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要内涵_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

课程: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抓难得机遇,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

(1)“十一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2倍,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讯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实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云南”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天的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稳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作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为我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重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我省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增长动力更加重视内需拉动,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为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营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平台更加扎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使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多年积累的基础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干劲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更加准确地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市场广阔等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云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我省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环境约束较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任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要下更大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云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四化”进程缓慢。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

——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办法。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两强一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消费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江河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森林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持续降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牢“三农”发展基础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基本队伍建设。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提高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农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比重。加强农业良种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种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7)加快农业产业化。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广泛推广订单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链条,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8)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和林区、垦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垦改革、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9)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产业,培育具有领军作用的大企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发挥烟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度开发糖、茶、胶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就业人员多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完善矿电结合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新型载能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配套能力。

(1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确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12)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视企业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发展更多拥有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积极引进知名民营企业来滇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五、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以内需促发展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3)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着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规划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业中心。加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建设。

(14)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体育、保健、旅游、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1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云南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场、专业市场,把云南建成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物流枢纽。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服务外包、会展以及社区、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大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以产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加速人口、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16)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将其培育成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聚集区。重视建设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园区和重要交通沿线聚集发展,形成一批辐射力强的增长极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走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防止同质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标志的特色经济区域。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一批经济强县。进一步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17)优化城镇体系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加快推进城镇村落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城镇带和组团型城市,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重视集约、节约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缓坡丘陵搞建设,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保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注重从制度上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研究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力争“十二五”时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着力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有效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18)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把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安排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不断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加快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突破口,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扶贫工作,重点解决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步伐,推进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整体脱贫。

七、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

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9)突出加强水利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配套、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完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滇池补水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展地下水普查和规划,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继续开展六大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城市和农村集镇、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强跨界河流防护治理,确保国土安全。

(20)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铁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铁路营运里程和运输量,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努力构建完善的铁路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公路网络,提高等级和路网密度,基本建成连接各州市、通达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乡村硬化路的目标。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扩建、迁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强港口、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突出抓好城镇路网改造、通讯、能源、给排水、防灾减灾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绿化体系建设。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水电,提高火电清洁化水平,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探索发展核电,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完善省内城乡电网,提高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能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2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性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质量兴省战略。

(24)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巩固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25)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工业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什么是“两廊两屏一区”?

是两廊两批一区啊,两廊就是两个文化走廊,两瓶就是要有两广告屏进行各方面的宣传。一区就是要建立一个文化小区。

内蒙古“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指什么

这是内蒙古的“8337”的发展思路。其中的“8”即“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具体如下:

1、“五个基地”分别是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2、“两个屏障”分别是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3、“一个桥头堡”是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

扩展资料:

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

1、三个着力

“8337”中的“3”一方面在工作重点上,明确了“3”个“着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三个更加注重

另一方面明确了“3”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3、七个重点工作

“8337”中的“7”,指的是七项重点工作。要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8337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内蒙古代表两会展风采 亮丽风景线蓝图更宏伟

包头市“5421”发展定位指的是什么?

■五个基地

“五个基地”,即努力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稀土新材料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新型冶金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五个基地”紧紧把握中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立足包头客观实际,使包头市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市政协主席程刚:全委会对包头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5421”的定位,关键是要突出围绕“五个基地”建设目标,统筹做好“质”和“量”的文章,进一步做大产业总量,提高建设质量,推动大企业协作配套,形成产业发展链条、集群形态,以产业链强化招商引资,赋予基地建设真正内涵。

市委常委、昆区区委书记施文学:深入贯彻落实好全委会议精神,昆区要充分发挥传统工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支持包钢集团综合技改项目,加快下游精深加工的招商工作,推动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提供协作配套,做优做强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和稀土钢等普特钢产业,打造我国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

