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智慧,仁爱,勇气,正直。圣者之道?
道家学说里的圣人之道,还是中庸之道。
道德经里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不仁并不是指不仁慈(易误解为残酷),而是不仁慈也不残酷,既不会有妇人之仁也不会残暴;不偏袒,偏爱也不歧视任何一方的意思。
百姓也不是指老百姓,周朝分封制,这里的姓指的是当时有地位的大氏族;所以百姓是跟文武百官差不多的意思。老子提出的圣人在当时是指圣贤的君主,意思就是说圣贤的明主治理天下把手下的官员当做刍狗,让他们各司其职,客观发展,不过多加以干涉(为何这么理解,因为刍狗并不是指有侮辱意义的狗,古代刍狗是稻草扎成用来祭祀的,就跟我们现在拜神用烧猪一样,而且当时狗的意思不是犬,是泛指牲畜幼崽,可以是小狗小猪小羊等,所以后人用这句话来误解成:圣人很残酷,把老百姓都当成狗一样。是不对的)
道德经中这句的上一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天地来比喻,意思就是说圣人之道要像天地一样:客观,不偏爱也不歧视任何一方,一切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发展。
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道。
你说的是阳神里的圣者之道,见仁见智吧,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吧。
但要追本溯源,想知道真正的圣人之道,还是要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准,因为这是他提出来的,后人只是加上自己的理解罢了。
辩论赛:对于未来人才智慧比仁爱更重要
我个人认为,如果将来都有智慧没有仁爱的话,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机器化的社会,不是人性化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有什么意思呢?
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两个人相亲相爱。孔子首次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爱理论,后世的统制者又以此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家的“兼爱”以及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爱”又有所曲别。
“仁爱”则有远近、有深浅,要推己及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是由“仁爱”发展出来思想观点。
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能力水平高了,就要爱天下。由此进一步发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爱”要由近及远,“恶”同样要由近及远,想要施加于他人的,先施加于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仁爱”主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类型的爱,是一种进取型的仁人之爱。
扩展资料
“仁”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为“二”,代表多数。故“仁”本身就显示了人活在世间,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众多人组成的群体活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关系是“爱”。有弟子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儒家讲的爱,不是由杂染情绪推动的贪爱、溺爱等等的爱,而是“仁爱”。仁爱简别于普通的爱,其特征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在修身基础之上,实现内圣外王,从而实现生命本质上的超越。
仁爱,在五伦关系中不同角色之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状。由此,儒家的仁爱,被人诟病为是不平等的爱、有等级的爱。
其实,正因为这种外相上显现出的不平等,才使得我们每个个体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藉此可以学习而得到提升。由此也显示出,仁爱不仅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美好情感,而是含摄智慧的一种学习方式。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上通“道”与“德”,是对道与德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最好诠释与表达,下达“六艺”,即在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对境中都可以实践并显发“仁”的内涵。
智慧仁爱app有没有没有破解版
没有。
它下载的时候只有一种版本,这款软件是天津仁爱学院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生活管理服务,支持在校师生在移动端上进行校园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