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军校教育理念_军校大学办学定位理念的理解认识

课程:

大学理念的认识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精神,是引导学生的灵魂,是团结大家的制度,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它反过来还要评价这种制度

大学的理念在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也多次被讨论、重新理解,总的来说,大约经历过四次重大的冲击。

最初的大学是以“培养人”为理念的,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一种学习的精神,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大睡,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这就是最初的大学所追求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这种内纵式的发展决定了大学在当时的社会处于一种边缘性的地位。

到了19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提出了要“育人”与“科研”并重,它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的培养中心,还要成为科研中心。但当时的科学研究仅仅是“贵族之间的一种精神活动”。所以大学相对于社会仍然是封闭的。

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加州,斯坦福等指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并以“两弹”的发明和“硅谷”的崛起奠定了这一理念在当时的主体地位,大学成为社会的中心。

70年代后,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人类所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激。从而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

这是近代大学理念的四次重构,而今天,我们认为,大学应该是以上四念并重,四位一体的。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军校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实现人才强军战略关键在于人才强校工程的实施,强校重在强师,如何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才教育资源开发的转变,实现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值,必须着眼建设良好的人才使用管理环境和平台;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效益。 自本世纪初,我军院校教育进入新的变革时期,教学人才资源与知识创新能力由此成为衡量军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才成为院校所有资本中最为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院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如何育人、留人、用人、发展人、造就人、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成了对军校生存价值的有效自身考量。 1 积极搭建人才作为和发展平台 军校人才教育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创新和发展等几个关键环节统一起来,为教学人才服好务。为此,要克服和摆脱传统人才观和服务价值观的束缚,真正在认识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行动上将人才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人才资源利用的如何?关键在于人才的管理。对于优秀人才而言,要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术得到发展,除其自身加以努力、院校给予晋级和提升,以及生活上的高待遇外,更重要的是院校要为其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空间,做好成才成长空间留人、特殊待遇留人,真正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员队伍中来。 1.1 为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提供条件。我军几十年来一直重视院校人才建设与教学管理,把院校当成部队建设的开路先锋和“重工业”基地。一个国家的军队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外军十分重视把优秀的人才选调到院校教学一线并设法让其安心工作。俄军对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员都给其相应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特权。美军在选拔使用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时更加严格,从任职经历、实践经验、全面素质、专业技能等都有严格的标准。我军在长期的院校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选拔任用德才兼优的同志充实到教学及管理一线。现在,全军院校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争取建设全军全国甚至国际上的一流院校。但是,不管处于哪一个竞争层次,其核心任务都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从而为学科的发展、学校层次的提高打下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人才的数量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有一批“能适应院校发展的、有利于形成创新成果的、自身知识结构优化的”人才。 1.2 抓住支持人才成长的最好时机。近几年来,全军院校经历了布局结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期,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实行教学考评、质量评估、综合评价等,聘用非现役人员,既弥补了军校教研力量的不足,又减少了现役军人的编制员额;既可使学员接受新知识,又可精简教学机构。为便于教学和管理,教学管理人员既要懂得如何与学员沟通,以达到心理相通、志趣相近等。对教研和管理人员也要实行“轮换制”、“聘任制”、“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环境。为有力推动了院校人才队伍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给予人才成长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人才培养往往滞后于人才的实际需要,使不少人才或潜在人才在依靠自己的奋斗艰苦地成长着。如,人才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扩大知识量时,总有一些与人才成长不相适应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的措施挡住了去路;人才最需要科研经费支持时,他可能会因为年轻资浅而得不到支持;在他最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生活压力而分散了注意力。对此,院校应当及早发现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并提前做好人才投资和人才选拔工作,在人才“爬坡”的时候给予有力的支持,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提供最及时的支持。 1.3 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和谐环境。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提高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便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育效益。目前,我军院校对如何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都有自己的新招,给出了各种优惠待遇,对人才的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已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长期为我所用的机制。目前,随着人们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特别要重视对优秀人才资源培育工作,多问一问为教研人员做了什么,而不过多要求教研人员应做什么。把人心调舒畅,把气氛调舒心,把环境搞美化,营造人才快乐成长的环境。 2 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 美军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视教师队伍若生命,十分注重青年教员的培养和高质量教员队伍的精心构建,是其成功的基石和办校的核心。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环境条件是基础,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关键。就是说,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对院校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进行系统变革与创新。 2.1 建立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当前,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用人机制、引人机制、选人机制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如职称评定、工作考评等。军事院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使人才成长和使用价值永远走在世界军事前沿,取得长足进步,必须走创新教学管理之路,使人才资源得到深层的挖掘。