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十四五规划重点省份_十四五各省的定位

课程:

经济持久战,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远景目标是什么?

经济持久战,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远景目标是什么?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年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第13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但是从今年的年初开始,从我国到全球在不同程度上的遭受了新冠肺炎的影响,各国的经济都有所损失。

在今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当中,我们制定了第14个五年计划,并且对2035年的远景目标有了一些规划。

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实现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和更加安全的发展。而且也有很多专家提出,我们不应该片面地强调gdp指标,而是应该更好地追求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从经济中国,和谐中国,开放中国,创新中国四个维度当中,提出了22个第一阶指标和14个第二节指标,全面的描述了,现代化经济的体系,并且指出需要弥补的短板和弱点,同时仔细的研发十四五分阶段目标落实。这些指标不仅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果的衡量,也是对中国整个的发展路径和改革路径的整个衡量。

发展经济向来是一个持久战,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再到现在开启的第14个五年计划,一步一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就是为了让我国能有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最终目标全民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受到很多的困难,很多的阻碍,但是我们中国人不会放弃。中国能走到今天,得益于中国领导人物的智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其实国家的发展经济,就和自己家挣钱,攒钱一样,都很不容易,需要慢慢的进行积累。首先我们要找到正确的门道,然后苦心经营,真心的付出,慢慢的就会有回报。之所以说经济是场持久战,我国从建国以来,当时中国的经济形势并不好,而且也走过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在这个道路上不怕错,只要勇敢的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再次以后我们的道路越来越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有自信。

中国现在在国际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益于我们各方的努力,我们才取得不断的进步,因此才有我们幸福的今天。

全国各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任务汇总(长三角、成渝篇)

在对全国各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进行整理之后,编者将划分不同区域对各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主要或重点任务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及京津冀地区任务举措进行汇总梳理后,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 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上海市未发布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及 成渝都市群(重庆市和四川省) 的任务举措进行汇总。

长三角篇

浙江省建筑业“十四五”规划共有 八项主要任务 。

一是深化建造方式改革,加快打造“全国新型建筑工业化标杆省”。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设计、生产、施工、评价和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积极稳妥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鼓励培育钢结构龙头企业,提高钢结构建筑耐久性和舒适度;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系统化水平,推广应用通用部品构件,推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设计,强化标准化设计方案审查,以设计带动全产业链纵向横向协同、多专业全面协作;编制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标准图集,完善部品部件配套技术,推行构件和部品部件识别标识制度,建立构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数据库, 探索 建立质量保证书制度;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提高机械装备水平,优化施工工艺工法,引导施工企业研发与装配式建筑施工相适应的部品构件吊装、运输与堆放、部品部件连接安装等施工工艺工法;推进装配化装修与装配式结构深度融合,倡导菜单式全装修。

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能建造高地。 加快部品部件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工厂;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应用;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与创新运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鼓励政府投资新建公共建筑项目以及市政设施建设项目推行 BIM 技术和 BIM咨询专项服务模式;培育一批 BIM 软件开发骨干企业和专业人才,推动研发自主知识产权 BIM 软件和平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 探索 和应用 CIM 及数字孪生技术,设区市和条件较好的县市鼓励建立 CIM 建筑模块;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构建实施“安全码”制度;推广远程监测、自动化控制、自动预警等设施设备使用,强化技术安全防范措施。

三是改革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条件清晰、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项目,适宜采用工程总承包发包;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金占控股的项目带头实施工程总承包;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单独立项的专业工程项目,可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支持专项咨询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向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转型;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建筑师负责制建筑工程项目试点。鼓励和支持民营建筑企业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大型建筑业企业和中小型建筑业企业、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

四是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切实增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突出和压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落实施工单位主体责任,明确房屋使用安全主体责任,建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严格履行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管责任;全面推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施工,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建立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 探索 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价试点,建立区域质量评估制度;推进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和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现场随机抽查和差异化监管;开展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治理,深入排查深基坑、高支模、建筑起重机械等重点环节;全面推行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责任险,引入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建立健全绿色施工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提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规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完善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审查、公示制度;推进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

