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爱斯基摩人百度百科_查爱斯基摩人

课程:

爱基斯摩人是怎么生活的?

爱斯基摩人(Eskimo)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已使用现代渔猎工具,并乘汽艇从事海上狩猎,亦从事毛皮贸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出现贫富分化,美国爱斯基摩人已有个别资本家。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总人口约13万(2000),分别居住在格陵兰(5.3万)、美国的阿拉斯加(4.1万)、加拿大北部(3.4万)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 爱斯基摩是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对自己有不同的称呼。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皮特人”,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 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猎人静静地划着双奖,不停地搜索海面。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尽快悄悄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二三只海豹。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到冬季时,海面冰封,爱斯基摩人就采用另一种方法猎海豹。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气,可在水下呆7~9分钟,最长可在水中呆2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它们就会窒息而死。由于北极地区冬季海面结冰,海豹无法在冰下找到换气的地方,它们就由下而上把冰层凿出一个洞,作为呼吸孔。爱斯基摩人就是通过寻找海豹呼吸孔来猎捕海豹的。

查一查世界地图,看看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地球的哪个位置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

能介绍一下关于“爱斯基莫人”吗?

爱斯基摩人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州。这个生活在地球上极寒冷地区的独特民族,几千年来能在气候恶劣、环境严酷的条件下生存繁衍至今,的确是一大奇迹。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

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猎人静静地划着双奖,不停地搜索海面。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尽快悄悄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二三只海豹。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到冬季时,海面冰封,爱斯基摩人就采用另一种方法猎海豹。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气,可在水下呆7~9分钟,最长可在水中呆2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它们就会窒息而死。由于北极地区冬季海面结冰,海豹无法在冰下找到换气的地方,它们就由下而上把冰层凿出一个洞,作为呼吸孔。爱斯基摩人就是通过寻找海豹呼吸孔来猎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极地区冬季时海面封冻的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时期是爱斯基摩人食物来源最少的艰苦日子。这里的库普爱斯基摩人却有非常高明的寻找海豹方法。他们发动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几公里的冰面上寻找海豹呼吸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找到一批呼吸孔后,若干名猎手便同时出发,在每一个呼吸孔旁守候一个人。这样,如果海豹在一个呼吸孔被吓跑,势必要到另一个呼吸孔吸气。守住一片区域的每一个呼吸孔,海豹就难逃天罗地网了。采用这种方法,总有一两个猎手每天猎到至少一只海豹。直到几星期后,这一地区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于是村里的人再迁往别处狩猎。

爱斯基摩人也用拉网的办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后,他们在呼吸孔两侧各两米处的地方打一个冰洞,把长4米、宽1米的网布设在两个洞之间的水中。网的两端用绳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时堆在旁边的冰块上。网的下端,每隔半米缀上石块,使之下沉保持网的垂直。网的上端要同冰面拉开一段距离,以免网被冻在冰层的底面上。这样捕捉海豹与一般用粘网捕鱼的原理是一样的。爱斯基摩猎人通常是下网后,两三天再凿开冰面收取猎物。

每当春季的阳光开始照耀这片经历漫长寒夜的大地,白昼变得越来越长时,捕海豹的黄金季节就来到了。海豹从冰下爬到冰面上晒太阳,它们躺在呼吸孔旁边,躲在刨出的冰碴后面。晒太阳的海豹对四周环境警惕性很高,一听到动静,马上跳入水中不见踪影。海豹晒太阳的时候,每过一会儿便抬起头,四下巡视一番,看看有没有危险,如果安然无恙,便又低下头享受阳光。

这种情况下猎人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时,通常猎人在冰面匍匐前进,等海豹抬头时,便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装扮成一只睡着的海豹。或者干脆趴在冰上,也抬起头四下张望,模仿海豹的动作。幸运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难辨真伪。由于冰面上障碍物很少,难以隐蔽,所以猎人有时用白色帆布做成挡板一样的屏障,像盾牌一样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时,猎人迅速向前跑动,而当海豹抬头观望时,猎人立即原地卧倒,停止不动,好像一堆冰雪。

爱斯基摩人只吃生肉却不生病,是因为基因变异了吗?

