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教学设计的有效制定_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原因

课程: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深入,小学的英语教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广大小学英语教师正在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追求着高质量的英语课堂。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与改革。

一、对教材的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案例] 这是一节校内的教研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AUnit3 Hobbies的A部分课文教学。对于A部分的教学,通常是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这节课授课教师进行了一次尝试,将A部分课文的教学安排在第一课时。首先教师利用反映自己兴趣爱好的图片引出hobby的主题,然后用Do you have any hobbies?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爱好。接着通过出示一组朋友的照片引出第三人称的句型He/She likes…进行教学与操练,其间穿插教学了take photos, collect stamps, go shopping, grow flowers, make model ships, make clothes六个B部分的词组,并且归纳了一般现在时的语法知识。教师认为B部分词组中的单词都是学过的,因此把所有词组都安排进本课时的教学,结果却出教师的意料,虽然是旧单词,但重新组合后的词组是新的,而且在运用中还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加ing),导致词组和句型的教学磕磕绊绊花了大量的时间。到了呈现课文的时候,已经只剩下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匆匆忙忙地看了课文的卡通片,回答了几个有关课文的问题,A部分课文的教学就草草了事。

[分析]究其原因本节课的失败就在于授课教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教材没有深刻理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没有正确认识。对于本节课的课型和教学目标,授课教师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她既要学生掌握本课的六个词组和重点句型Do/Does…have any hobbies?…like(s)…ing…. 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中各个人物的爱好,并且能够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内容多而杂,学生一下子吃不下也吃不透,单词句型没有掌握扎实,课文也没理解透彻,更不用说运用提升了。

[对策]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导航。教材的各个板块有不同的功能。A部分的功能应该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英语阅读中有目的地去预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A部分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肯定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该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有所取舍。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可定位为学生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中人物的爱好,学习文中出现的相关词汇,掌握…like…句型,初步了解...likes…句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略读、寻读、精读、填写表格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期间基于语境穿插教学文中出现的词汇,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表格复述课文,自编对话交流兴趣爱好。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三个目标,即:Read for fun; read for information; read for language.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各个板块的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既要考虑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目标,也要考虑学习策略和情感目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活动设计华而不实,缺少实效性。

[案例]三年级的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在教完了3A Unit3水果类单词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来巩固教学内容:全班分成8个小组,各组自选一种水果作为组名。然后每组的每一个学生轮流到黑板上画一种水果并说出相应的英文,哪一组最先完成,哪一组就得胜,教师奖励水果,获奖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奖品“This is my apple/banana/orange…”。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兴致高涨,气氛空前热烈,活动的重点成了比赛哪一组同学跑得快,画得快,而水果单词的朗读、运用却被弱化了。

[分析]在以上这个案例中教师把活动的目的局限于学生的兴趣培养,过分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处于失控状态,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不到培养。其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前教师不遗余力的精心设计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兴趣;课上学生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跑,甚是热闹,这样的教学次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往往一堂课后,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

[对策]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设计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活”,“乐”,“玩”中,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应在遵循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精心设计每一个语言活动,使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关,能为目标服务。活动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去展开,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但要避免杂而乱,要以语言知识作支撑,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各个活动的安排要有层次和梯度,满足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需要。活动应环环相扣,使学生自然地逐步提高语言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流畅性,使每个活动在目标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指导。

[案例]这是一节“生本”研讨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 letter的E部分,是一封Liu Tao写给Peter的信。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相关单词、词组和句子,了解英文信的格式,并且自己也能写一封英文信。整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自学交流新单词,整体感知信的主要内容,分段细读信的各个段落,学习英文信格式,讨论自己准备写的信的内容,完成英文信。授课教师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了教学,每一个环节、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笔者作为听课老师在一旁观察了学生的小组活动,发现在“热闹”的表象下面其实是少数学生挑大梁,多数学生旁观,个别学生游离。

[分析]生本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该班平时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指导,因而每个小组中都是“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和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观察得不够仔细,不能及时发现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影响小组合作活动的效果。

