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斑岩型多金属矿航磁异常实例
除第三章论述的三义庄、贾家营、大湾3个新发现的矿床外,再列举小寺沟和木吉村两个同类型的矿床。
(一)小寺沟铜钼矿
1.发现过程
位于平泉县西部南15km上杖子一带,南东距锦承铁路小寺沟站15km,航磁异常编号冀c-59-47。
该矿在清代就曾开采铅、银。1950~1953年东北有色冶金管理局曾派人调查。1957年冶金514队开始勘探,1959年地质部航测大队901队做1∶10万航空磁测首次发现航磁异常,编号为59-47。同年,为配合地质勘探工作的进行,冶金物探队做1∶1万、1∶5000、1∶2000磁、电面积42.92km2。1961年冶金514队完成初勘。1975年冀东地质二队做1∶5000磁法、化探9.03km2,同年至1978年地质五队进行补充地质工作。1979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904队做1∶5万航空磁测和1982年内蒙物探队做1∶5万航空磁测,本区正处在两测区的交接重叠部位,都有航磁异常显示。
河北铜矿小寺沟分矿于1970年10月1日投产,采矿限一中段,设计能力为日产250t;1975年6月扩建为日产3000t;1979年转产钼。
矿床中铜、钼共生,其中钼为大型矿床,铜为中型矿床。铜、钼均属易选矿石,回收率分别为81.72%和80.11%。
2.矿区地质(图4-62)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角闪斜长片麻岩,出露在矿区北端;蓟县系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分布在岩体两侧。矿区为一北东走向、北西倾斜,倾角30°~50°的单斜层构造。
图4-62 小寺沟铜钼矿区地质平面图(据河北矿区简况,1975,略有删改,下同)
(2)构造
矿区位于燕山台褶带下板城凹断束东部边缘。东西向的尚义-平泉深断裂由于受到晚期北北东向构造叠加改造,在下板城、平泉一带明显向北东方向偏转,形成向南东凸出的弧形构造带。小寺沟含矿岩体就位于弧形构造带内侧的北西向压扭性次级断裂中。
矿区内部断裂发育,可分为北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其中前者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后者为成矿后构造,但对矿体影响不大。
(3)岩浆岩
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长3.5km,宽0.8~1.5km,面积约5km2。走向北西30°~50°,倾向南西,倾角东接触带为75°,西接触带为40°。
岩体分异作用明显,可划分为4个相带:Ⅰ中心相巨斑状花岗斑岩,分布在岩体的西北部位;Ⅱ中间相斑状花岗闪长岩,分布于中心相的两侧;Ⅲ边缘相花岗闪长斑岩;Ⅳ晚期斑岩相,包括二长斑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呈脉状或不规则状。
(4)围岩蚀变
A.岩体中的蚀变
钾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分布在东接触带内侧,沿北西30°~50°方向呈条带状展布,蚀变带长2000m,宽300~500m,延深500m。
硅化-绢云母化:叠加在钾化带上,两者在空间上关系密切,是矿区的一种主要蚀变类型。
高岭土化、黄铁矿化:属次要蚀变类型,但在岩体中到处可见,尤其是构造裂隙发育地段,蚀变更为强烈。
钾化和硅化-绢云母化直接控制着钼矿体的空间展布。
B.围岩中的蚀变
蛇纹石化:是矿区的一种普遍蚀变,发育在东接触带(主要是南段),蚀变带走向北西30°~50°,倾向南西,倾角50°~80°。最长1300m,宽30~100m,最深400m。下杖子、上杖子、南沟脑和西接触带也有零星出露。蛇纹石化与硅化密切共生,控制了铜矿体的空间分布。
矽卡岩化:分布在透辉石蛇纹石大理岩带中,有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透闪石矽卡岩、硼镁石矽卡岩等。大部分为不规则脉状、囊状。与之有关的矿化有铜、钼和含铜磁铁矿。
此外,还有泥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大理岩化等,与矿化关系不大。