五是加快产业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素质支撑。 完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鼓励建立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发展后备人才供给;建立全省统一的产业工人队伍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建立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健全工程建设领域保障薪酬支付长效机制。加快培育建筑业各类注册执业人员,推动注册执业证书电子证照管理,推行个人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大力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拓宽投融资、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面,培养满足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发展战略需求的新型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快培育与监管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监管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监督机构、监督人员量化考核机制;支持学校、企业、 社会 团体建立学、训、赛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支持建立以龙头学校或企业集团为首的产教融合联盟,打通人才培养双向通道。

六是强化 科技 创新,巩固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支持建筑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组织力量加强联合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及新型建筑工业化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实现突破;鼓励地方政府引进一流高校在建筑业企业聚集地区创建高能级产业创新研究机构;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产品和工艺,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符合国家政策和建筑业特点的 科技 成果推广转化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孵化,鼓励科研人员带成果创业。

七是加快走出去发展,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加强与上海、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合作,引导企业打造物料、人力、管理等长三角一体化成本优势;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专业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企业以品牌拓市场,投资占市场,合资扩市场,鼓励地方政府利用省外推荐会、省外表彰会等多种形式,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紧抓“一带一路”、RCEP、中欧绿色经贸合作机制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紧跟政府援建项目,联合海外浙商团体力量,主动布局境外重点区域市场。

八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现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公共机构、科研部门、建筑业企业等提供数据存储、传输、监测和分析服务。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研究提出建筑市场综合信用分级管理应用的政策措施,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库,实施跨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信用等级引导担保保险单位实行保函和保险差异化费率;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坚持择优和竞价相结合、优质优价、实施技术、商务、信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 探索 推行评标定标分离方法。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管理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估算指标、概算定额的编制发布,开展工程造价数据监测和分析,健全价格信息预警机制;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加强项目策划阶段的造价管控。

安徽省建筑业“十四五”规划中包含 八项重点任务 。

一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鼓励建筑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支持建筑业企业建设砂石、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的绿色建材生产综合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创办建筑 科技 产业园,孵化技术创新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水电、港口与航道工程等综合资质企业;鼓励企业融入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程建设领域军民融合,推进安徽省骨干建筑企业进入部队民用建筑领域;大力引进优质企业落户,发展专业作业企业,推进特色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建筑业企业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企与当地龙头建筑业企业共同持股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试点。

二是推广新型建造方式。 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等要素,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推进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积极 探索 和应用CIM及数字孪生技术,鼓励设区市和条件较好县市建立CIM 建筑模块;分步推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构件、竖向非承重构件、竖向承重构件技术体系;以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施工工艺工法,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提高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发展成品住宅,倡导菜单式全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节水改造;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

三是改革工程建设组织模式。 推进工程总承包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鼓励各地培育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合同履约情况良好、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较高,具有独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企业向产业链前后进行服务延伸创造条件,引导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培养一批符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引导企业建立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项目管理体系。

四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压实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建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强化项目负责人和注册执业人员质量责任,强化生产环节的质量责任,健全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完善质量追溯机制;大力提升工程质量,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治理、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现场随机抽查和差异化监管,加大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控,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推动BIM技术、5G、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智慧工地中的集成化应用,优先应用安全智慧监管,指导创建智慧工地示范片区。

五是夯实建筑业人才支撑。 提升建筑产业工人素质,加大对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等新兴职业(工种)建筑工人培训,建立全省统一的产业工人队伍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开展技能评价,组织建筑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设立1+X技能等级认证机构,组织行业协会、具有施工总承包综合资质的企业申请设立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并向 社会 提供技能评价服务,引导建筑业企业建立完善人员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培育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加快壮大建筑业各类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大力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满足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发展战略需求的新型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保障建筑工人权益,加强建设工程标准化文明施工管理,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六是提升 科技 创新驱动力。 加强 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建筑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加大建设 科技 研发与应用技术供给,大力推进施工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工艺,积极申报专利和工法;推进科研成果应用,建立符合国家政策和建筑业特点的 科技 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节能高效、智能建造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 科技 成果产业化基地和 科技 示范工程,推进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孵化。