事实证明,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军事服务的重要职责,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目前,我军院校正处在变革的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资源的管理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军事使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院校人才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在不断调整,人才的内涵也在随之变化。因此,人才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创新和谐教学管理模式。 2.2 建立岗位责任管理机制。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力,人才发展是第一位的。胡主席:“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目前,我军院校的人才管理主要以学历职称要求为条件,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为主要抓手,并且职务与待遇、地位、评价相对应。它一方面把人才的发展引入了“独木桥”,无论是培养人还是使用人都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发展也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为目标;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管理人才队伍中的“仕而优则专”现象,就否定了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理念。在西方军校人才资源管理中,人才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提倡术业专攻,让教官岗位成为军人最向往的职位,享有很多特权,实行院校教育岗位补贴制,院校教官工资水平普遍高于部队和机关同职衔军官,生活环境优于岗位的军官,采取不同军衔不同待遇,每晋升一级军衔增加工资10%的办法,激励教员安心工作,不断学习。每年除寒暑假外,俄军院校还组织教官定期疗养。由于俄军实行社会化保障,加之工作稳定,所以,教官队伍思想稳定,有荣誉感和进取心。对外军院校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对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做法,在落实的质量和效果上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质疑,如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两员至上”“教员是核心”问题等。 2.3 综合系统地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教育的真正意图在于引导和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注重个性的发挥,并给予其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才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效建设工程。必须改变只管使用、不管培养的做法,必须改变单兵作战、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必须形成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之间的配套运作;同时,要在体制、制度、政策、岗位聘任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院校对人才资源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强调综合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能期望出台一项或几项政策就能解决人才建设的所有问题。 2.4 实现人才价值与院校作用的统一。人才资源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是一个变数,就像能买到学者的成果而买不到学者的智力一样。所以,在人才资源管理中,院校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实际能力,更要重视人才的发展潜力。对教学人才的考评,应以业绩为核心,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考评体系。在学历学位、政治思想、教学科研工作数质量等方面制定量化考评具体指标,改变“科研成果代替实际工作能力,论文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使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才成长进步规律。随着市场意识的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程度有所提高,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使人才构成、人才管理和分配机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培养还是引进人才,都要有超常规的举措,要变静态式管理为动态式管理。 3 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最大的人才使用效益 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也是人才建设工作的新变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作用发挥中,必须变革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使人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价值。 3.1 端正教学管理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规划是院校办学成功的向标。要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及与之相适应的战略规划。美军院校非常重视其教学管理理念,美军在教学管理中认为,办学思想越端正以及办学理念越稳定、越清晰,就越能产生促进效应、引导效应、规范效应和激励效应;就越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其办学行为、教育质量就越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和规范。因此,从院校自身看,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一个清晰、稳定的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3.2 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挖潜人才资源,发展院校的人才量。在人才资源管理上,要转变长期形成的“管人”的观念。要转变单位与人才之间“管与被管”的隶属关系,淡化行政色彩,尊重人才的教学价值和学术地位,尽量创造人才自主发展的空间。为此,要把“管”转变为“资源开发”和“服务”,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注意把单位与人才之间的关系用真情这个纽带来维系,给予人才更多的温暖与信任、关心和支持,落实人才在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3.3 形成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局面。人才管理是一项系统的服务工程。因此,必须形成一种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局面。要体现党管人才的思想,把人才建设列入院校总体建设规划;各有关职能部门、用人单位要协同配合,把人才建设工作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员培养、服务基层等紧密结合。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要着力于目标管理,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力求做到优化高效,进而实现人才的最大使用效益;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上,要强化人文关怀与激励政策,努力使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①要为人才提供信息服务。要及时向他们提供军内外人才发展及教学、科研等专业方面的最新信息。②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要经常征询他们在事业发展、工作环境、生活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后顾之忧。③要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条件。如提供参加成果交流、学术演讲、理论研讨方面活动的机会。④实施院校人才工程战略。设教员岗位补贴、授课津贴、成才交流基金、专项奖励资金,使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成长拥有强大的动力支撑。 3.4 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合理配置,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开阔的胸怀、宽广的视野、对事业的执著和追求,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就有可能成为人才管理机制、管理理念变革的阻力。只有从事人才资源管理的干部队伍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为院校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院校的人才资源管理者要学习军内外的优秀规则,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人才资源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拓宽院校引人、用人的渠道;要把教员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管理放到中心位置上来,追求人才管理的高效益;要在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如何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