总的来看,小寺沟矿区东接触带蚀变比较发育,而且分带性明显,西接触带蚀变不发育,分带不明显(或不完整)。由岩体到围岩的蚀变和矿化的大致分带情况如下:钾化-硅化-绢云母化(岩体内部)→透辉石—蛇纹石化(矽卡岩化)→透闪石—蛇纹石化(矽卡岩化)→绿泥石—碳酸盐化(远离接触带);相应的矿化是钼(铜)→铜钼→铜(钼)铅锌银。
3.矿床地质(图4-63,4-64)
(1)细脉浸染状钼矿体
发育在岩体北东边部内接触带的岩体中,矿体呈长条状、大透镜状、扁豆状,长300~600m,宽50~150m,斜深400m。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80°左右。辉钼矿呈浸染状、细脉状,沿石英脉及其边部产出,石英脉的方向以北西向和北北东向为主。除辉钼矿外,还有星点状黄铜矿,属辉钼矿-黄铜矿矿石。含钼一般0.03%~0.1%,平均0.08%,最高1%,最低0.01%;含铜0.2%。钼储量C1+C2级7.06×104t。
图4-63 小寺沟铜钼矿区6号勘探线剖面图
(2)细脉浸染状铜矿体
发育在岩体东北侧外接触带透辉石、蛇纹石化(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矿体呈狭长带状、透镜状、大扁豆状;矿体长300~500m,宽30~100m,延深300m,平行接触带产出,倾向以南西为主,倾角70°~80°。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还有黄铁矿、辉钼矿,矿化较为均匀。含铜品位一般0.02%~1.5%,平均0.6%,最高4%;含钼0.02%。探明储量C1+C2
级14.1×104t。
(3)含铜磁铁矿体
矿体产在蛇纹石化大理岩捕虏体的接触带中,呈透镜状、小扁豆状;规模不大,长100~200m,宽数米。矿石为块状和细脉状构造。矿石矿物有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含铜1%~3%;含铁10%~30%,最高40%。含金一般低于1×10-6,最高2.5×10-6。
(4)铅锌矿体
赋存在岩体北东侧雾迷山组白云岩中,距岩体700m处,严格受北西及近东西向两组次级裂隙控制。矿体呈窝子状、不规则脉状,单个矿体长30~100m,厚0.3~1.5m。金属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黄铜矿、黄铁矿次之。含铅品位1%左右,锌1%~2%。
矿床类型属于斑岩型铜钼矿床。
4.航磁异常特征(图4-64)
异常区北部为一近东西向逆断层展布,断层以北是片麻岩出露区,该区磁场强度较高,极大值达1000余nT,等值线密集,梯度较陡,这是变质岩的磁场特征。
图4-64 59-47航磁ΔT地质综合图(单位:nT)
东西向断层以南,为大片雾迷山组白云岩地层分布,这套基本上无磁性的地层构成了本区平稳的正常磁场。100~300nT等值线呈半岛状由北西向南东延伸,400nT及500nT等值线形成了单独的封闭圈,极大值500nT余,异常宽缓,长5km,宽3km,与小寺沟含矿岩体甚为吻合,只是由于倾斜磁化的原因,异常向岩体的西南侧有所偏移。
异常轮廓与岩体出露范围对比显示,整个异常向南西方向平移500~700m,即异常中心落在了岩体西南边界部位,这一现象除岩体斜磁化缘故外还说明含矿岩体向西南倾伏,并在深部变大,岩体西部的一个不规则小岩枝仍然处在100~300nT异常范围之内,说明彼此在深部是连为一体的。
综上所述,航磁异常未显示出叠加现象,反映的是矿化岩体整体的异常,说明矿体和岩体是没有明显磁性差异的,航磁异常只能起发现岩体的作用,要圈定矿体还要依靠地面大比例尺的物化探工作。
5.地球化学异常(图4-65)
图4-65 小寺沟矿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图
1∶20万地球化学异常图上在矿区及其周围地区为16个元素的组合异常,以Cu、Mo为主要成矿元素,次为Pb、Zn,伴生元素有Au、Ag、Cd、Bi、W、As、Sb等元素。成矿元素面积大、衬度高、浓度分带明显,Au、Ag、Cu、Pb、Cd、Mo、W、Bi具有强内带,Zn、Cr、As、Sb具有内带,Co、F、Sr为外带,成矿元素与伴生元素异常浓集中心在空间上吻合。异常与已知矿床有关。
(二)木吉村铜钼矿床
位于涞源县城东,浮图峪东南木吉村一带,属杨家庄乡管辖,航磁异常编号冀c-59-90。
1.发现经过