七是增强“安徽建造”影响力。 推进长三角建筑市场一体化,推进融合发展,在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古建筑、建筑防腐、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和输出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拓展省外建筑市场,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巩固和拓展省外建筑市场,支持省内企业与外省地方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支持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非洲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等“三大网络”及拉美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八是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优化完善招标投标方式,适时调整公布房屋建筑、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投标异常低价参照标准,支持骨干建筑业企业采用联合体投标方式参与施工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健全市场决定工程造价机制,建立健全计价依据体系,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建立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落实工程担保制度,全面推行参建各方以银行保函、商业保险、第三方担保方式替代现金形式保证金,在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和实行工程总承包的项目中,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建立和完善建筑材料价格异常波动风险共担机制,切实加强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管理,维护发承包双方合法权益;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安徽省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等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市场执法、信用管理等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监管;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以严厉打击恶意竞标、强揽工程、违章违建、强迫交易、恶意拖欠工程款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实行住建、公管、城管等部门联合行动,建立健全问题线索摸排、移送、查处、公开等管理制度。

成渝篇

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围绕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 十项 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聚内生发展新动能。 以扶持企业资质升级为抓手,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育壮大具有“投融建管营”一体化能力的本地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龙头骨干建筑企业向轨道交通、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延伸。积极出台政策,支持特级资质企业全资子公司、诚信前百总承包企业、装配式企业、科创型企业直接匹配相关二级总承包或二级专业承包资质。

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开创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设单位积极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促使企业发挥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技术应用、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工程咨询行业的业务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协调机制,推进项目管理服务集成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加速建造 科技 创新。 健全住建领域 科技 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引导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科技 研发资金向成绩突出的单位倾斜。加快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智能建造。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建立BIM数据、物联网数据等基础数据汇集机制。推广BIM技术在设计、施工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打通工程建造全生命周期数据通道。

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 推动现有政策落地实施,加大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高装配率技术体系、工业化装修技术体系工程应用项目试点示范建设。加强装配式建筑质量和技术问题研究,支持装配式建筑采用以设计、施工、生产一体化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支持构件生产企业参与实施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绿色建造,推动建造方式低碳化。 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建立健全绿色施工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落实绿色建筑强制标准实施。 探索 制定全市建筑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线图,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制度,完善顶层设计。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完善跨领域跨部门联动执法、协同监管机制,加强 社会 监督、舆论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

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优质行业发展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办理建筑许可改革,对标一流和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层级考核机制,提升监管队伍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深化工程造价改革,以服务工程全过程为目标,优化编制概算定额、投资估算指标 。

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培育人才队伍专业化。 培育建筑企业自有工人队伍,完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及评价考核体系;加强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际化技术人才培养和输送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设计和工程施工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

加强川渝建筑业合作,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产业协同发展,一是共同培育产业,积极争取将建筑产业园区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产业布局, 探索 合力建设川渝建筑产业园区;二是共同支持市场主体,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抱团发展;三是共同拓展市场,搭好平台、共同行动,积极开展推介会,对外拓展市场。

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 提高建筑企业对外承包能力,推动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独立承揽工程项目,并提高属地化经营水平,实现与项目所在地区和国家互利共赢。加强建筑企业对外开拓扶持,加强与其他省市区战略合作和交流,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

四川省在《四川省“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明确建筑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坚持创新驱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出 五项 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现代化。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质量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建筑产业园区建设,实施“1+N”省级建筑产业园区行动计划。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市场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全过程智能建造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完善建筑市场“互联网+”监管机制。加快完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推广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积极推广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模式)或者设计-施工(DB模式)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市场;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民用建筑工程中试点推行建筑师负责制。

提升 科技 创新能力与勘察设计水平,提高产业驱动力。 增强 科技 创新能力,完善 科技 创新管理体系,出台 科技 创新指导性政策,设置 科技 创新专项经费;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建筑企业加大 科技 创新投入力度。推动勘察设计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工程勘察设计综合品质,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促进设计行业产业化发展,鼓励设计企业以产业化思维开展服务模式升级;创新勘察设计监管方式,推进工程勘察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建立勘察质量可追溯制度。