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说昼夜交替。不管是太阳继续照耀的永恒的白天,还是漫长寒冷的永夜。爱斯基摩人的饮食中也完全没有蔬菜和水果。据说食物基本上是肉食,吃法也是直接生吃的。但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大多数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由于爱斯基摩人惊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世界各地的许多科学家怀疑他们仍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

由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性与普通人大不相同,上世纪初一些学者认为爱斯基摩人为了适应北极的特殊环境,长时间发生基因变异,长期以来对爱斯基摩人的基因研究课题是分子人类学专家们的最爱。爱斯基摩人对科学家的研究嗤之以鼻,称自己为“因纽特人”,这个称呼的意思是“真正的人”。事实上,根据现代DNA检查结果,爱斯基摩人的基因是正常的。所谓基因变异只是过去一些学者的臆想。基因检查结果显示,爱斯基摩人和其他人类族群没有太大差异,但科学家们的关注度没有减少,反而更深。他们更想知道爱斯基摩人为什么一辈子只吃肉食,没有得坏血病。

在基因中找不到答案,学者们将目光转向爱斯基摩人的起源,试图通过这条线索解释一切。不管是谁,去北极见到爱斯基摩人的人,都会惊讶3354的外貌和中国人太像了。当然,因纽特人主要是肉食,喜欢生吃,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把刚抓到的食物搁置一段时间,刚开始腐败,是因纽特人最喜欢的食物。

其实道理不难理解。主要是环境的原因。人类的发展掩护过程经历了从生殖肉到食品加工后的熟肉的过程。在远古时代,人类从树上下来,为了适应环境,开始直立行走,因此在非洲草原上也会变得更加宽广。直立行走也能解放双手,使双手操作更加精细,发明工具,使用工具。刚开始我们打猎后还吃生肉,但消化系统的压力很大。因为生肉很难消化。人类发现火后,通过生肉的加工,发现吃生肉不仅好吃,而且很容易消化。

爱斯基摩人的特点,及其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或文化传统的关系。

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总人口约13万(2000),分别居住在格陵兰(5.3万)、美国的阿拉斯加(4.1万)、加拿大北部(3.4万)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

爱斯基摩是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对自己有不同的称呼。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皮特人”,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

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猎人静静地划着双奖,不停地搜索海面。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尽快悄悄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二三只海豹。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到冬季时,海面冰封,爱斯基摩人就采用另一种方法猎海豹。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气,可在水下呆7~9分钟,最长可在水中呆2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它们就会窒息而死。由于北极地区冬季海面结冰,海豹无法在冰下找到换气的地方,它们就由下而上把冰层凿出一个洞,作为呼吸孔。爱斯基摩人就是通过寻找海豹呼吸孔来猎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极地区冬季时海面封冻的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时期是爱斯基摩人食物来源最少的艰苦日子。这里的库普爱斯基摩人却有非常高明的寻找海豹方法。他们发动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几公里的冰面上寻找海豹呼吸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找到一批呼吸孔后,若干名猎手便同时出发,在每一个呼吸孔旁守候一个人。这样,如果海豹在一个呼吸孔被吓跑,势必要到另一个呼吸孔吸气。守住一片区域的每一个呼吸孔,海豹就难逃天罗地网了。采用这种方法,总有一两个猎手每天猎到至少一只海豹。直到几星期后,这一地区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于是村里的人再迁往别处狩猎。

爱斯基摩人也用拉网的办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后,他们在呼吸孔两侧各两米处的地方打一个冰洞,把长4米、宽1米的网布设在两个洞之间的水中。网的两端用绳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时堆在旁边的冰块上。网的下端,每隔半米缀上石块,使之下沉保持网的垂直。网的上端要同冰面拉开一段距离,以免网被冻在冰层的底面上。这样捕捉海豹与一般用粘网捕鱼的原理是一样的。爱斯基摩猎人通常是下网后,两三天再凿开冰面收取猎物。

每当春季的阳光开始照耀这片经历漫长寒夜的大地,白昼变得越来越长时,捕海豹的黄金季节就来到了。海豹从冰下爬到冰面上晒太阳,它们躺在呼吸孔旁边,躲在刨出的冰碴后面。晒太阳的海豹对四周环境警惕性很高,一听到动静,马上跳入水中不见踪影。海豹晒太阳的时候,每过一会儿便抬起头,四下巡视一番,看看有没有危险,如果安然无恙,便又低下头享受阳光。

这种情况下猎人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时,通常猎人在冰面匍匐前进,等海豹抬头时,便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装扮成一只睡着的海豹。或者干脆趴在冰上,也抬起头四下张望,模仿海豹的动作。幸运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难辨真伪。由于冰面上障碍物很少,难以隐蔽,所以猎人有时用白色帆布做成挡板一样的屏障,像盾牌一样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时,猎人迅速向前跑动,而当海豹抬头观望时,猎人立即原地卧倒,停止不动,好像一堆冰雪。

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其居住地域从亚洲东海岸一直向东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岛和格陵兰岛,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陆。通常西方人把爱斯基摩人分为东部爱斯基摩人和西部爱斯基摩人。西部爱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讲因纽特语的居民。这些地区的爱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邻地区亚洲和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

东部爱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极地区的中部和东部讲因纽特语的居民。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们是典型的爱斯基摩人。东部爱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积占整个爱斯基摩人居住范围的 3/4而人口却只占1/3。由于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没有西部的丰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东部地区的高一些。爱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区差异很大,所以文化差异也很大。当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称之为爱斯基摩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斯基摩人实际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当然,这些语言属于同一个语系,即现在所说的爱斯克兰特语。人们相信这个语系和东亚地区的某些语言有关系,只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这一点。