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苗玉梁:高新区要紧紧围绕全委会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打造全国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要在稀土新材料研发、生产、加工上做好文章,抓好稀土储备中心、稀土交易所、稀土新材料科技中试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稀土新材料和应用基地、稀土新材料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杨占峰:全委会提出建立稀土新材料基地,我感到非常振奋。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原料基地,下一步要将原料基地打造为新材料基地,这个转变很了不起。稀土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当下中国的稀土研究人士大部分集中在包头,我相信,包头一定能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

白云矿区区委书记武二斌:白云矿区将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五个基地”建设确定工作目标,从白云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出发,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同时要依托满都拉口岸,与达茂旗一起打造对蒙贸易基地。

一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白晓光:一机集团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委会精神,重点抓好兵总高端装备制造园区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新项目的开工论证工作,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真正达到高端装备制造的水平和特征。

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党委书记胡华忠:全委会提出建立“新型煤化工基地”的目标与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一脉相承,煤化工产业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建立新型煤化工基地对包头经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个中心

“四个中心”,即努力建成区域生产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四个中心”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业和非公经济,这是开启包头市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四个中心”的建成,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必将进一步增强。

市商务局局长杨占明:全委会提出建成“区域生产性物流中心”和“区域性消费中心”,抓住了包头服务业发展不足这个短板,对助推包头服务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两个中心的建设也符合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总思路,有利于提升包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外,消费水平提升的背后意味着人民群众住房、就业以及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改善,这样的发展方式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也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市中心支行行长姜希琼:贯彻全委会精神,加快包头市金融业发展,要吸引更多金融企业入驻,增强市场竞争力,繁荣金融市场;要大力支持金融法人机构做大做强,尤其是鼓励民营金融企业发展壮大;要加强金融企业的债权保护,有效控制金融风险;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改善金融服务手段,拓宽金融服务领域,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市旅游局局长张勇东:落实全委会提出的把包头市建成“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要求,要加强旅游项目建设;要促进旅游资源资本化、资本价值化、价值效益化、效益社会化;要坚持“顶层设计、市区联动、企业主导、政策扶持、惠及百姓”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景区+文化产业园区”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要抓好项目建设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旅游策划和商品开发中心以及旅游信息中心这四个中心建设,同时要搭建好资源整合平台和融资平台。

石拐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张海峰:包头在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过程中,各旗县区要依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以节庆活动为支撑,实现错位发展,增强包头市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进一步细化包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举措,明确文化、宗教、文物、旅游等资源的发展定位,依托主流媒体做好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介。

■两个屏障

“两个屏障”,即努力建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两个屏障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包头的生态环境,巩固团结稳定的发展局面,为实现美丽包头、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市林业局局长王秀莲:落实全委会精神,我们要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先导,推进造林绿化社会化。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的方针,突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主题,打造大青山南坡、黄河湿地两大城市生态界面,做好G6高速,110、210国道“三条轴线”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五大工程”;扩展公路、村屯、厂矿园区、城镇周边、大青山南坡、黄河北岸六大重点区域的绿化规模。

达茂旗旗委书记伏瑞峰:贯彻落实全委会提出的建设两个屏障的要求,达茂旗责无旁贷。我们要继续通过军警民共建搞好联防,维护民族团结,实现边疆安宁。同时,关键要让边境上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兴边才能固边。另外,要通过禁牧补偿机制,打击破坏草原行为,治理污染企业等措施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

■一个支点

“一个支点”,即发挥满都拉口岸利用俄蒙资源和对外贸易优势,推动达茂白云合并建设边境口岸型城市,努力建设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充分发挥这个支点的桥头堡作用,推动口岸常年开放,包头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内蒙古两个基地是什么?

是五个基地、两个屏障。

五个基地:

1、要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2、要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3、要把内蒙古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

4、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5、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两个屏障:

1、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要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

2013年3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扎实做好我区各项工作,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

“8337”中的“3”一方面在工作重点上,明确了“3”个“着力”:一、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二、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三、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清远桥头堡战略是什么意思

人家问的是清远,1楼的贴百度百科上云南桥头堡战略出来干啥?误导提问人啊!