1959年地质部航测大队904队做太行山地区1∶10万航空磁测,本区属于59-90异常范围。1960年河北物探大队在王安镇岩体及外围做1∶5万地面磁、化、放综合普查,也将异常区划分为找矿远景区之一。
1966年河北物探大队又在59-90异常区做1∶1万磁法、激电、土壤测量工作,在木吉村周围的河谷中测到了低值磁异常和高值的激电ηS异常,激电ηS异常以其强度高、范围大而立即引起了注意,当时配合工作的地质六队很快上钻验证,在河床覆盖层之下的基岩中,CK1、CK2孔均见到黄铁矿化闪长玢岩,分析化验铜含量较高,此后不断投入工作,历经19年之久的断续钻探工作,直到1985年才完成了普查评价,查明为一个隐伏的中型规模的斑岩型铜钼矿床,是河北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近几年保定地勘院进行了深部钻探验证,发现了下部矿带,使矿床规模达到了大型。
1975年地质部航测大队904队又做1∶5万航空磁测,因为精度较低,航高较大,含矿岩体的异常仍未单独显示出来。
2.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1)矿区地质(图4-66)
图4-66 木吉村铜钼矿区ΔZ地质综合平面图
矿床位于开阔的东河河谷之下,两侧出露地层有长城系高于庄组燧石条带白云岩,蓟县系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砂砾岩,寒武系页岩、泥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下奥陶统灰岩及中侏罗统髫髻山组火山角砾岩和火山熔岩。
构造以断裂为主,按方向不同有北东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5组,而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最为发育,具控岩控矿性质和多期活动特点。
岩浆岩主要是闪长玢岩,位于木吉村周围的河谷覆盖层之下。经钻探证实闪长玢岩呈“蘑菇”状岩株侵入在中新元古界及寒武系中,深部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图4-66),面积约1.5km2,其顶盖展布受北北东、东西、南北3组断裂及层间裂隙控制,呈岩枝,岩床状叠层产出。主岩体呈扁筒状岩颈,长轴近南北向,北界面南倾,倾角45°左右,东西两壁陡立,长度在600m以上,宽400m,岩体自南向北斜冲侵位,为一剥蚀较浅的潜火山岩体。
岩体的主体是闪长玢岩,蚀变强烈,岩体内部有硅化、钾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青磐岩化等,其中硅化和钾化与铜钼矿化关系密切。
岩体具有面型蚀变和矿化分带,由内向外,由深到浅分为3个带(图4-67):钾化带分布在150~250m以下深部,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在地表有出露。岩体中的矿化也具有垂直分带现象:自上而下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多在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中富集,埋深数十至百余米(标高590~720m);黄铜矿主要富集在钾化带上部(590~200m);辉钼矿见于钾化带的下部(430~190m)。铜、钼复合带在标高430~200m之间。
图4-67 木吉村铜钼矿床80线综合剖面图
岩体与碳酸盐岩石围岩接触带产生接触交代变质,外带常形成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及蛇纹石化、大理岩化。并有铁、铜、铅锌等矿化产生。
(2)矿床地质
矿床为“多位一体”的斑岩型矿床、以铜为主,有钼、硫、铁共生。按其产出特征又可分为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大类。按矿体赋存深度可分为上、下两个矿带。
