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城市中心区特征_城市中心区定位因素

课程:

一个城市的市中心以什么定位

市政府。第一幅图是我用行者app规划的骑行路线(包含若干城市),第二幅图包含很多小图,小图是用百度地图查找到的各个城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数字大于1的标记为区政府。可以看到市政府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即使不是最繁华的,也是繁华之一,其他繁华地段向它看齐。因此,以市政府作为统一标准是合适的。

城市的构成因素有哪些?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处理?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

本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第二节宏观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本节从微观上剖析了城市的内部结构,是上一节内容的具体和深化。本节首先分析了城市的三种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并介绍了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区位要求。然后深入探讨了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通过知识窗介绍了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原因。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涉及课标两条要求

(一)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本条“标准”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形态,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本节教材第一目“城市功能区”体现课标的这一要求。它通过“北京城市功能区”图引入功能区概念,然后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及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区位要求。

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教材第二目“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成因。

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教材P46和P49活动题,要求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

2、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把握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被广为承认的理论,例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是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上述城市理论上,而是定位在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本条“标准”没有规定一定要学习“有关理论”中的哪一个,或必须学习几个理论,也没有规定一定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和原理。

教材在第48页知识窗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四种城市空间模式。因介绍比较简单,且这些理论均来源于对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有些理论提出较早,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可以使用通俗的语言和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实例(如原人教社选修一中所列举的成都、沈阳等城市)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原理,目的在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3.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亲自动手

(1)实地调查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可以利用本地的交通旅游图作为底图,由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填在图中,进行分析。

(2)通过地图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搜集或者由教师提供学生不同规模城市的地图(如湘教版采用了这种方式,人教版在活动中给出了香港图供学生分析,鲁教版在活动题有相关要求),图上有比较详细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在分析地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勾画出各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略图,再进行对比,由此入手,简单地介绍有关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城市内不同分区的形成原因。

(二)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例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例如,不同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教材第三目“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通过对比欧美、中国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以及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中心与美国华盛顿的建筑格局进行比较,反映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二、教材研读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并适当补充。可利用投影机展示这些素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选择同学们熟悉的案例,引导同学们进行分析,以达到课标要求

(一)城市功能区:

本部分以图2-3-1北京城市功能区图引题。正文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说明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发生竞争,并在空间上高度集聚)。第二至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的分布特点。第五段说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知识窗部分介绍了中心商务区及特征。活动题要求学生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各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分析判断功能区的分布是否合理。

1.“北京城市功能区”图的教学建议

可适当补充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四个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中关村是科研教育基地,王府井是商业中心,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是钢铁工业区,方庄是住宅小区。说明城市用地类型不同,并相对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可引导学生分析学校所在地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

2、功能区的形成、分布特点及区位要求

关于功能区的形成:教材只是说明城市土地面积有限,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教材指出了商业区、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但对商业区、工业区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原因(即区位要求)没有进行具体分析的区位要求没有涉及,只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判断。

教学中可参考人教版内容,对此进行补充分析,以便于学生理解。“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对于工业企业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可结合首钢或本地的大型企业如齐鲁石化等进行分析。补充一些工业区的分布图(如常州市工业区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转移,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原因。

住宅区是最基本的功能区,及城市功能分区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说明。

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许多大城市十分重视中心商务区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了解中心商务区的作用及特征。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

1.正文部分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使学生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从各功能区混杂布置到功能分区逐渐明显,再到信息时代来临,土地混合利用成为城市内部结构的重要特征。土地混合利用是教材中较新的提法。“近年来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模式遭到了不少批评,认为这种利用功能区过于分化,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视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的联系,耗用能源太多。因此人们提出了多功能综合区的概念。”(许志强主编《城市地理学》第220页)。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住宅区和商业区机械分离,会导致城市交通压力加大,消耗的能源增多,增加环境污染。

2.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应重点分析。

经济因素的分析就充分利用图2-3-6城市土地与付租能力图。①分析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让学生分析有多条道路穿越的市中心、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旁和公路的交汇处、以及远离公路地区,地租高低各是如何?②分析付租能力的差异。从图中可看出哪种土地利用付租水平线的梯度最大(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哪种最小?因而从市中心到郊区会出现哪些功能区?例如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因而商业企业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远离了市中心就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从图中可以看出商业用地的付租水平梯度最大,住宅用地次之,工业用地梯度最小。③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确定城市功能分区的分布。

历史因素的影响一是“继承”,如北京市中心形成行政区。二是改变,可举首钢搬迁或本地污染严重企业搬迁的案例进行分析。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可举国内外案例分析。具体分析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

政策因素可举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进行干预,如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用地是在建国初期城市规划中就已确定并保留至今。

3.知识窗列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它们对于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每一模式的主导影响因素。也可以列举案例进行简要的说明,如成都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基本呈同心圆状分布;沈阳工业区沿铁路向外延伸等。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本目教材通过对比手法,主要分析了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对城市的影响。

1.通过对比,了解美国大城市与欧洲城市建筑景观的差异(有无高楼大厦),分析历史文化的影响。

2.对比中外城市的格局,反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如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出来的以皇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美国华盛顿城市两条轴线体现出的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建议:播放影像资料或图片或运行google maps软件,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城市格局。此外还可选用初中教材中学生比较熟透的宗教建筑作为案例分析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材整合

(一)城市形态: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人教版中给出了成都、兰州、重庆三座城市的形态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城市形态的影响。鲁教版和湘教版未涉及。可不用补充。

(二)关于城市土地利用:

人教版和湘教版均有相关内容,鲁教版没有。

人教版:“一般可以将城市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时,可将城市分解为一个个功能区。

教学建议:适当补充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知识,并自然地过渡到城市功能分区。

(三)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鲁教版:分析了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2.人教版:重点分析了经济因素的影响,通过图提到了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3.湘教版:提到了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但没有展开进行分析。

本人观点: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城市地域形态。交通运输状况可纳入经济因素。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也主要是从经济因素出发进行研究的。

教学建议:重点分析经济因素的影响。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本部分内容出现在鲁教版第三目。湘教版阅读材料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指出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人教版未涉及。

按鲁教版进行教学,适当补充初中教材中出现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各国城市的代表性建筑景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城市形成区位因素有哪些?

影响城市建设的区位因素多种多样:

①受地形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

②受气候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

③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

④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

⑤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干线或交通枢纽位置,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城市不多。

⑥受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宗教活动中心。

扩展资料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区位论产生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它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的产物。产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社会分工普遍得到加强,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迫使工厂企业寻求最佳区位,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区位论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这就使得从区位论诞生开始,经济效益便成为它最关注的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区位论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3:17:50  回复该评论
  • ,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③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④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⑤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12:21:50  回复该评论
  • 要求(一)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1、本条“标准”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形态,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07:03:31  回复该评论
  • 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原因。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涉及课标两条要求(一)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1、本条“标准”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形态,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02:46:13  回复该评论
  • 念。”(许志强主编《城市地理学》第220页)。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住宅区和商业区机械分离,会导致城市交通压力加大,消耗的能源增多,增加环境污染。2.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6 04:55:43  回复该评论
  • 3.湘教版:提到了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但没有展开进行分析。本人观点: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城市地域形态。交通运输状况可纳入经济因素。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也主要是从经济因素出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