[对策]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但合作学习并不是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就能简单达成的,必须要经过教师的指导和长期的培养,学生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首先是合理分组,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以及组内成员的差异互补。教师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员、检查员等,并把小组荣誉与所有组员的表现联系在一起,如评选优胜小队,English Star等,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我是小组必不可少的一员”,让他们为了成功而彼此需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负有教会学生一起学习的责任,要教会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会思考,会倾听,会分享。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任务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设计促进合作的任务,比如,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 Holiday A部分课文时,教师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份以Holiday为主题的海报,介绍各个节日。每个组员负责完成一个节日的设计,然后所有组员的成果组合成小组的作品,在全班进行评比。当然,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必须监控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并适时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指导。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使组内学生密切合作,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同时又要使小组之间保持一定的竞争态势,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课堂评价大而空洞,缺少针对性。

[案例]一节五年级的英语课上,学生小组开火车认读新单词,每一个学生起来认读后,教师就会迅速地给予表扬,Good/ Great/Perfect/Excellent...不绝于耳,其实各个学生的朗读听上去差不多,甚至还有的有些错误。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授课教师总是带领全班学生拍手齐声喊:One, two, three, good! 这样的评价在其它英语课堂中也很常见。

[分析]许多教师为了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味地采用表扬。整齐划一的表扬口号听起来声音响亮,但是这样的赞扬是否发自师生的内心,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否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了合理的评价,是否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呢?其实,这样的课堂评价用语在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尚可,但是因为简单化、格式化,反复使用就会造成学生乏味枯燥,对表扬变得麻木,从而这种评价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定位不准确咋回事呢?

若使用vivo手机,GPS定位不准,可参考以下处理方法:

1、检查手机定位服务和权限设置

进入设置--安全与隐私--定位服务,确保手机的定位服务开启,确保第三方应用的定位权限开启。支持设置定位模式的机型,请设置为:准确度高。

*注:安卓9.0及以上机型不显示定位模式设置选项,不影响定位功能实际使用。

2、检查所处位置是否存在信号遮挡

处于高楼大厦、室内、山谷、隧道等遮挡严重的地方,GPS信号接收会受到影响,导致定位不准,建议移步到空旷的地方使用观察。

3、确认是否使用第三方磁吸或金属配件

请您查看是否使用金属保护壳、磁吸保护壳、磁吸支架等配件,金属和磁性材料容易干扰和屏蔽GPS信号的接收,建议您取下配件后重新定位。

4、检查是否受到第三方虚拟定位软件影响

请检查手机内是否安装第三方虚拟定位软件或打卡软件,如果有使用此类软件,请重启手机或卸载软件后定位。

5、对比测试验证

驾车场景,汽车处于发动状态时,如果在车内导航信号弱,可移步车外对比观察导航信号强度,排查是否受到车内电子设备干扰或汽车玻璃贴膜影响。另外使用不同的地图软件,判断是否属于软件自身原因。

6、升级系统版本

请您将手机升级至最新版本使用查看。

7、服务中心检测

若以上方法未能解决您的问题,请您提前备份好手机数据,携带手机和购机凭证前往vivo客户服务中心检测,关注微信公众号“vivo”或者“vivo客户服务”进行查询服务中心地址电话,建议去之前电话联系,确保有工作人员接待再过去,避免耽误宝贵时间白跑一趟。

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但当走进教师的课堂时,我们却发现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要么教学目标不明确,要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究其原因,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就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那仅作参考的教学目标,或随意列几条写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吃透课程标准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一)找准阶段目标,不越级。有层级,又有照应,哲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它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靠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比如,阅读教学目标中就理解词句来讲,第一学段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

GPS定位器定位不准是什么原因

若使用vivo手机,GPS定位不准,可参考以下处理方法:

1、检查手机定位服务和权限设置

进入设置--安全与隐私--定位服务,确保手机的定位服务开启,确保第三方应用的定位权限开启。支持设置定位模式的机型,请设置为:准确度高。

*注:安卓9.0及以上机型不显示定位模式设置选项,不影响定位功能实际使用。

2、检查所处位置是否存在信号遮挡

处于高楼大厦、室内、山谷、隧道等遮挡严重的地方,GPS信号接收会受到影响,导致定位不准,建议移步到空旷的地方使用观察。

3、确认是否使用第三方磁吸或金属配件

请您查看是否使用金属保护壳、磁吸保护壳、磁吸支架等配件,金属和磁性材料容易干扰和屏蔽GPS信号的接收,建议您取下配件后重新定位。

4、检查是否受到第三方虚拟定位软件影响

请检查手机内是否安装第三方虚拟定位软件或打卡软件,如果有使用此类软件,请重启手机或卸载软件后定位。

5、对比测试验证

驾车场景,汽车处于发动状态时,如果在车内导航信号弱,可移步车外对比观察导航信号强度,排查是否受到车内电子设备干扰或汽车玻璃贴膜影响。另外使用不同的地图软件,判断是否属于软件自身原因。