加快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排放达峰。 推动设计建造方式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全面推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提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推动重点地区、重点建筑逐步提高标准;推行绿色建造体系,大力推动绿色建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推动运行方式绿色低碳发展,优化民用建筑能源结构,推动建筑能源消费多元化发展;降低既有建筑碳排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推进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建筑行业碳达峰行动,开展建筑领域碳达峰体系研究,建立低碳发展体系,推广低碳建筑技术,促进低碳建筑发展。

提升市场主体综合能力,夯实产业基础。 支持企业做强做优,优化企业发展路径,开展“建筑强企”培育行动,支持骨干建筑企业加强产业协同;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持续清理对民营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设置的不平等限制条件和要求。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建立走出去服务机制,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资讯服务;深化川渝建筑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一体化建设。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强化产业工人培育体系,加快建筑用工制度改革,加快建筑劳务企业转型。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政策体系,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推进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放宽建筑市场准入限制,全面实施工程担保制度,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

加强工程质量安全与抗震防灾,保障安全发展。 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加快构建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的工程质量责任体系;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建立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监管落实;纵深推进扬尘治理,持续开展“工地蓝天行动”。加强工程抗震防灾建设,严格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抗震设防监管;强化工程抗震防灾技术应用,加强建筑工程抗震防灾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大力提升工程抗震防灾信息化管理水平。

多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出台 产业链现代化、数字经济等成关键词

近日,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中部省份陆续公布了各省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十四五”规划建议)。

在产业规划层面,中部省份各有侧重,但都强调要增强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打造产业链长板、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江西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完善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多元化可供体系,着力补齐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稀土功能材料、集成电路硅片等关键领域基础部件短板。

安徽提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重大产业、100个左右“群主”企业“链长”企业、1000个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

壮大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也都写进了中部各省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

江西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集聚壮大数字产业。用好世界VR产业大会平台,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和示范应用,努力建设世界级VR中心。

安徽提出,打造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软件名园、中国软件名城。做大做强“中国声谷”。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强化区域协作也在中部各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同时,各省均强调要加快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培育区域经济动力源。

湖南提出,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两副”指的是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提出,完善提升“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具体包括: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打造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发展主轴;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高质量发展等。湖北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具体包括: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两翼”等。

福建多领域“十四五”谋划来了 这些要点必看

人民网福州12月4日电(陈涛)12月4日,“福建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在福州举行。

发布会邀请到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金明,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增贤,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姚朝钟介绍福建相关领域“十三五”以来发展成就和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制定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情况。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谢小姿摄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徐威介绍了“十三五”以来福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威 人民网 谢小姿摄

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良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齐头并进

今年1-10月,福建各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0.7个百分点;PM2.5浓度20μg/m3,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比2015年下降33.3%;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5.4%,比2016年基准年提高19.8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2.9%,比国家考核要求高10.9个百分点。

二、绿色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持续优化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增长83.3%。建成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总装机容量98.6%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6%,福建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约20%。“电动福建”加快建设,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9%。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利推进,人民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实施“1 7 N”污染防治攻坚战计划与大气精准治理“十百千”工程。连续4年将小流域整治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消灭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劣Ⅴ类小流域和牛奶溪。完成一批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疫情以来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涉疫生活垃圾约2.8万吨。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清理,近海水质得到改善,同时持续开展百姓身边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行动。

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率先实施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完善“一岗双责”。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形成全链条责任机制。基本完成生态环保机构垂管改革。率先投入使用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实化环保网格化监管,形成精准化监管体系。创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形成市场化政策体系,同时健全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福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思路,徐威表示,将持之以恒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 社会 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福建样板”。

在“十四五”福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已先后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基层代表意见征集会,并通过发布调查问卷、意见建议公开征集等方式吸纳各方意见和经验。

“1”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这一目标为核心,确保福建继续保持全优、领先全国。

“2”是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既要持续推进污染减排,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分子减量”,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系统推进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是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既要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也要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优势,实现更全面的监督管理。既要加强先进治理技术研发应用,也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既要健全严于国家、符合福建实际的法规、标准,也要深化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服务和刚性约束并重的政策体系。

