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目标与定位思维导图_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目标与定位

课程:

东南大学老师怎么课程建设

额,你的问题,怎么个理解法?是指什么叫课程建设吗?

新课程理念中的“课程建设理论”指的是:利用“课程建设理论”来完成教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设的课程及基本要求

1、建设的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高等数学等课程;

2、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培养教师业务水平、确保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教材与教学辅助材料,如教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习题集等齐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备;具备符合课程要求和特点,能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考核方法和手段;根据我院生源特点提出分层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要求。

三、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

课程建设工作在主管教学的院长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课程建设的立项申报、检查、验收及省级精品课程的推荐等组织工作;各学部负责课程具体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

想请问四川成都这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考试科目变动和资格证报名时间?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规格: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具备运用现代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二、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

表1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细目表

核心知识、能力

和素质模块

计划通过哪些主要课程或教育培养措施来实现

备注

或说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课程

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关系学、基础会计、SPSS统计分析方法、高等数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平台课程

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发展、企业危机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证券投资学、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课程

公务员应试技巧、企业管理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政府预算、市场营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题研究、公共事业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实践与技能培养

课程实训、年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 学制原则上为 4年。实行弹性学制,时间为3—6年。

总学分:165学分

四、授予学位

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体系

1. 制定课程体系的原则

1)强调厚基础与宽知识的统一;

2)强调基础知识的教育与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统一;

3)强调专业人才与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统一;

4) 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底的训练和较强的应用技能和适应能力培训的统一。

2. 课程学分分布情况

课程学分分配比例表

课程门类

学时数

学分数

学分百分比(%)

讲授

实践

总学时

公共课程

公共必修课

736

84

820

44

34

公共选修课

140

140

12

小计

876

84

960

56

专业基础课程

586

134

720

39

23

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

714

174

888

50

30.3

实践环节课程

21

12.7

合计

2176

392

2568

166

100

注:表内括号()为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及所占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按以下公式计算:

每门课程学分×每门课程实验与实践学时/每门课程总学时,求和。

说明:1.每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时方可毕业。

2. 本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 40.6 ,占总学分比例 24.6 %

六、学分计算

1、课程学分计算方法

必修课:理论课16学时 1 学分

体育课:30 学时1 学分

实验课:20 学时 1 学分(独立设课)

实践课:军训 4 学分(其中军事理论2学分,军事技能2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6学分),各类实习及课程设计等每周 1 学分。

选修课:校级公共选修课, 14学时计1学分。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期课堂教学2176 学时,166学分,方可毕业。

2、毕业学分计算与要求

各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是根据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实践环节课程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确定。各专业本科生必须获得课程的最低学分才能毕业。不同课程平台的学分不能互相替代。修满规定课程类别并获取规定学分后,学生可提前申请参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可提前毕业。

七、成绩考核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各门课程必须进行考核,并按我校学年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取得相应学分。考试可采取笔试、口试、闭卷、开卷、口笔试结合、开闭卷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或由院、系、教研室安排,按照各个学年,学期的具体规定执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考核,可分别按考试、考察、鉴定等不同形式,进行成绩评定或写出评语。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计算机上机、专业实习、专业学术活动、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毕业教育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方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进行安排。

1、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军训、劳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要严格管理进行考勤,并取得详细的考勤纪录。

2、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和调查结束后,要完成相应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实习报告,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定,达到要求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

3、计算机上机包括计算机基础上机、计算机应用上机、管理系统上机等,上机时间可分布于全学程,上机时数每人不少于180学时。

4、第三学年撰写一篇学年论文,时间为2 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毕业教育均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总的时间为16周。

九、课外教学安排

为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专业学生在完成必修与选修课的学习及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教学安排,本专业相关的经典名著选读、学术讲座、社会公益活动、读书会等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理论研究,锻炼才干,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十、毕业论文的写作及指导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指导教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论文选题要兼顾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发展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瞄准社会保障的现实问题。要求论文选题定位准确,论证充分,能够运用管理学、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能够认识和把握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并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分析。

3、本科毕业生论文科研时间不少于六周。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七学期末进行,由本学科教研室组织教师对学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等存在问题等全方位考察,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对问题较多者或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整改意见。