以下是我在清远日报找到的答案,采不采纳没关系,关键是1楼这坑爹回答太气人了:

清远就是桥头堡

为了学习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市第六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精神,16日,本报邀请社会各界汇聚一堂,就如何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举办论坛。请读者关注。

实施“桥头堡”战略开拓内地市场

林为民(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清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一头紧临珠三角核心区,一头接壤国内市场腹地,地处珠三角与内地市场的结合部,承外启内,左右逢源,清远完全有条件成为珠三角地区和广大内地市场主体南融北拓的“桥头堡”。因此,葛长伟书记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推动清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非常切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清远的实际情况。

“桥头堡”在路桥经济研究中,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融国际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商贸中心是桥头堡的主要功能定位。清远提出桥头堡的发展战略,具有划时代的眼光。咬文嚼字地讲,“桥头堡”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个意思,其中一个就是泛指作为进攻的据点。所以,“桥头堡”战略不是“守”,反而是进攻的态势。实施“桥头堡”战略突破了清远过去以珠三角为单一参照系的思维定势,着眼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国内外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主动的姿态,进一步审视和明晰清远的发展定位,调整我们的发展思路,确立我们今后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方向。

实施“桥头堡”战略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清远,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战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深化研究与珠三角核心地区产业及城市功能的互补,提升清远的产业层次和城市发展水平,加快与广佛城市圈发展的对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桥头堡”战略过程中,必须重视开拓潜力巨大的内地市场。当前内地有实力的企业正瞄准我市紧临珠三角核心地区的优势位置和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构建进入珠三角市场的前沿阵地。我们要把内地市场作为我市企业重点开拓的新领域,也把内陆省份的优势产业和企业作为我们招商引资的重要来源。这样来确立我们清远新一轮发展新的部署,才能形成清远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清远如何构建“桥头堡”

林海龙(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桥头堡”发展战略继承了清远历届政府的发展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桥头堡”战略就是个理论的创新,它标志着我们的发展方式从重视量的增加到重视质的提升。珠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空间已经很窄小,必然要扩散转移。清远如何来迎接,以什么优势来吸引珠三角以及内地的企业过来?我们提出“桥头堡”战略,正是为了抢占发展先机。

打造交通基础设施的立体网络,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的“桥头堡”我们按照“一小时生活圈”的理念和要求,加强高铁、高速公路、北江黄金水道、机场快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和珠三角的对接,此举将大大促进清远工业、会展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

构建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桥头堡”林海龙认为,清远要构建高端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桥头堡”。清远经济发展必须与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清远不能走珠三角发展的老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要从招商引资转变到招商选资,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引进产业链条的中高端企业,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如深高速、碧桂园、约克空调、王老吉凉茶等;引进资金和技术改造陶瓷、水泥、再生铜等传统产业。

以城市化为抓手,把清远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工、宜商的“桥头堡”首先要加快城市化进程。2010年,清远城市化率为47.5%,与全省的66.08%相差甚远。清远要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和提升工业化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清远城市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按照“两区、两城”的城市定位,清远城市化要与珠三角的城市功能互补,提高城市化水平,争取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其次是要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一要建设宜居城市,提高规划的层次和水平,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清远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二要建设人文清远,加强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清远的软实力,营造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把清远建设成为产业和人才集聚的高地、招商引资的洼地。

加强理论武装

每个新战略的提出,大众在了解和接受上需要一个过程,这要靠宣传(论坛就是一种形式),使各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都明白“桥头堡”的内涵,并且如何实施。各个领域都要有贯彻落实“桥头堡”发展战略的任务和执行。我们还要形成文化的自觉、发展的理论和思路。

实施“桥头堡”战略的路径建设

刘庆国(市委党校主任)