上部矿带为一斑岩型铜钼共生矿体,主要富集在岩筒的中下部钾化带中,以Ⅰ号铜钼矿体规模最大,为一形状复杂的囊状体,长轴北北东向,向南东倾伏,倾角为20°~30°,长800m,宽180~550m,埋深230~650m,处在海拔100~400m之间。矿体垂直厚度多在7.4~340m之间。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少量辉钼矿、辉银矿,偶有白钨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为玢岩及其蚀变带的组成矿物。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为主。矿石品位铜一般0.3%~0.7%,平均0.55%;伴生钼0.142%。
矽卡岩型矿体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或灰岩捕虏体的矽卡岩带中,有磁铁、黄铜、铅、锌、硫铁等多种(图4-67,4-68),矿体呈透镜状,均为单孔见矿,规模小,厚度一般小于5m。主要矿石矿物有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少量方铅矿、赤铁矿、镜铁矿、硫钴矿,少见白钨矿、自然银、自然金等。平均品位铜0.97%,铁31.72%,硫14.17%,锌18.23%。
图4-68 Ⅰ-Ⅰ断面图
下部矿带由斑岩型钼矿-矽卡岩型铜矿组成,富集在下部钾质蚀变带及矽卡岩带中,目前只有两孔控制,矿带长400m,宽100~400m,埋深在800m以下,处在海拔-100~-450m之间。矿体产状与上部矿带一致,长轴近南北向,略向南东倾伏,倾角20°左右。
矿床属于典型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图4-69)。
(3)地球物理参数特征
区内主要岩、矿石磁、电性参数见表4-8。
分析表4-8数据可知,沉积的碳酸盐岩石无磁性,闪长玢岩及蚀变闪长玢岩有微弱磁性,显然闪长玢岩与沉积岩之间仍有磁性差异,所以能在沉积岩平稳的磁场背景上显示出清晰的低值异常来。含铜磁铁矿虽然磁性强,但规模小、埋深大,形不成高强度的磁异常。
图4-69 木吉村铜钼矿剖面及纵剖面图(据保勘院马国玺等)
表4-8 木吉村矿床岩矿石物性参数
沉积岩极化率较低,电阻率较高,蚀变矿化的闪长玢岩具有较高的极化率,尤其是黄铁矿含量较高的青磐岩化和石英绢云母化闪长玢岩极化率更高,故能形成强的ηS异常。斑岩型铜钼矿赋存在闪长玢岩钾化带中,矿体本身就是钾化带岩石的一部分,其物性特征与钾化带岩石是相同的,属于弱极化、中电阻、弱磁性体。
3.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1)磁异常
航磁异常中木吉村异常处在59-90异常区的南侧,由于处在铁岭-浮图峪强磁异常的边缘部位,故在低精度的航磁图上没有形成单独圈闭的异常。
地磁ΔZ是个低值异常(图4-66),强度在100~500nT,呈不太规则的椭圆状,长轴北西西向,长近2km,宽1km,在沉积岩构成的正常磁场中异常十分明显,异常曲线呈起伏状,是近地表磁性不均匀地质体的特征。
(2)激电异常
激电ηS异常(图4-70)与磁异常十分吻合,强度一般5%~10%,最大18%,是个高激化率异常,比起磁异常来激电ηS异常要显眼得多,起初的钻探验证就是针对激电异常的。在一条测线上往往有几个峰值,多数线上有2~3个峰值,曾经做过改变供电电极接地点的试验,证明多峰是客观存在,说明极化体并非均一的整体。电测深结果在无矿化地段ηS强度小于3%,蚀变矿化岩石中为3%~7%,矿化富集地段达7%~16%。ηS测深曲线类型多为G型或K型。
图4-70 木吉村铜钼矿区ηS剖面平面图
在激电ηS异常地段视电阻率ρS值一般200~300Ω·m,高ηS与低ρS异常相互是对应的,在测深断面上也反映同一规律:即高ηS与低ρS异常对应吻合(图4-71),共同反映了矿化富集地段,即反映了矿体赋存部位。
总之,蚀变矿化岩体属于弱磁性、高极化、中电阻地质体。
图4-71 木吉村铜钼矿区86线剖面图
本区地表的闪长玢岩体分布范围较大,向北一直延伸至铁岭村附近,但磁、电异常的范围却远比岩体分布范围小得多,现已查明闪长玢岩只在其筒状体的中心部位矿化才富集,远离中心的岩枝部位则矿化微弱。在岩体中心部位浅部普遍黄铁矿化,深部局部地段铜钼富集成矿。在岩体内围岩捕虏体及岩体周围的接触带上也普遍蚀变矿化,有的地段富集成铁、铅锌、硫矿体,只是规模不大,未能构成工业矿体。所以,实际上矿化玢岩体及其周围的矿化接触带构成了一个多金属的矿化体,也就是多位一体的斑岩型矿床,地表观测到的磁、电异常是整个矿化体的综合反映。
有没有宗族势力和黑社会相火并的例子啊
看来楼主对西安的黑社会还是不太了解啊!!身为黑道人士的我有义务给你补补课了!