5、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十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本专业是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扎实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和熟悉我国及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将不仅有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有良好的实践能力,适应性广。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政策研究、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社会保险事业经办机构、社区服务部门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十二、实施培养目标的相关措施

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只有树立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一的观念,才能促进其他工作的开展。对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个新专业而言,尤其如此。

2、加强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在课程设计和知识结构的组织上,正确处理“厚、宽”与“深、专”之间的关系。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和社会保障学科,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师资是关键。

5、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新兴学科,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讨,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才能保证社会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6、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何在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许多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数学主要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世界上任何客观存在都有其“数”与“形”的属性特征,并且一切事物都发生变化,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凡是研究量的大小、量的变化、量与量之间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变化,就少不了数学。同样,客观世界存在有各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因此,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光速之快,实事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不但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还研究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形式和关系,只要这种形势和关系能抽象出来,用清晰准确的方式表达,即所谓化为数学模型。不但如此,数学还研究在逻辑上可能的形式。“空间形式”必须理解为一切类似于空间形式的形式:射影空间、非欧几里得空间、拓扑空间、无穷维空间的空间、微分流形…… “数量关系”也要理解为一切类似于数量关系的关系:逻辑关系、语法关系……数学研究的是各种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 在今天的数学中,“数”和“形”的概念已发展到很高的境地。比如,非数之“数”的众多代数结构,像群、环、域等;无形之形的一些抽象空间,像线性空间、拓扑空间、流形等。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一、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的关系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高等数学课程是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工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工科类专业)后续职业技术课程知识、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工科类专业)技能提供必需的高等数学知识。

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应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才为目的,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适应人才市场竞争为需要,彻底更新“学科型”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新的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等数学课程颠覆式改革与建设。

三、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

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以增加对专业课学习的了解,及时了解专业课将用到哪些高等数学知识,以及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时间用和如何用。高等数学课教师应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根据高等数学课的特点、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以及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深度、广度,共同研究制定高等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优化更新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专业课教学需要,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将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保证高等数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功能,实现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学习的无障碍衔接,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从而提高专业水平。

四、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按专业课教学需要确定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专业课教学的实际需要,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构架上,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对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解构和重构,除将导数的应用与定积分的应用合并外,还将建立函数关系、数列极限、极限的保号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阶导数的求导法、泰勒公式、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与隐函数的求导法、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不等式性质及积分中值定理、变上限积分、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等内容移到相关学习情境。同时,对高等数学中一系列难点问题的讲述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并对高等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漏洞予以了弥补。各学习情境的认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确定如下:

(一)函数与极限学习情境,使学生理解极限与连续概念,掌握极限的各种计算方法及函数连续性的判定。重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思想和突出对极限思想方法的理解。

(二)导数与微分学习情境,使学生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计算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学习情境,使学生理解定积分、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熟练掌握不定积分、定积分计算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一元函数微积分应用学习情境,使学生掌握洛必达法则的使用方法;掌握函数单调性判定与求极值、最值的求法;会确定曲线的凸向和拐点;会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及平面曲线的弧长。重点培养学生归结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常微分方程学习情境,使学生理解常微分方程及其相关的概念,掌握常微分方程中典型类型的解法。重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各学习情境都把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课概念和原理的能力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五、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专业课学习

根据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的关系,高等数学课程所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有利于高等数学课程学习,而且要有利于专业课学习。高等数学课程主要使用四阶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辅助教学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实施和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双边活动。具体地讲:

在介绍重要数学概念时,使用 “案例教学法” ,将设问、讨论、讲授相结合,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

在讲解运算规则和规律时以学生为主体使用四阶段教学法,在我说你听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我做你看你练我导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你做我评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与指导者。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使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身去探求未知的事情,解决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培养了学生严谨、缜密的工作态度,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适应现代社会多样性、多变性的能力

在习题课上使用引导文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以学生动手为主,在教师指导下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济问题。通过增加思考性、探索性问题和多给学生思考、研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注重探究、注重实际应用,不仅在讨论和争论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展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工作中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胆略,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勇于参与的竞争意识和不怕困难奋力攻关的顽强意志。

