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1、乡村规划中怎样打造乡村景观?
- 2、乡村规划的乡村规划的原则
- 3、在进行地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要点是什么?并如何按照特定的要求打造美丽乡村?
- 4、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 5、现如今,该如何定位乡土景观?
- 6、如何规划美丽乡村设计师?
乡村规划中怎样打造乡村景观?
在提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将生态景观融入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0 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0 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0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
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农业景观生物的多样性保护
0 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
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
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优化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0 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
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0 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0 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大多数据研究表明,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0 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
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0 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
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0 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还可以加固土壤。
0 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
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
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
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乡村规划的乡村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农民主体。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2.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3.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坚持试点先行、量力而为,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4.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加强以森林和湿地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建设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防止“千村一面”。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现阶段应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在进行地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要点是什么?并如何按照特定的要求打造美丽乡村?
农业、农村、农民,从历史纵深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乡村建设有光彩夺目、成就辉煌的一面,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另一方面也逐步销蚀了乡村原有的自然淳朴的文化气质,乡民精神生活日趋荒漠化,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用意良善的新农村建设,在很多地方演变成强制农民集中居住的运动,使大量村落被夷为平地,等等。因此,中国在解决自身乡村发展问题的同时,更要以实践去探索一条“唤醒乡愁”、保住文化、激活乡村产业、有效避免资源环境的“倒逼”,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勇先创景长期从事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对不同区域乡村的分析与实践,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层面存在的不足,形成了系统、科学且行之有效的乡村规划实操经验,将美丽乡村项目规划实操经验总结为“三纲五常”。
(一)三纲
“以民为天纲”——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通过返聘农民工和农民参与分红,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以宜为地纲”——功能分布准确,布局规划合理,因地制宜,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相应的目标和措施。
“以和为人纲”——注重资源生态和谐,自然环境和谐,人文环境和谐。
(二)五常
超级IP引爆源——分析、挖掘旅游资源,找到共通的情感及文化认同感,通过一种普遍的认知感觉,结构出隐藏在资源里的灵魂、个性、精神,聚焦出最具发展潜力、最有核心吸引力的超级旅游产品IP,形成超级IP引爆源。
构建活力乡村——关注农民主体,组织农民群体,整合社区资源,引入共建、共享等新理念,释放农村生产力和活力。
传统乡愁回归——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传承世代共同记忆。
跨界延伸玩转——整合资源,以超级IP为核心,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面,延伸旅游产业链;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延伸消费,促进社会化口碑传播。
生态聚合持续——聚合优势资源,创新生态模式,让政府、游客、农民、投资者等持续收益,打造良性的产业和环境生态链,形成可持续圈层。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江西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你解答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统筹城乡,村镇、村庄发展,以产业为支撑,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村庄生态环境品质,构建产村一体的综合性规划。在江西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案例中明确把现代农业产业作为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认为美丽乡村规划应统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立足区域发展、城乡统筹的视角,统筹产业、村庄、生态、文化、景观等多要素,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应用新发展路径,落实供给侧改革,引领消费新需求,探索示范带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示范引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技术层面:要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产业发展基础,结合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统筹区域发展,确定乡村规划总体定位,发展重点,提出建设性规划内容,确定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明确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路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充分挖掘地域风貌,构建村镇产业支撑体系。总之,在保护生态环境,文化传承,挖掘村庄特色,统筹村庄居民点与农业发展布局,合理选择重点发展项目,打造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休闲、旅游为主线,以大地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为脉络的总体发展格局。
现如今,该如何定位乡土景观?
THURSDAY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在近几年大热,乡土景观的再生与复兴也势在必得,但千村一面的情况也屡屡发生,现如今该如何定位乡土景观?
六个 概念,傻 傻分 不清
地域/ 乡村/ 寻常/ 传统/ 当代/ 新
1.
地域景观
即乡村、居家和传统的事物,包括乡村、房屋以及过着平常生活的人们。对乡土景观的理解也就是地方性特色的景观,它并不重视高新的技术,并且崇尚本地的文化。地域不同,其景观也完全不同。
乡村景观
这种定义与“城市景观”相对应,包含了地方传统的意味,其重点在于农业为主的生产和田园生活,城市和城市生活在乡土景观之外。
寻常景观
指的是普通居民体验的景观要素。乡土景观无所谓乡村还是城市,它是指人们生活当中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存在于最普通的生活经验当中。
传统乡土园林
为传统村落中的各种类型的园林,它包括宅园、公共园林、寺院等。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般特点,又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
当代乡土
“当代乡土”为一种自觉的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场所和气候条件所作出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能够反映当今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
新乡土
“新乡土”就是从时空、范围、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乡土情感出发,并针对现有乡村和城市在环境、建筑、规划模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大 问题,设 计应 该避 免
生态/ 地域/ 乡土/ 冲击
2.
生态环境破坏
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它的荒废和破坏直接影响了整个乡土生态环境。
地域特色丧失
中国传统建筑和乡土文化逐渐衰落,严重危及地域特色的延续性。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相互仿效,照抄照搬,造成了“千村一面”的同质现象。
乡土文化缺失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剧,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乡土文化的传人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单调。乡土文化面临着泯灭的危险。
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许多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事业发挥其乡土文化,与此同时旅游所带来的压力也正逐渐显露出来,乡土景观逐渐丧失养分,成为名不符实的空壳。
四种 分类,乡 土的 景观
物质(自然、生产、生活)/ 精神
3.