吴俊红,个子不高,带一眼镜,很文气,在法国办画馆,属于70年代至今老一代黑势力。
(另外还有一个小吴俊鸿,以前在赌船上做事,比较能打,个头也不高,属于后期之秀)
史瑞,李俊.老五,文龙属于90年代西安黑势力,对比所提到的吴俊红,陈光荣等人晚两代。
老一代黑社会人士:陈光荣(因开元商城地皮一案现在监狱),马胜利(至尊集团),鸡爪子(在澳门包的台面),韩老pia,吴俊红(商人),大老白(搞文物出身),王思本(真爱年华,真爱星座等老板,也是前1+1慢摇吧老板),小五子(搞文物出身)杨保平等。。。不一一例举了
新一代黑势力:体工队里有大李鹏(西安王子饭店一案幕后),巴特,左腾左斌(唐朝会)王海涛(从事土建工程,金翅鸟一案被内保致死),刘文等
社会系有太华路文龙(前几年消失去上海,07年底又回西安),菊花园史瑞,解放路老五(前823看场子),东大街李俊(北关绿蚂蚁网吧幕后老板,多面型商人,娶鸡爪子女儿为妻,现已离婚),小思本(碑林分局马局长的女婿,在西安08年开了10多家游戏机赌厅)等。。。。
新生代黑势力:小筋(保平的兄弟,真名卢方西)俊伟(保平的兄弟)。李越(开设赌场),约翰,李军,冯力(2003.1月18兴庆路伤害警察致死一案首犯,已枪毙),袁伟(绿蚂蚁网吧表面老板),孟斌,王郑,四狼{以上全是李俊的兄弟},太子虎(王虎弟兄弟,现上位),大龙,二龙,牛犊等等。。。不一一例举。。。
黄,赌,毒。。。。祸害着一代又一代,助长着一代又一代。。
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因为有事情。先说到这。改天我会把各位老大的事情好好说说!!管包让各位看官过走足江湖隐!!
小寺沟铜钼矿
(一)成矿地质背景
小寺沟铜钼矿床位于冀东幔枝构造盖层中。区内主要出露有太古界迁西群,中、新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和古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尚义-承德-平泉深断裂在矿区北部通过,与北东走向的下板城-杨树岭断裂交汇于平泉附近。在这一三角地区出露有中生代燕山旋回侵入的小寺沟、轿顶山、槽碾沟、崖门子等中酸性岩体,构成一个以铜钼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区。其中以小寺沟岩体成矿性最好,形成铜钼工业矿床。
(二)矿区及矿床地质
1.矿区地质
矿区北部东西向断层以北分布有太古界迁西群跑马场组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变粒岩;以南为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上部的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以及上侏罗统火山角砾岩、角砾凝灰岩、流纹岩等(图2-22)。
断裂构造主要分为东西向、北西向及北北东向3组。东西向为逆冲断层(F1),横贯矿区北部,产状为走向北东85°~90°,倾向北,倾角70°~80°。该断层控制了小寺沟岩体的西北边界。北北东向断裂主要为平移正断层(F2),走向为北东20°~25°,倾向南东,倾角70°~80°。长度超过5km,并切断东西向断层。北西向是区内最发育的一组断裂,它控制着小寺沟岩体的边界、蚀变带、矿体分布、岩脉及火山岩的分布。
矿区岩浆岩多以斑岩、脉岩形式出现,其次为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按其活动顺序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为辉长闪长岩,中期为小寺沟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酸性火山口熔岩、火山碎屑岩。区内岩浆成分主要为中酸性,从早到晚有从中性-中酸性-酸性的演化趋势。小寺沟花岗闪长斑岩是矿区的主要含矿岩体,以富含铜、钼为特征。岩体的钾-氩年龄为129Ma,小寺沟矿床为134×106a(黄典豪等,1996)。岩体沿北西向断裂侵入于蓟县系雾迷山组,呈长轴为北西的不规则的椭圆状,出露面积约7km2。
小寺沟岩体向南西倾斜的小岩株产出,倾角60°。局部超覆于白云岩之上,接触面产状波动起伏十分明显。岩体由中心向边缘可划分出3个岩相带,从内向外分别为黑云母花岗斑岩(Ⅰ)→花岗闪长斑岩(Ⅱ)→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Ⅲ),各相带间为渐变过渡关系。矿区内以Ⅱ相带出露范围最广且与铜、钼矿化关系最密切。