“4”是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蓝天工程”方面,重点加强环罗源湾、环湄洲湾、厦漳泉等三大连片区域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综合治理。“碧水工程”方面,坚持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碧海工程”方面,重点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快海漂垃圾治理攻坚。“净土工程”方面,重点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蒋金明介绍了“十三五”福建住建工作的情况,有四大亮点: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金明 人民网 谢小姿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坚持“房住不炒”,不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福建累计54.4万户居民搬出棚户区住进新房,27.9万户住房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2019年底,福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3.5平方米,比全国人均高3.8平方米。安排补助资金30.97亿元支持各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490个,惠及居民约25.2万户。全面排查全省897栋房屋安全,并按期完成6.88万户4类重点对象和其他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任务。

二、坚持协调共享,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福建城镇化率从62.6%提升到66.5%,居全国第9位,新增建成区380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市政道路、绿道、雨水、污水、供水、燃气管网3万多公里,地铁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建成投用4条125公里、在建7条200公里。福建水质综合合格率99.86%,优于国家要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64%。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福建现有国家级 历史 文化街区4个、居全国第2位, 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76个、居全国第2位,传统村落494个、居全国第6位。公布 历史 建筑6440栋,居全国第2位。

三、坚持绿色发展,城乡环境宜居度明显提高

建成绿道6000多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0.39%、居全国前列。福建设区市建成区8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019年底,福建全省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1%,市县污水处理率达94.9%。6700多个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60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推进240多条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1.2亿平方米,并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四、坚持开放创新,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福建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5.6万亿元,总产值排名全国第7,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0.6%,解决了400多万人口就业,并新建装配式建筑2405万平方米。在全国住建系统率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管,实现房屋建筑和市政施工图数字化审查,推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双随机”机制。在2019年住建部组织的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第三方评估中,福建居全国第一。此外还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在全国首创“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计划”。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福建住建规划编制工作,蒋金明表示已分为三个方面开展:

一、开门编制规划

向全 社会 征集“十四五”相关建议,组织专题研究梳理“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路,聚焦民生、聚焦发展,开展建筑业、住房发展和 历史 文化保护等专题研究。目前已形成“十四五”主体框架与重点任务纲要,12月底将形成规划成果。

二、明确发展目标

以提高宜居性、包容度,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到2025年构建比较完善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提请完成改造,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相关生活设施。房屋安全实施常态化管理体系,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福建省市两级将建成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地级以上城市建立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测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三、细化实施举措

重点推进实施城市规划设计引领、居住条件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城市管理创新、 历史 文化保护活化、乡村环境整治、建筑业行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城市活力提升等专项行动。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王增贤介绍了“十三五”以来福建交通运输发展的情况,亮点有五个: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增贤 人民网 谢小姿摄

一、公路网更加健全完善

福建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6000公里,密度位居全国各省第3位,实现80%的陆域乡镇30分钟上高速。普通国省干线通车里程1.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75.5%。农村公路建成改造约1.14万公里,实施危桥改造1270座、生命防护工程超过2万公里,实现全省96%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

二、港口群地位更加凸显

福建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42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6个,具备停靠世界最大集装箱船、邮轮和散货船能力。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4位,厦门邮轮母港成为全国主要邮轮始发港,并初步实现运营本土化。

三、客运服务更加便民惠民

福建各设区市均拥有至少一个便捷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高效衔接的综合货运枢纽,福州、厦门先后迈入“地铁时代”,百人以上岛屿均有陆岛交通码头,500人以上岛屿均开通班轮,90%的县(市、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4A级,实现由符合条件建制村100%通客车向所有建制村100%通客车转变。

四、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更加提质增效

福建网络货运、快递产业两大集群初具规模,福建共生成项目429个,创税超50亿元,网络货运年营收超过500亿元,快递产业支撑全省网络零售额超5000亿元。甩挂运输由线成网,货车实载率平均提高20%,成本降低约15%,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年均增长达13%。