“爱斯基摩(Eskimos)”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 Inuit)”或“因纽皮特( 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爱斯基摩人在过去几千年里,他们虽然生活得自由自在,并没有外人来打扰,但其发展变化却也极其缓慢,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没有文字,甚至连金属也极少见,是一种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一种真正的自然经济,与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差不多。直到16世纪,西方持枪的狩猎者才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于是,毛皮商人、捕鲸者、传教士们接蹬而至,本来冷冷清清的北极,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世界各国的报刊也频频出现“爱斯基摩”这个名字。

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两种东西曾对爱斯基摩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金钱,这引起了爱斯基摩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二是疾病,曾使爱斯基摩人的数量减少了许多。

现在,在树线 (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长树木了,有人把这条线而不是北极圈作为北极的界限) 以北的当地居民总共还不到10万人,而外来居民却越来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的爱斯基摩人实在是幸运者,因为这里有两个美国最大的油田,他们每年可以从石油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猎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笔很好的工资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猎来解决一家的温饱问题。他们虽然有时也吃熟食,却总觉得生肉吃起来更带劲,既能抗寒,又能充饥。

今非昔比,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他们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鲁 (igloo)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 (Umiak)也已经进了博物馆,而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儿们因此失了业了,因为人们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车;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兽皮虽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却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龙布。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大人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总之,爱斯基摩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

明明都是地球人,爱斯基摩人的来源为什么至今依旧成谜?

大概是因为爱斯基摩人实在是太过于独特了吧。原本在亚洲居住的爱斯基摩人经过迁徙跑去了北极圈,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但是却生活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那里极度严寒,但是他们却没有过着现代人的生活,而是依旧过着原始形态的生活,堪称“活化石”的存在了。

而且,爱斯基摩人实际上是印第安人对于他们的一种侮辱性的称呼,正确的称呼应当是因纽特人。他们没有自己的货币,住在冰制成的屋子,穿着兽皮做的衣服,连文字都是最简单的文字。所以,作为这种吃了上顿可能没有下顿的最为孤单的民族,他们没有相关的历史文字记录,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呢,世界上的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些因纽特人的来源总共有三个,一个是南阿拉斯加,一个是西伯利亚,最后一个是中国。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因纽特人应当是当初殷商文化的幸存者,而后迁徙来到了北极圈,在此繁衍生息。但是呢,在2018年,就有另外一个人提出一个假说,说是因纽特人其实是来自于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因纽特人使用的器具上面,会有雕刻着一些花纹,而这些花纹和商朝的花纹比较相似的。但是还有人说,他们出土的一些器具,其实并不是和商朝的相似,而是应该是和良渚文化的相似,尤其是水猎经济,更是和良渚文化类似了。于是就有人猜测,在当时洪水弥漫的时候,良渚人没能挽救家园,向中上游走的良渚人创立了三星堆文化,而向北走的良渚人可能遭遇了当时的华夏族群。

被打败后,一部分良渚人留下了,另一部分继续往北走,就一直走到了北极圈附近,在那边居住了下来,就成了现在的因纽特人。但是呢,因纽特人的唱腔相当独特,就和蒙古人比较相似了。再加上他们信仰的是萨满教,雪做的屋子和兽皮搭成的帐篷又和蒙古包很是相像,所以也有很多人支持因纽特人其实是蒙古人。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据说根据研究他们的基因发现,他们其实和西藏人比较接近。总而言之,弄清楚因纽特人到底是来自于哪里,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吧。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3 23:07:00  回复该评论
  • 斯基摩(Eskimos)”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 Inuit)”或“因纽皮特( 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都
  •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4 09:55:18  回复该评论
  • 究嗤之以鼻,称自己为“因纽特人”,这个称呼的意思是“真正的人”。事实上,根据现代DNA检查结果,爱斯基摩人的基因是正常的。所谓基因变异只是过去一些学者的臆想。基因检查结果显示,爱斯基摩人和其他人类族群没有太大
  •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3 22:32:31  回复该评论
  • 必要到另一个呼吸孔吸气。守住一片区域的每一个呼吸孔,海豹就难逃天罗地网了。采用这种方法,总有一两个猎手每天猎到至少一只海豹。直到几星期后,这一地区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于是村里的人再迁往别处狩猎。 爱斯基摩人也用拉网的办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后,他们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8-24 03:52:25  回复该评论
  • 人也用拉网的办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后,他们在呼吸孔两侧各两米处的地方打一个冰洞,把长4米、宽1米的网布设在两个洞之间的水中。网的两端用绳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时堆在旁边的冰块上。网的下端,每隔半米缀上石块,使之下沉保持网的垂直。网的上端要同冰面拉开一段距离,以免网被冻在冰层的底面上。这样捕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