小寺沟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是:SiO2平均含量为66.35%,K2O平均为3.55%,Na2O平均为4.15%,且Na2O>K2O,Al/(Na+K+Ca)<1.1;岩体分异指数(DI)为74~82。由二长石温度计,石英-磁铁矿氧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小寺沟岩体的形成温度是630~670℃,由黑云母成分计算得到岩体结晶时的水逸度fH2O=1300×105~1955×105Pa。
矿物组合是中酸性斜长石+富镁黑云母+角闪石+榍石+磁铁矿;磁铁矿含量为0.5%~1.2%;微量元素为V-Cr-Co-Ni组合,且含量高;黑云母处在Ni-NiO缓冲线之上;全岩氧同位素δ18O为7~8.2等特征,表明小寺沟岩体是由幔壳混融的同熔型花岗岩浆所形成。
2.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规模、形态及空间分布
小寺沟矿床是以铜钼矿化为主,次为铅锌矿化和铁矿化,并伴生有金、银、硫、铼、硒等。矿体分布明显受控于岩体接触带和蚀变带,围绕小寺沟岩体形成环带状。自岩体内接触带向外,依次是钼矿化-钼铜矿化-铁铜矿化-铜矿化-铅锌矿化-铅矿化。主要矿体有:
铜矿:铜矿化主要分布于小寺沟岩体外接触带上的变镁矽卡岩的蛇纹石蚀变岩和蛇纹石化白云岩中,其次是钙矽卡岩的石榴石矽卡岩中。前者矿化强、范围大,构成主要铜矿体;后者分布局限,仅以伴生元素形式存在。矿体一般长300~500m,最大达1000m,平均厚 40 m,延深250~350 m,最大达570 m。总体走向为315°,倾向南西,倾角60°~80°。矿体形态比较规则,通常呈似层状、狭长带状,与接触带产状一致。在接触带内侧由捕虏体构成的铜矿体,规模大小不等,一般长 200~300 m,厚 1~10 m,最厚 40 m。总体走向北西,倾角为 30°~60°,形态为透镜状。脉状、扁豆状(图 2-23)。
图 2-22 小寺沟铜钼矿床地质图
图 2-23 小寺沟铜钼矿床 9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图 2-24 小寺沟铜钼矿 30 线剖面图
钼矿:钼矿化主要分布于岩体内黄铁绢英岩中,次为钙矽卡岩的石榴石矽卡岩中。钼的矿化强、范围广,发生在内接触带边缘与铜矿体相接处形成钼铜矿。钼矿体长 300~500 m,厚 50~100 m,延深 300~500 m,矿体总体产状为北西走向,倾向南西,倾角60°~80°,向深部逐渐变缓(图 2-24)呈厚大的透镜状,两端急剧收缩变薄并有分支。
铁矿:铁矿主要分布在变镁矽卡岩中。主要以规模小、矿体不连续的矽卡岩磁(赤)铁矿为主,局部地段受后期铜矿化叠加,形成含磁铁矿的铜矿体。
铅锌矿:铅锌矿化或铅矿化主要分布在距小寺沟岩体较远的青盤岩化结晶白云岩中,明显受岩石裂隙控制,形成脉状矿体,品位高但规模很小。
(2)矿石组构特征
矿石类型可分为铜矿石、铁铜矿石和铜钼矿石和钼矿石 4 种。
占铜金属储量 90%以上的铜矿石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组成,以及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等。脉石矿物有蛇纹石、白云石、方解石、透辉石、金云母、硅镁石等。铁铜矿石主要由黄铁矿、黄铜矿组成。脉石矿物有透辉石、硅镁石、白云石等。铜钼矿石主要由黄铜矿、辉钼矿组成,含钼为 0.01%~0.08%。其他组成与铜矿石相同。钼矿石主要为辉钼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绢云母、钙铝榴石、透辉石、方柱石、硅镁石等。钼矿石占钼金属总储量的 95%以上。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偶见熔离结构及压碎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和块状构造。铜矿石常呈细脉浸染状构造。
(3)蚀变矿化特征