6、升级系统版本

请您将手机升级至最新版本使用查看。

7、服务中心检测

若以上方法未能解决您的问题,请您提前备份好手机数据,携带手机和购机凭证前往vivo客户服务中心检测,关注微信公众号“vivo”或者“vivo客户服务”进行查询服务中心地址电话,建议去之前电话联系,确保有工作人员接待再过去,避免耽误宝贵时间白跑一趟。

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部分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部分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纵观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品德教学目标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1)有总无分。部分教师在设计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时仅仅设计了一个总体性的教学目标,更有甚者,这个教学目标也是从教学参考书中套用而来,没有体现划分课时的课时目标;

(2)游离学生。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游离于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没有分析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没有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在设计品德教学目标时,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造,导致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生实际;

(3)偏离课标。在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者在随机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老师由于是兼职教学品德这门学科,在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时重视了教材相关知识的落实,在上课过程中,凸显了知识内容的教学,而且还拔苗助长,将相关内容的教学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所以会在小学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想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

(1)学科本位淡化。窥视一下我们现行的农村小学教育,可谓是素质教育大旗“随风飘荡”,应试教育大旗“逆风高扬”,在应试教育的长鞭束缚下,无论是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小学品德的任课老师(绝大多数是语文学科老师兼任)总将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口号喊得高高,响彻了每一所校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将品德的部分课时作为了老师补习其他考试学科的时间,严重淡化了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2)课程标准弱化。由于受到考试学科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教者本身思想上对品德教学的忽视,从而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仅仅是任务式的完成品德课程的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熟悉甚少,更不要谈深研课标,深研教材了,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评价体系缺乏。自从教师绩效工资下发之后,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为了考核教师,总是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笔试科目成绩列入到“教学质量”的考核。可以说,部分学校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些学科仍未制定适合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敷衍小学品德的教学提供了漏洞,从而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不良倾向。

目前我国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宋朝辉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是重视自己的教学设计,重视这节课达成的目标。其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虽然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虽然知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依然是把自己放在绝对的位置,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虽然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很多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者及教学行为的变化者并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教师是“目标”动作的发出者与执行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仅仅处于一个受动者的地位。如下面的的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

2.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我们来分析一下里面的词语。三个教学目标的动作主体都是“教师”“引导”“培养”“使.....树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词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是站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仍是站在“教什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设计。“理清各段的内容”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与知识积累理清的,而是在教师控制“引导”下的理清的“教师认为的文本思路”。教师虽然接受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阅读时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等现代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所以,教学目标主体错位、目标弱化的本质还在于教学观念难以在教学行为中落实。

二、贪多求全,目标泛化

笼统、抽象、空泛是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老问题。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元素。任何一个点都是教学点,这就给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具体到一篇文章,设定教学目标时不应追求很多,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方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要学会什么,而教师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泛化的目标带来的就是随意,随意教学导致的就是未知的学习结果,未知的学习结果呈现的就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三、脱离实际,目标异化

1.脱离语文定目标

语文学科是一个人文性与综合性极强的全息学科,社会中的大事小事都能进入语文教科书,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材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变成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极易滑向非语文的目标方向,致使其异化成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语文独立设科的基本目的不过是让孩子们通过学校的学习学会识文断字,掌握言语表达的能力。据此,语文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学习并揣摩他人是如何借助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的,后一个阶段是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主体是语言的学习,其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指向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2.脱离教材定目标

很多教师在设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一般都是按照惯性思维,以前如何做,现在还怎么做,很少从教科书的编辑体例、单元设置、课文在单元所处的位置,应该在单元中所承担的基本教学任务等角度去思考教学目标的选择与设定。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将教案书上的目标移动一下,压根就没有去思考自己的课堂以及自己面对的学生。