市第六次党代会有一个最新的亮点,就是提出了“桥头堡”战略。以前我们眼睛一直瞄准珠三角,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南融北拓”战略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

在讲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的路径建设上,我的观点有三个。

优化环境是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前提。清远是一个后发地区,也是一个新型城市,我们要避免一种“班加鲁尔”现象,即迅速地繁荣起来,又迅速地衰落下去。青山绿水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不能破坏。而且,我们还有能源优势,一定要有效利用,避免粗放型。对我市的稀土、水泥的发展,我认为应该谨慎、有序地发展。要避免污染。另外是社会环境,比如我们说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我们要抓住契机,毕竟教育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现在清远只有一个高职院,在提供智力支持,提供高熟练的技工人才方面我们没有优势。清远缺乏人才,与其天南地北的招聘人才,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培养人才呢?再者,清远的交通环境,从空间来说是有优势的,但交通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县与县之间,县与镇之间的道路是不好走的。再来是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的环境,外来的企业家就难以安心地工作、发展、投资。

转型升级、追求自变是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关键。我们要谨慎有序地发展传统产业,不能走东莞的老路;大力引进高新产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提升产业的档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能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注重民生,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保证。社科院做过一个调查报告,在10个城市150个富裕家庭、150个贫困家庭里展开一项调查,不管富的还是穷的家庭都对收入不满意。富人说:“我们应该给贫困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教育等待遇,不然我们感到不安全。”所以说,改善民生是众望所归的。葛书记在参加机关一团的讨论中也多次强调,落实“桥头堡”战略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富民强市”,要落实到群众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群众收入高了,幸福感就强了。如果收入高了,但对周围的环境不满意,他的公平得不到伸张,自由得不到发挥、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也是有问题的。因此,只有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数满意了,幸福感上升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肯定会上去了。

开启新思路,适应新战略

刘国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刘国华认为,战略作为指导全局的总方针、总计划,它也应该应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这次党代会提出一个崭新的、适应当今清远实际的“桥头堡”战略,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视野要进一步扩大。“桥头堡”战略与扶贫战略、“后花园”战略、“三化一园”战略、“四个化”战略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桥头堡”战略是站在清远建市23年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综合天时地利因素来制定的,这就注定了它的立意比以往任何一个战略的立意都要高,所以我们要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就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扩大视野,时时事事都要既看到清远、看到珠三角,还要看到邻近省份,更要看到广大的内地乃至国外。

思维方式要进一步转变。无论是考虑问题、制定政策,还是向上级申请相关的扶助,都要围绕“桥头堡”战略来进行,都要尽力争取珠三角地区跟广大内地的联动,争取做到一石二鸟。同时也要努力避免把“桥头堡”战略单纯地、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发展战略,而应该理解成今后一段时期,清远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教育、文化、科技、干部培训等方面都要早日实现与“桥头堡”战略的对接和对应。工作作风要进一步改进。要围绕“桥头堡”战略多做深入的、细致的、科学的、合理的调查、分析、研究、可行性论证,为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多进取、多作为、多贡献。

选择取舍要进一步讲究。“桥头堡”战略的提出,要求我们心胸要进一步宽阔,选择取舍都要站在“桥头堡”战略的高度,包括招商项目的选取、确立,重点扶持产业的调研、推销,政策措施的立、改、废等等,都要符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清远新的发展定位的性质,都要符合新的发展战略的要求。

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改革。“桥头堡”战略肯定是要求我们进一步反对保守,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那么今后我们的行政体制、用人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方面,都要围绕怎么样更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怎么样跟“桥头堡”战略更加协调,来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宣传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宣传本身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优势,但是宣传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发展战略的不同而异。清远在“桥头堡”战略中不仅要考虑到邻近的省份,还要迎合中原、西北等省份的口味,宣传的能力、文化的传播能力都要进一步加强,才能强势推进“桥头堡”发展战略。