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2009年3月

高等数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也应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抽象化往往成为他们理解的障碍,过分严密其实并非他们知识结构所必需,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作出与时俱进的抉择,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培养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

(1)按照专业需求设置数学课程,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够用为取材原则,深入专业调研,及时获取专业需求信息,构建实动态的模块教学优化整合体系,尽可能选取专业案例展现数学应用,为后继专业课程铺路搭桥。淡化严密形式,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抽象能力的实际,以学生的可接受度作定位标尺,不追求逐字逐句的严格论证,尽可能地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来演绎抽象的数学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走进数学。

(2)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学习数学本身,同时也是学习技能和思想方法。培养思想方法和技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只有参与,才能去感受、体验和发现,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灵感。因此,科学的课程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3)数学课程内容要有特色。教材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学数学课程使用的教材要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的原则。要克服现行教材难度比较大的问题,用比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适应专业、岗位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要编写更贴近实际,突出应用,尽量简单、通俗、实用的教材。

(4)针对各高职院校的特点,结合专业实际,在高等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例如,对于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在选择求导方法的问题上,要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特别是在二元函数的导数中,要弱化抽象函数的有关运算,对隐函数的求导公式和复合函数求导法,都可以利用一元函数的导数来解决,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掌握计算一阶导数的基本方法,加强应用导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案例上。同时在案例及习题的选取上要突出应用性。在例题和习题中,多选择那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选择与专业同步的涉及专业知识的应用题。通过这类问题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增进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能增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强化教师的数学应用能力,加强数学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设职业情境,活化课堂教学,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挥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数学教育目标是指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即通过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规格和标准,也就是通过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个性品质、思想情操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社会期望数学教育能产生有效的成果,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一个阶段的数学教育到底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数学教育一个根本的问题。 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有充分的依据,在数学教育中应该克服盲目的倾向和轻率的决策。对于确定中学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本人认为必须认真考虑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服从于总的教育目标,并为完成总体教育目标服务。“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上述的总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于培养一代新人在政治思想、文化科学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为实现总目标而开设的中学教学各门学科都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情操教育这些方面的要求,数学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目前,在数学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学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轻德育重智育,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课外作业很多,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近视率都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当然,这与目前的不尽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普通中学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参加工作和生活准备的教育,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初中阶段,按照党的义务教育政策,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也就是国民素质教育。普通高中仍然是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门的定向教育。普通高中要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打基础,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基础,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立志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学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使学生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初步掌握一些技能、职业技术技能。”从上面可知,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中学数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技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美的教育。那种随意把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提高到“培养数学家”的程度,或者普遍地降低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作法,都不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在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的时候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目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否降低了课程的水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作用是要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社会的生产力,所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尤其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回顾17世纪到19世纪,由于交通运输、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和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因而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了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等数学课程。它们构成了上世纪中叶席卷世界的“新数学运动”中称之为“传统”的数学课程。 到了今天,数学课程面临着“新数学”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挑战。人们要改革当前的数学课程,其理由不仅在数学内部,还在于新技术、新科学(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引起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反思,期望数学课程来自社会,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或者更好地说是逻辑的严格性以及它的结论的确定性,最后是它的应用的极端广泛性。”数学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出现。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几何上的直线概念也是一个抽象概念,全部数学的概念都有这一特性。整数的概念,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概念属于最原始的数学概念。在原始概念的基础上又形成有理数、无理数、复数、函数、微分、积分、n维空间以至无穷维空间这样一些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抽象不是数学独有的特点,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特点是:(一)、数学仅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它摒弃了与此无关的其他一切;(二)、数学的抽象是逐级提高的,它们所达到的抽象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中的一般抽象;(三)、数学本身几乎完全周旋于抽象概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圈子之中。如果自然科学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常常求助于实验,数学家证明定理则只需要推理和计算,现在的计算工具更加先进,还可以借助于大型的计算系统。数学的方法是抽象和思辨的。从具体事物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抽象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学科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数学教育应该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规定为其目标。