《背影》一课的单元编写要求“读这样的散文,首先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如《背影》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然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段话确定了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叙事类作品的叙事线索,二是领悟作者在叙事中蕴涵的情感。具体分析《背影》的叙事特点及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背影》教学目标则应是“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背影’为线索”,“特定情境——‘买橘子’的感人细节所蕴涵的情感”。用可具操作性外显行为动词进行表述就是:①能说出“背影”是《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②能对作者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构思布局做简单的评论;③能复述(表演)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并说出在这个细节中所蕴涵的作者情感。由此可见,脱离教材定目标就会导致教学的盲目与不可操作,教材是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3.脱离学生定目标

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问题、学力水平、学习起点设定教学目标的也不乏其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层级性相对模糊,这就使得教科书的编者在选用教学材料时只能根据个体的主观经验作初步的感性判断,以决定该材料适合哪一个学段的学生阅读学习。这使得不少经典性的范文会同时出现在不同学段的教科书中。但很多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脱离“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的情形,在语文教学设计汇总也是很常见的。

四、含糊笼统,目标虚化

这是许多教师都在不自觉的犯着的毛病。这样的目标看起来没多大的问题,可是仔细研究,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五、盲目照搬,流于形式

案例

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其实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认真思考,这些虚无飘渺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的。但实际上,还存在着教师不再将语文教学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呈现三维存在的立体网络结构,以及三者有所侧重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三个维度简单叠加。

六、概念不清,表述不准

《背影》一文的第三条教学目标“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该目标的表述受了惯性表达的舞蹈而缺失了自己对此话的了解。而且这个句子是有语病的。

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又该如何解决呢?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门科学,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耐心研究,不仅仅要研究教材,课标,还要研究学生;不仅仅要研究知识目标,也要研究情感目标以及过程性目标。其中的艰苦也许只有沉入下去,才可以体会得到复杂程度。我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正确把握课程标准。这是教师一切行动的指南,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

2.认真解读教材,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六册书的内容最好是能理解透彻。

3.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我们设计目标的落实者和基础。

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明白每个学段的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做到心里有数;另外还要多钻研教材,不仅要反复琢磨本篇教材主要内容,还要考虑到这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整套教材里处于怎样的地位。还要及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达到了怎样的目标。

4.分析课文的文体特征。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规律,从大的方面来说,文体实际上分为两大类。即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这两大类文体在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上有明显差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到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抓住这些特点,才能真正发现文章的教学价值,从而完成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妥善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1.什么是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维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说,从三个维度设计和表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无疑更准确和合理。

2.三维目标要注意有机融合。笔者以为已知识目标为基础,其他两个目标穿插落实。这样会更好。

3.目标定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是活物,是有灵性的个体,他们的基础不一样。要求教师灵活处理目标。

4.对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陈述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的一定的原则。

(1)重在表述学生外在的听说读写行为、内在理解与表达的心理变化。

(2)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层分类陈述。

(3)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应该明确、具体,有操作性。

例如:尽量使用“指出、说出、背诵、选择、介绍、描述、划分、区分、比较、综合概括”等可操作,指向具体的词语。在行为目标陈述的时候,要注意包含这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条件或者情境,表现水平或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发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探索中前进,收获研究的成果。这是一种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职业的幸福感的体现。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9 03:00:47  回复该评论
  • 读、填写表格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期间基于语境穿插教学文中出现的词汇,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表格复述课文,自编对话交流兴趣爱好。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三个目标,即:R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8 15:51:42  回复该评论
  • ies?…like(s)…ing…. 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中各个人物的爱好,并且能够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内容多而杂,学生一下子吃不下也吃不透,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8 20:13:05  回复该评论
  • ”“如何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仍是站在“教什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设计。“理清各段的内容”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与知识积累理清的,而是在教师控制“引导”下的理清的“教师认为的文本思路”。教师虽然接受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9 02:11:03  回复该评论
  • 际情况,判断学生达到了怎样的目标。4.分析课文的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规律,从大的方面来说,文体实际上分为两大类。即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这两大类文体在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