五、行业治理更加规范高效

福建农村公路路长制、灾毁保险等多项创新做法得到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县7个,并成为全国第四个全部取消普通公路收费的省份,撤站后高速公路入口ETC使用率等12项指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位居全国第四。福建重大桥梁和重点路段实现全天候运行监管,厦门港上线运行国内首创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福建交通运输规划编制工作,王增贤表示将从五个方面着力展开:

一、着力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

围绕打造福建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厦漳泉和福莆宁两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1小时基本覆盖“福建211”交通圈,全方位推进综合运输大通道再升级。

二、着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推动“两群、一片、多节点”协同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推进福建港口、机场、客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便捷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功能互补。

三、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推进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业实施增产增效千亿工程,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网络货运产业集群、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快递电商产业集群、具有福建特色的港航现代服务产业集群。

四、着力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现代交通体系,打造智慧高速、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枢纽等新型智能化管理交通基础设施。

五、着力加快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建设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建成具备各设区市接入能力的“互联网 政务服务”平台,搭建福建省交通运输信用监管平台和信用评价系统。

福建省应急管理厅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姚朝钟介绍了“十三五”期间福建应急管理工作的成绩。

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姚朝钟 人民网 谢小姿摄

2019年以来,福建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应急管理职责划转过渡平稳。

福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连续14年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2019年福建各类事故和死亡人数与2016年相比分别下降37.4%和28.0%,2020年1-10月同比又分别下降23.1%和16.1%。“十三五”期间与“十二五”相比,福建受灾人口均值下降32.6%,其中2018年、2020年实现防汛“零伤亡”的目标。2020年以来有力应对23次自然灾害侵袭,及时扑灭42起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97%。

此外,福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头顶库”事故隐患治理、“双随机一公开”消防监管等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防汛防台风“三个一套”“五个坚持”的有效机制和特色做法得到国家防总、水利部、应急部肯定。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姚朝钟表示,福建应急管理系统将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形成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核心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目前,《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专项规划》已完成初稿,拟于12月30日前形成征求意见稿。

一、开展福建省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

围绕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应急数据治理系统、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等方面进行建设及提升改造。

二、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与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福建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全省联网。继续开展千个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避灾安置体系。

三、开展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围绕航空指挥平台建设、航空网络建设、救援力量建设和保障条件建设等内容构建福建应急救援航空体系。

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结合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提高灾害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十四五”时期,广州金融发展有了“导航仪”

来源:南方日报

9月3日,广州召开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据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邱亿通介绍,《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将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

专家学者评价认为,《规划》已经成为未来广州5年乃至到2035年的金融发展线路图和导航仪,为广州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明确的定位和战略方针。

打造风险管理中心强化定价中心功能

这份“十四五”时期广州金融发展的蓝图明晰了广州金融改革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把“十四五”时期广州金融发展总体定位概括为建设“三中心、一标杆、一高地”。

据邱亿通在发布会上介绍,“三中心”即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完整的期货产业链,吸引全球投资者和各类企业广泛参与, 探索 形成国际标准,打造风险管理中心。加快推进金融高端集聚功能区建设,汇集机构、人才、业务和资金,建设面向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

高标准打造风险管理中心为何如此重要?广东省 社会 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认为,广州作为国内乃至东南亚重要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非常需要金融工具作为价值发现手段。打造立足广州、辐射大湾区、面向全国的风险管理中心,对推动相关现货产业生产、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强化定价中心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一高地”即以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核心,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建设引领全国、影响全球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地。

在任志宏看来,《规划》已经成为未来广州5年乃至到2035年的金融发展线路图和导航仪。这份《线路图》体现了广州金融发展与广州经济 社会 发展同频共振。“着重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产业、金融和 科技 融合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易行健则认为,《规划》为广州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定位和战略方针。

培育有全国影响力的持牌金控集团

按照发展定位,《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广州金融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行业目标。

“广州金融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金融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5%;金融业总资产突破11万亿元。”邱亿通表示,“十四五”时期,广州的法人金融机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金融业税收收入达700亿元;金融交易平台辐射力明显提升,打造1—2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培育1—2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持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对于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持牌金控集团公司,任志宏认为,支持广州金控申请金融控股公司牌照,是因为广州金控是金融资产仅排在光大和中信后的地方金融机构,其位次高过广州金融发展其他指标的排序,“广州金控取得金融控股公司牌照,可成为广州地方金融发展的压舱石。”