通江达海的“桥头堡”

黄荣茂(清远市委党校副校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清远,需要一个高屋建瓴的战略,以汇聚八方要素,形成发展合力,持续成为南中国的投资热土。

清远位居广东,襟领东西,贯通南北,具有“桥头堡”的独特优势。

未来8年左右,清远将形成“五纵三横”的高速路网,海陆空立体交通条件具备。清远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具有“桥头堡”的独特优势。正如葛长伟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清远作为粤东西北唯一一个一头紧临珠三角核心区,一头接壤国内市场腹地的地区,地处珠三角与内地市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承外启内,左右逢源。”清远的转型升级需要一个战略支点和超级平台,汇聚八方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

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超级平台来聚汇国内外的高质量的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充分利用华南和珠三角两个不同的资源和优势,内外结合,双向出击,既可以利用珠三角产业、市场、信息,也可以利用华南地区蕴藏的人才、自然资源、技术优势,南北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珠三角和粤湘鄂赣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并处于黄金发展期,清远可以发挥桥头堡的作用,一手挽起珠三角,一手挽起华南腹地。

清远利用“桥头堡”优势,发挥沟通、联系、汇聚、展示、共享功能,开发“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在“双向开放”中大展拳脚,拓展空间。清远的“桥头堡”作用充分发挥以后,可以沟通占全国五分之

一的经济分量,将为清远转型跨越提供充足的动力,将大大提升清远的发展空间。“桥头堡”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南融北拓”。

“南融”就是争取珠三角的入场券,可以借鉴肇庆、惠州的方式,争取“9+1”的方式加入珠三角,和广佛肇一起打造“广清佛肇”城市圈。

“北拓”主要抓好三件大事:一是解决切入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支撑问题,利用华南地区人才技术密集、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有针对性地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的技术联盟机制;二是拓展市场空间,开拓华南市场;三是吸引华南腹地及内陆地区高端人才,创新团队,为清远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桥头堡”战略不可忽视三个依据

邹锡恒(市社科联副主席)

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清远建市23年,如果说从建市到上世纪末的十几年是打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使我市从一个落后的山区市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的中游行列、成为粤北山区发展的排头兵,实现了第一次跨越。那么今后五到十年,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富民强市,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实现清远发展的第二次跨越。

邹锡恒认为,第二次跨越的发展模式,与第一次跨越中基本上发展中低端产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同,不是将经济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而以建设幸福清远为核心,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服务,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提出今后清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桥头堡”战略。“桥头堡“战略的提出,邹锡恒认为必须要参考几个很重要的依据。

第一个依据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央赋予广东先行先试这把“尚方宝剑”。

第二个依据是省里对清远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大广州卫星城、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华南休闲宜居名城是在后花园战略上的提升,清远作为桥头堡,在游客集散中心和集散服务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依托珠三角这么庞大的一个消费市场,使它的资源和财富流向清远。

第三个依据是主体功能区,根据划分,北部地区是生态发展区,南部地区是重点开发区,那么清远的布局和城市化建设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以后,功能区就要通过桥头堡的作用,通过南北吸附和辐射的作用,形成相关的产业,比如都市农业就是城市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北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珠三角没有粮食产区,需要外地供应,我们形成一个优质的生产基地,就可以把大量的农副产品吸附过来,流向珠三角城市群,我们的生态农业就可以利用北边的地理气候条件等,生产绿色食品,以质量为优以价格为上。

本版笔谈由:黄慧祯黄蓓茵沈艳莉/整理张大岗/图

  • 评论列表: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2 07:12:40  回复该评论
  • 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办法。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2 16:58:54  回复该评论
  • 率达到55%以上。其次是要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一要建设宜居城市,提高规划的层次和水平,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清远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二要建设人文清远,加强社会管理、教育、文化
  •  访客
     发布于 2022-07-12 18:00:25  回复该评论
  •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7)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