都说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显然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一一校长的办学理念对一所学校的成功创办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那么校长的办学理念主要有哪些?又如何在学校工作中去实践呢? 首先,要认识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教育思想的关系。校长对于办好一所学校会有很多想法,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校长的办学理含,它受到校长的个人学识、阅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校情、社会需求等因素制约,同时,作为一所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其领导作用又影响着学校的群体特性。 办学理念是由办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所组成。明确了办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的异同点,就能在学校工作中方向性更明确,工作更系统。办学思想对学校管理者而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更多地是考虑到学校整体的规划。教育思想是针对培养什么人的,是从微观角度阐述的教育理念,它更多地是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办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办学理念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其次,要认识办学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

大学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大学办学第一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大学为谁而办,为追求什么而办,以及应该怎样办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与目标追求。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它不仅支配着校长的办学行为,对教师、员工、学生都具有目标引导和行为激励等功能。一个称职的现代大学校长,必须有一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大学办学规律、适应本校校情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系统中,“以生为本”应该是第一理念。

一、以生为本的内涵

本者,根基,源本也。以生为本,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大学是因大学生而设,办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没有大学生,就无需大学教师,无需各种设备与设施,无需各种管理和服务,从而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大学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机构,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场所。

其次,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关键在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而学生的质量与特色又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对象上讲,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从内容上讲,既包括个性发展,也包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基于个性差异基础上的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等方面的发展。良好的个性是独特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协调发展的结果。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体力、智力、活动能力与道德品质诸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统一性要求,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失去特色的同模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失去方向的畸形发展。从时间上讲,既包括现时发展,也包括未来发展。现时发展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得到的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体力、智力、能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发展。未来发展是指着眼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得到的发展,也就是学校不能只求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能只教学生“适应”,更要教学生“创新”。现时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未来发展是现时发展的目标。总之,促进学生发展从整体上讲,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每一方面现在的发展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本。教学工作要认真研究和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尤其是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思想状况,特别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灵困扰与价值冲突,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困难,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难;要让学生享有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与选择权。

二、以生为本的依据

第一,是传统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本自由”的命题,要求通过和谐的体育、德育和智育来促进学生理性的发展与体魄的健全。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由、解放个性不仅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反对神权的思想武器,也成为人文主义教育家改革教育、解放儿童的思想动力。18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教育”,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发展起来的儿童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人。19世纪,两位著名的大学校长纽曼和洪堡虽然在大学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但在大学必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坚持自由教育的认识上却极为一致。在知识经济兴起、知识产业迅速发展、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与社会流动却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与不断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了。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弘扬。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并首次对人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历史的分析。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马克思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就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包括个性发展与主体性的弘扬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们还认为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总之,教育只有促进人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第三,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唤。知识经济与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世界各国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认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厚基础,包括深厚的人文底蕴、广博的科学素养、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功底;二是强能力,包括很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三是高品格,包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与合作精神以及鲜明的主体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四是有特色,包括知识的特色、才能的特色、兴趣的特色与方法的特色等;五是善创新,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超常的创新思想与综合的创新能力等。新时代的要求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武汉大学最近就大学生的质量问题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六重六轻”的现象,即重成才教育,轻做人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重继承教育,轻创新教育。总之,对大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关注不够。武汉大学也就大学毕业生的质量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是: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文明修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术视野、外语水平、身体素质相对不足;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心理素质、自知之明绝对不足。一份对北京23所大学6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随着年级的上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呈下降趋势。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状况,不少学者提出应该反思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生视为亟待被点燃的“火把”,而不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要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而不能以继承为本位,培养学生的依附性人格;教育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会”,而应该是教学生“会学”。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天津大学提出了“注重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的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东北师大倡导“尊重的教育”,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人性,目的在于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一种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南京大学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强调尊重学生意愿,注重因材施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提出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改革育人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以生为本的实施方略

第一,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不仅要把学生造就成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和个人就业需要之“才”,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人”。这种人是崇高理想与务实精神统一的人,既能胸怀天下,以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为己任,又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件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这种人是自我实现与报效社会统一的人,既有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现实精神,能把未来的职业理想建立在社会需要而自己又能胜任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这种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务实的求真态度,又有广阔的精神视野、完美的人格追求与深厚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是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统一的人,既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和自我表达、自我完善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人是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统一的人,既能认识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个性,又能正视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个性,同时能肯定和培养许多合乎时代要求的共性,能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种人是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统一的人,既有良好的体质、丰富的想象与顽强的斗志,又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与创造性的思维。

