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包含头部腧穴的定位的词条

课程:

腧穴的定位方法是什么?

针灸临床中,治疗效果与取穴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等4种。

(一)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在中国古典医籍中被称为“骨度法”,就是以患者不同部位骨骼的尺寸作为长度测定的标准,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定位方法。临床中比较常用的骨度分寸标准详见常用骨度分寸表(表8-8、图8-1)。

表8-8

(二)体表标志取穴法

体表标志取穴法是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的自然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的、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甲、乳头等,称为固定标志。比如在两眉中间取印堂穴,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穴,就是利用固定标志的取穴方法。另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为“活动标志”。比如取阳溪穴时,让病人将拇指翘起,在拇长、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阳溪穴;取肩髃穴时,让病人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可出现两个凹陷,于前方的凹陷处取肩髃穴。

(三)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又称手指比量法,是以病人本人的手指为标准来定位取穴位的方法。因每个人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病人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医者既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做出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具体方法不一,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如中指同身寸法,是以病人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的长度,来衡量其他部位,适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病人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长度,来量取其他部位,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是让病人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图8-1)。

手指同身寸法必须与骨度分寸法相互结合使用,如果只以手指同身寸度量病人全身各处,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

图8-1

(四)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外侧手中指端所指处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半握拳,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在两指端之间的掌心处取劳宫穴;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处取百会穴等。

九阳足道头部穴位讲解报告单

神庭穴定位:在头正中线上,入前发际0.5寸处。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鼻渊、癫狂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上星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囟会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前顶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百会穴定位: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后顶穴

定位: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5.5寸和,当百会后1.5寸,下距脑户3寸

主治:古代记述:风眩、目眩、颅上痛、癫疾、瘛疭、狂走,项直颈痛。近人报道:脱发、健忘、失眠、癔病、精神分裂症。

强间穴

定位:强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穴上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脑户穴

定位:脑户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风府穴定位: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哑门穴

定位: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风池穴定位: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太阳穴定位: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前额有哪些穴位

前额有印堂穴、阳白穴、神庭穴、眉冲穴和曲差穴。

额头上有个穴位叫“印堂穴”。印堂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连线中点。

阳白,人体的一个穴位。足少阳胆经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

神庭,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属督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平刺0.3~0.5寸;可灸。

眉冲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脉经》,别名小竹。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沿皮刺0.3~0.5寸。

曲差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平刺0.5~0.8寸。

扩展资料:

印堂发青气滞血瘀。如果印堂呈现一种淡淡的青,没有光泽,可能是肝气郁结所致。这类人通常会有胸口闷、喘不上来气、情绪抑郁等情况。

厚朴花、玫瑰花、佛手均可疏肝理气,平时可用来泡水代茶饮。按摩太冲穴也可疏肝健脾、理气和胃,调畅气机。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用手指沿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线向上移压,能感觉到动脉搏动处便是太冲穴。每天早晚按摩各一次,每次10分钟。

参考资料:人民网-印堂发黑,乃凶兆?印堂颜色和健康有关

腧穴定位的数学原理是什么?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四种

1 体表标志法

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是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三角肌止点部定臂臑;眉头定攒竹;两眉之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之中间定膻中等;活动标志是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2 骨度折量法

此法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全身不同的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再等分折量的定位方法,因此法是等分折量,因此不论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很适用。常用的骨度分寸列表如下: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表 说明书

头 面 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后发际不明时及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额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突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 腹 胁

部 胸骨上窝→胸剑联合中点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外缘→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 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 肢

部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腘横纹相当14寸)

腘横纹→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

3 指寸定位法

这是指利用患者本人手指的宽度以量取腧穴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见'图表')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手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

在具体取穴时,医生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

4 简便取穴法

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等。

人的头部一共有多少个穴位分别在头的那些地方呢?求大神帮助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穴位图

在头部,密布着许多穴位,不同的穴位有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知道了常见头部穴位的作用有哪些,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即使大家了解了穴位但是也不可以私自针灸,错误的针灸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要慎重。

人常称“头痛”为“头风”,因为头居于身体最高位,如山之巅顶,容易受风邪侵犯。风邪“善行而数变”,即风邪致病发病迅速,病证变化万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蒋可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头是阳气汇聚之处,外感和内伤都会引起头痛。头痛突然发作时,不妨根据不同症状按压相应穴位,有助快速减轻疼痛。

  后脑、颈部疼痛,按压风池穴。传统医学认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为胆经腧穴,“乃风邪蓄积之所”。后脑及颈部疼痛多由风寒引起,因此,按压风池穴能起到缓解作用。风池穴位于后头部,稍稍低头,枕骨下方两条大筋之间的明显凹陷处就是风池穴的位置。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6:22:39  回复该评论
  •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5:18:15  回复该评论
  • 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2:54:41  回复该评论
  •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5 04:22:27  回复该评论
  • 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