人的本质在于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任何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他无论是在科学技术研究的道路上,还是在一般生产工作的岗位上都将是缺乏竞争力的。 虽然数学概念与结论都表现为高度的抽象形式,但它们的形成与发现以及对于结论的证明,都要运用一系列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由于数学科学具有严格逻辑性的特点,决定着数学教育应该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目标。数学中严谨的推理使得每一个数学结论不可动摇,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培养了数学家,也有助于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它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毅力、科学态度及自信心的好素材。正像伟大的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所指出的:“至于数学,即使只不过是使人的思维有条理,也应该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数学是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学科。 从数量关系角度来研究事物,使我们对于事物有数量上的把握,这是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数量观念和运算能力,数学教育必然要把培养一定的运算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数学研究的内容必然涉及对事物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想象,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劳动以及科学研究中,凡涉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都会用到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数与形,正与负,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直线与曲线,偶然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精确与近似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教师的基本状况 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成分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教师是数学教学目的的贯彻者,系统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普遍的数学教师的状况是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基础能力的状况是确定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很难想象在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某一部分数学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却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或者说具有很强的数学能力。脱离教师实际的数学教育目标会欲速不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根据小平同志“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教育内容,吸收国外先进教学内容”的指示精神,通过对于实际需要的调查和发达国家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分析研究,1978年制订了新的数学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精简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增加微积分以及概率统计、逻辑代数(有关电子计算数学知识)等的初步知识,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在数学教学程度上,初中数学讲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以及解析几何的直线与圆;高中数学提高到微积分、行列式、概率、逻辑代数的水平,并根据新大纲编出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课本。经过两年的试验发现,由于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许多教师的水平一时跟不上,对于数学合科教学也不能适应,而且学生负担过重,随之就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以上充分说明,教师的实际是确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数学教育目标的更新与提高应以数学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前提,数学教育改革应以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为前提。据教育部2001年统计数据,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38.57万人,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8.7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4万人,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70.71%,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和掌握的情况也很不乐观。确定中学数学教育目标必须以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为重要依据,在教学岗位上对教学实际有深入了解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 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确定数学教育目标,必须慎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数学教育目标中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考虑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正在成长发展时期,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因此如果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提出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过高要求,把知识体系搞得过于抽象化、形式化和一般化,忽略了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势必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预想的教育目标,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连教育目标中最低要求都得不到充分保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少年的认识能力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况且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或者降低要求的做法也会给人才培养带来损失。 在我国数学教育目标的制订上也曾经经历过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教训。一个例子发生在1960年,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是根本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学教育问题。在这个会议上,有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对于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现代化的建议,在建议中提出要在中学应更多地学习现代生产和尖端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多、最广的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取消欧几里得几何体系,认为这部分内容“陈旧落后、脱离实际”;建议大量增加近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如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等内容。此研究小组按上述方案编写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数学教材。试验证明,这个方案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提得过高,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难及的,把中小学学习的年限压缩到九年,更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难以承受。把欧几里得几何作为陈旧落后的典型加以削减,对几何体系完全加以否定、予以废除,也是过分的,这项试验由于脱离学生实际很快就停下来了。在国际数学教育历史上也有“新数学运动”脱离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大量增加现代数学的抽象概念,把知识体系搞得过于抽象化、形式化和一般化,忽略了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使学生既未学到现代数学基础知识,也没有打下基本数学基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使数学教育蒙受损失。以上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仍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以上的五个因素,目前,在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就是因为没有认真考虑以上的各个因素,使数学教育实践出现一些曲折和困难,必须根据实验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在确定数学教育目标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以上面的五个方面的因素外,还要特别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小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保持基本的稳定性,不应该完全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继承以往的成功经验,在数学教育的发展中也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学数学教学即应该考虑多样性,同样应该认识到中学生在能力发展和思维水平上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数学教学应该是在基本统一的要求下有适度的多样性。此外,数学教育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经受检验,根据实验的情况作必须的调整。数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性,一切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空想和幻想,都不会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支持拥护,并将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碰壁。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9-16 12:33:33  回复该评论
  • 不等式以及解析几何的直线与圆;高中数学提高到微积分、行列式、概率、逻辑代数的水平,并根据新大纲编出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课本。经过两年的试验发现,由于增加了许多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