乡土自然景观
包括乡村中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水体以及动植物。
乡土生产景观
包括田野景观、耕作景象、耕作用具等一系列围绕生产形成的物质景观。
乡土生活景观
包括乡村生活中的景象以及生活器具。
乡土人文景观
包括乡村中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
八种 符号,提 炼看 特征
空间/ 景观要素/ 景观特征
4.
三大 模式,发展 乡土 文化
保留与维护/ 继承与再生/ 生产与经营
5.
保留与维护—乡土自然与生态旅游
对于自然长期形成的乡土景观,应该采取保留与维护的措施,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以乡土自然为背景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这里的生态旅游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者,他们必须是人数不多的小团体,而且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及志愿者意识,即所谓以张扬个性与实现自我为目的的旅游,或称为自律性旅游。
继承与再生—乡土人文与文化旅游
对于有较强的历史人文价值的乡土景观,应充分挖掘使之得以继承和延续下去。坚持历史风貌保护优先原则,与自然景观环境相适宜的原则,因地制宜、功能突出与协调发展原则,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高度协调。
生产与经营—乡土农业与观光旅游
对于农耕历史悠久、具有特色产业的地区,可以采取将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观光旅游模式。以乡村的农田、果园、村舍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场景为特色,以淳朴的乡风乡情为纽带,开发注重旅游过程的参与性,让游客亲自参加种植、采集、品尝和加工等活动。
如何规划美丽乡村设计师?
一、乡村建筑设计
01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外迁居民,并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设计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形成带有公共院落的规模组团,与传统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节约性、庭院空间的层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显著提升。
02
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
地块位于安吉山川乡船村主干道边,紧邻溪水,建筑原始状态很差,屋面瓦、墙体基本报废,只有几根红砖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设计师在大空间中尽量多的设置天窗,使风景最大化的映入室内,也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民宅的干扰。施工中大量使用就地取材的乡土材料,门窗由村里的老工匠制作。
03
莫干山大乐之野庾村民宿
民宿位于浙江莫干山镇庾村国营时期蚕种厂的西侧,旧有的建筑散落在场地上,有些已破旧坍塌,树木填充了村落肌理的剩余空间。设计采取风景内化的策略,不仅是建立对于不利外部的防御性,反之也让被渗透的内部成为景观中一部分。同时民宿也为小镇提供了可共享的公共空间造就了公共区与民宿之间特殊的流线关系,和多样的游走体验。
04
木兰围场
自古以来的建筑形象功能就与符号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案建造场所是一片大草原,如何的建筑才能不违和的融入场所呢?我们试图从蒙古包中寻求灵感,其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却是草原的图腾。我们以传统的蒙古包为母题,从平面,立面到装饰纹样,向传统精神致敬。
二、乡村景观设计
05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项目将动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来设计,使埋没于偏远贫困地区达数十年之久的城头山遗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仅保护了古城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而且还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旅游休闲价值的参观和体验区。作品展示了景观设计是如何将一个湮没无闻的考古遗址转变为一个能给当地发展带来效益的集教育性、娱乐性、生产性及经济性于一体的文化游览区。
06
乙未园环境教育主题儿童乐园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尾料、废料,以及拆除卸的旧物,大量堆积于场地中。设计师决定用这些来“拼凑”儿童乐园,空间上满足乡村儿童活动的需求,材料和施工则注重低成本、低技术建设,更深远的意义则是我们对于儿童环境教育的考虑。
07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
原场地空间局促单调,缺少活动及休憩设施,常年积水,影响周围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由于沿用建设城市的惯性思路,地面过度硬化,忽视必要的生态措施,使自然生态的乡村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设计以水为切入点,针对场地问题,试图塑造亲切闲逸的邻水活动空间,重拾岭南乡村以水叙事的传统,探索乡村公共活动与生态景观的融合。
三、乡村整体营造
08
西溪南村望山生活
西溪南村这个号称徽州文化最为丰富的古村落,几年前已经凋蔽不堪,大量古民居坍塌弃用。“望山生活”与西溪南镇政府及乡民,通过合约的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共同管理遗产村落的机制审查村级规划,在修补旧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民宿、开办文化创意活动等,并用“拼贴”方式,规划新乡村民居和服务设施,从而保护并激活乡村文化遗产。
09
上坪古村复兴计划
上坪古村是历史文化名村,设计团队在保护的前提下,挑选了村庄中若干闲置的小型农业设施用房,如猪圈、牛棚、杂物间、闲置粮仓等进行改造设计。植入新的业态,补足古村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为村庄提供新的产业平台,并强调建筑的当代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10
山东凤凰措再生营造
凤凰措是一场空心村再生实践,整体定位为乡村艺术区,包括民宿酒店和艺术家工作室,设有林中美术馆、水上剧场、山顶教堂、山畔禅苑、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以及茶室、咖啡厅、餐厅、儿童公社等休闲空间,并保留一个区域打造为老房子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