第二,要构建适应学生差异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知识经济兴起的时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小批量、多花样、高质量的生产才能使产品竞争致胜,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在向着这一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昔日激烈的升学竞争正在转向学生的择校、择专业,甚至择课程的竞争。为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是提炼基础课程.突出知识点,使之结构化、简约化,以适当压缩课时;二是提高专业课起点,内容精练但能反映科技与学科发展的前沿;三是开设通识课程,促进文理渗透与学科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四是扩大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尽可能为学生形成自己满意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五是增开科研活动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六是加强实践课,突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三,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优化的模式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在培养目标,包括规格、层次、类型的多样性,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培养途径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上。总之,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方面发展。二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上,是从只重视专业素质向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并重转化;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是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原来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与内容结构体系,实现学科综合、知识与能力综合;体现在教育方法上,是教学计划的灵活安排,启发式、辅导式、探索式、讨论式、视听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特色性。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学校办学的特色性表现在能客观地分析社会需求,能准确地评价自身的条件,合理地进行专业定位,使专业设置具有特色;能充分发挥本地、本校、本专业的优势,充分挖掘潜能,在课程设置上或能弥补他人之不足,或能独辟“新”径填补某些空白,使课程开设具有特色;能因时、因地、因人(学生)制宜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评价体系与管理制度,使教学与管理具有特色;能多渠道招生,多形式培养,学生能多方面发展,最后能多门路就业,使毕业学生具有特色。

第四,要探索并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管理制度。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对学生单向要求的“规范性”制度,其特点是群体管理、统一要求、单一模式、学生被动使用学校的资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学校与学生双向要求的“约定性”制度,其特点是个体管理、分类要求、多种模式,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和使用学校的资源。这一套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根据条件,逐步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制,以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二是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实行班级动态管理制,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按专业划分的固定的自然班进行管理的制度,代之以按课程划分的动态的教学班进行管理的制度,以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三是完善学分制,即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学分作出必要的质与量的规定,对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学分;四是实行弹性学制,对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允许其提前毕业,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者,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五是实行主辅学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辅修课程、辅学专业,攻读双专业和双学位;六是实行导师制,对优秀学生配备导师,对有创造潜能的学生给予特殊培养;七是有条件的大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本-硕连读”制;八是改革考试方法,实行课程重修制,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技能操作、笔试、面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修有关课程;九是按照多样化的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制和跟踪调查制。

第五,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教学自由的校园氛围。过去,从强调学校影响、教师职责的角度提“教师是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强调“教育终身化”、“学习个性化”的今天,则应明确提出“学生是主体”的理念。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强求一律的规训,没有“齐步走”的要求,只有师生相互的尊重、平等的对话、自由的讨论;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遵循着“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原则,教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学者学而不厌、孜孜以求,课内课外都充满着和谐与温馨。与此同时,还要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关系。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为学生分忧,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最佳的服务。

对大学生理念的认识

我对大学理念的认识

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 是对大学的价值判断。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涵盖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

大学的理念是广博而深厚的,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大学都秉承相同的理念。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办学传统, 理应具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办学理念必须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担负起传承文明的责任; 二是要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 三是要担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大学理念是一个神圣的话题, 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有时候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同时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一个神圣的话题,就在于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机构, 是一个精神的家园。人们曾经把大学比作“象牙塔” ,因为“象牙塔”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理想寄托。以至于西方早期大学的选址和建筑风格,都深深印刻着“象牙塔”的痕迹, 牛津、剑桥等大学远离中心城市和古城堡式的建筑风格, 就是“象牙塔情结”的真实写照。曾几何时, 大学走进“象牙塔” , 就好像走进了“神圣” ;大学维护“象牙塔” , 就好像在维护着神圣;大学走出了“象牙塔” , 就好像走下了“神坛”。

请说说您对于学校办学理念是如何理解的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关键所在。要形成科学的学校办学理念,须正确认识办学理念内涵,明确科学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发展方向,立足于学校实际,融合学校每个成员对办学的一致主张和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沉淀和升华。

理念决定道路,科学的办学理念代表了学校的传统精神,同时代表了时代对教育的期待和呼唤,体现出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以贯之的教化育人的、最基本的、最有生命力的功能性内核。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般地,学校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折射,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载体。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向导,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科学的办学理念还应当体会学校每个成员对办学的一致主张和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学校的办学理念被教师认同,内化为全体教师理想和行为的共同愿景,就会焕发出学校发展的巨大潜能,主导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6 17:11:44  回复该评论
  • 学习、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三、以生为本的实施方略第一,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不仅要把学生造就成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和个人就业需要之“才”,而且要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6 22:28:49  回复该评论
  • 任制”、“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环境。为有力推动了院校人才队伍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给予人才成长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人才培养往往滞后于人才的实际需要,使不少人才或潜在人才在依靠自己的奋斗艰苦地成长着。如,人才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扩大知识量时,总有一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4年12月    »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