇先生在同上海旅游业世博会考察团谈到汉诺威世博会的赤字原因时说:“汉诺威世博会一开始就只把精力集中在办展上,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同旅游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如何吸引旅游者,没有把宣传促销和招徕旅游者放在一定的重要位置上,没有用大型的广告把周围景点结合起来向世界展示。”会展如何实现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利用旅游资源促进会展成功举办是一个很值得思索和实践的问题。
三. 会展业传播策略分析
在会展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信息传播和广告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实现会展业的功能,提高会展的知名度,扩大会展的影响力。世界著名的贸易展览公司如Miller Freeman和 Reed集团都经营着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出版社,他们各自拥有数百种展览方面的专业刊物和专业杂志,还有快速成长的商业网站,他们自身拥有的宣传手段使其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和条件。当然国外会展业历史悠久,以德国为例,超过150年,他们的行业结构已经相当优化,行业运作经验相当成熟,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本身所拥有的条件,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有效的会展业营销传播策略。
首先,充分发挥招展函、会刊、会展网站的宣传作用,这是会展业自身具有的宣传工具。招展函上的信息应明确,尽量突出展会的特色,除了以信件的方式直接寄送给厂家、商家或者相关人员之外,还可采取在网络、杂志、报纸等媒体上发布的形式。在招展函的发布过程中,要注意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如贸促会作为团体组展领导者的重要地位。会刊主要是展会的参展商、投资商名录及对其产品的介绍,当然也会有对未参展的供应商的介绍,还会辟出专门的版面来给商家做广告,一般是在展会前后免费向参展或观展人员发放,以便于日后的联络,因此会刊对于体现会展的实力作用很大,需要重视。现在会刊的电子光盘版是一种更便捷、更先进的信息承载方式。会展网站是外界了解会展的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更新快,所有关于展会的信息基本上都可以在会展网上找到,因此,注重会展网站的建设,增强其吸引力和权威性对于会展业发展大有裨益,一方面会展要完善自身网站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在相关网站的宣传力度或采取友情链接的方式。
其次,善于利用新闻效应。会展业是为交流信息和达成贸易服务的,自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性,再加上它的直接性和集中性以及参加会展人员的广泛性,很容易附加产生“事件性”,因此也就能吸引众多的新闻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中有许多对展会起宣传作用的新闻报道,我国一些大型的国际性展会诸如“广交会”、“高交会”、昆明“世博会”,宁波“国际服装博览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等等,还有一些行业性的如“汽车展”“房产展”等展会,报纸都会对其进行跟踪报道或者发表评论。我们的会展业如果能够在提升自己水平的同时,注重新闻效应,适时进行新闻发布,对于会展业来说,无疑是免费作了极佳的广告。
第三,利用展会活动策划增强传播效果。策划有特色的展会活动,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取得较大的宣传功效,从而提高展会的效益和知名度。这些活动应该与特定的展会项目主题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结合会展举办地的文化习俗、风尚礼仪以及会展参加者的生活与消费形态。Reed展览公司的集团总裁布鲁斯·格德威茨在介绍其成功举办的体育展和汽车展时说到,他们在举行汽车展时加入了一场高中生技术竞赛,让专业人士在汽车上设置了一些小故障,然后让学生们比赛谁能最先找到问题在哪里,获胜者奖励一次旅游并有机会参加全国竞赛;举办体育展时,在现场使用一头真实的鹿,然后向观众讲解如何准备肉食和正确储藏。位于美国南部的夏洛特展览公司介绍其在杰克逊维尔市举办的妇女用品展时,与当地电视台合作,策划了一次为无家可归者捐赠服装的活动,凡是到展会购买西装用来捐赠的观众都可以免费入场,电视台在展前、展中及展后都对此作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广告,而这些活动对于强化展会的生命力,提高其影响力意义重大。
第四,媒体广告。媒体广告同样适用于会展业,因此会展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杂志和户外等媒体开展广告宣传。笔者分别查阅了2003年10月22日到2003年11月21日的《中国旅游报》、《羊城晚报》和《新民晚报》,合计起来,三份报纸各自的会展广告均在10条以上(不计同一展会的重复刊登),除《中国旅游报》上刊登的均为旅游和酒店用品展及论坛之外,其他两份报纸刊登的会展内容涉及金属工业、陶瓷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教育业、建筑装饰业、电子产品业、传媒业、农业、美容化妆用品业、艺术、动植物生态等各产业、行业的展览会、博览会及高峰论坛和国际会议,可以说我国的会展业广告已经初显端倪,但仍有不足,一方面是广告内容比较单一和形式化,千篇一律地文字介绍会展的举办时间,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或是加上活动程序;另一方面是媒体选择的单一,主要是报纸和专业杂志投放,广播、电视、户外等其他媒体的利用率不高,这或许与会展业的产业特色有关,因为其广告必须完整地告知受众展会的信息,并且信息必须真实,而不能像其他的产品广告那样只集中于产品的某一特性,并将其夸张放大,但这是否也与我们的思维定势和创新能力有关呢?其实对于这一块的开发,对我们的广告公司来说也是一块美味的“蛋糕”
最后,会展业的广告宣传还应注意与旅游宣传的整合。会展与旅游的联系在前面已有介绍,在具体实施广告宣传时,笔者认为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是真正将某地区的会展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宣传上也着重两者的结合,这样两种资源相互吸引,其结果是整体大于局部的和。第二是分开进行,但会展宣传附带介绍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和吸引力,而旅游项目宣传也注重营造本地区适宜举办会展的氛围,这样也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当然这些都需要会展与旅游单位或部门的通力合作。据《中国旅游报》2003年11月21日报道,新加坡旅游局最近宣布,将投入1500万新元(约人民币7150万元)开展商务和会展旅游宣传和促销,并从中拨出200万元的广告费在美国、德国、英国、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澳大利亚等主要会展客源市场进行宣传,以巩固新加坡作为旅客心目中“亚洲最适合举办世界级会展的城市”的地位,以会展商务旅游提升新加坡的旅游收入。而香港也拟在全球推出香港“乐在此,爱在此”的香港旅游全球广告宣传活动,这将向世界展示香港多层面、多元化的旅游和文化特色,对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形象,促进其旅游和会展业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