在此基础上,《规划》区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基金期货业、地方金融业四个行业设置了12个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优化金融区域布局,增强金融综合竞争能力。提出包括越秀区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天河区依托国际金融城打造粤港澳金融合作示范区、黄埔区 探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金融示范区、南沙区建设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等举措。

在易行健看来,11个区的金融发展定位不同,是实现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的要求,“对不同区根据其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不同的金融发展定位,有利于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分工协作以实现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1个区的金融发展定位是广州金融版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任志宏评价表示,11个区金融发展特色鲜明、分工明确,最大程度减少了内部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和内耗式发展的粗放模式。

争取广州数字人民币试点抢占数字资产标准话语权

紧扣“十四五”广州金融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谋划提出12项重点任务,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增强十个能力、提升两个影响力”。

“十个能力包括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供给能力;构建科创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支持科创能力;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提升金融 科技 服务能力等。”邱亿通这样解读。

数字金融在《规划》中被反复提及。易行健分析表示,《规划》把“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广州市数字金融的发展将辐射带动全省乃至整个大湾区的传统金融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可及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从而促进居民和企业消费,以及中小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围绕《规划》既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广州谋划了一批金融重点项目和工作,包括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核心建立期货产业园区、推进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争取广州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设立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支持广州金融控股集团申请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等40项重点项目和工作。

“期货产业链”是《规划》浓墨重彩的部分。易行健表示,建立期货产业园区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期货公司、期货仓库、金融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有利于降成本提效率,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对于广州明确提出“争取广州数字人民币试点”,易行健分析,争取广州数字人民币试点有利于实现广州市民支付的数字化、便捷化,并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与配置的效率,为全国其他地区推广数字人民币提供借鉴。任志宏进一步评价,这意味着广州抢占数字资产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新高地,并对提升广州在全国乃至全球数字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十分重要。

邱亿通表示,通过40项重点项目和工作,可以重点项目落实促进规划落实,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广州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数读

一图读懂

广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方向

《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这份推动广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了未来5年广州市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12项重点任务

增强十个能力、提升两个影响力

1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2 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供给能力

3 构建科创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支持科创能力

4 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提升金融 科技 服务能力

5 发展普惠金融,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

6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增强绿色发展能力

7 聚力推进期货市场建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8 优化金融区域布局,增强金融综合竞争能力

9 优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10 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提升金融发展能力

11 推进金融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广州金融国际影响力

12 推进金融人才和金融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州金融文化影响力

40项重点项目和工作

(部分重要项目如下)

推进重点机构设立和运营,服务大湾区建设发展

设立和运营重点机构:

广州期货交易所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

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

高水平建设金融载体:

广州国际金融城开发建设

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

……

十四五期间,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目标定位和重要载体是什么?

以社会发展为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所以这种情况下也是希望能够让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更加的快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走在前列。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10-29 10:31:43  回复该评论
  • 技 产业园,孵化技术创新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水电、港口与航道工程等综合资质企业;鼓励企业融入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程建设领域军民融合,推进安徽省骨干建筑企业进入部队民用建筑领
  •  访客
     发布于 2022-10-29 09:32:36  回复该评论
  • 过程工程咨询,培养一批符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引导企业建立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项目管理体系。 四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压实各方主体质量
  •  访客
     发布于 2022-10-29 13:49:58  回复该评论
  • 目推行 BIM 技术和 BIM咨询专项服务模式;培育一批 BIM 软件开发骨干企业和专业人才,推动研发自主知识产权 BIM 软件和平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 探索 和应用 CIM 及数字孪生技术,设区市和条件较好
  •  访客
     发布于 2022-10-29 12:47:07  回复该评论
  • 7 N”污染防治攻坚战计划与大气精准治理“十百千”工程。连续4年将小流域整治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消灭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劣Ⅴ类小流域和牛奶溪。完成一批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疫情以来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涉疫生活垃圾约2.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