矿区的围岩蚀变具多期、多阶段特征,根据蚀变岩的矿物组合、岩石结构构造特征,主要蚀变有钾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粘土岩化及矽卡岩化(含蛇纹石化)。蚀变岩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带状排列。由岩体向外依次为花岗闪长斑岩→钾长石、黑云母蚀变带→黄铁矿、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粘土岩化带)→钙矽卡岩带→镁矽卡岩、变镁矽卡岩带→蛇纹石化白云岩带→白云岩。其中主要含矿蚀变岩石是含钼黄铁绢英岩、石榴石钙矽卡岩、含铜变镁矽卡岩和蛇纹石化白云岩。
成矿阶段划分为:早期碱性阶段,形成钾化蚀变岩和矽卡岩,形成温度在400℃以上;酸性淋滤阶段,形成碳酸盐岩———硫化物组合的细脉,温度为350~280℃。
小寺沟岩体蚀变带的石英、方解石中含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其中气相含量为45%左右。这种气、液、固三相包裹体的共存,说明成矿流体具有热液沸腾现象。其中,辉钼矿的形成温度主要集中在320~360℃,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形成温度主要集中在280~320℃。包裹体中子矿物的出现及其含量的统计,高盐度包裹体的出现地段与铜钼矿化地段相一致,包裹体中盐类矿物主要是NaCl和KCl,经测算,含矿溶液的总盐度为45.4%,PH2O=300×105Pa~500×105Pa。
(三)成矿物质来源
1.硫同位素
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几种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见表2-19可知,本区硫化物的δ34S变化于-0.41~4.58,平均2.36,具塔式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为2.0~2.5。由表2-17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岩体中还是矽卡岩、白云岩或蛇纹岩中的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非常相近,表明它们沉淀于含相同硫同位素组成的热液。在频率直方图上呈陡塔式分布,具有深源岩浆硫特征。
表 2-19 小寺沟铜钼矿硫同位素组成
2.氢氧碳同位素
从权恒等(1992)的10件不同蚀变类型矿物样品(表2-20)可看出,各蚀变带中不同矿物δ18O为6.29~12.50,平均10.42;3件粘土矿物δDH2O为-85.7~-98.7,平均91.93;2件钾长石δ18OH2O为6.88~7.18,平均7.03。结合硫同位素特征表明,说明成矿流体中的水可能是以岩浆水为主,有大气降水参与的混合水。发生钾质交代形成钾长石、黑云母的流体与岩浆水流体在成因上有继承性,而石英-绢云母化阶段,流体同位素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天水加入的缘故,越到热液晚期,这种天水加入的程度越大。
表 2-20 小寺沟铜钼矿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
图 2-25 小寺沟铜钼矿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3.稀土元素
岩体为富轻稀土型,δEu 在零左右,无铕异常; 矽卡岩中稀土含量比岩体高,表明在矽卡岩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稀土元素的轻度富集作用,将矿区主要地质体稀土元素分析结果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投点于稀土分布曲线(图 2-25)上可见,除石榴石样品外,其余样品均为向右倾斜的协调的曲线,与 I 型花岗岩的稀土分布模式一致; 花岗岩体与矽卡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近,表明两者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
综上所述,小寺沟铜钼矿床成矿物质应来源于地球深部,花岗闪长斑岩体是成矿母岩。东西向深大断裂及派生的北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组成了构造格架,共同控制了含矿岩体的分布、形态和边界条件,也是导矿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